正常人的脊柱從後面看應該是一條直線,並且軀幹兩側對稱。如果從正面看有雙肩不等高或後面看到有後背左右不平,就是有可能是脊椎側彎。
根據權威機構統計,我國脊柱側彎病人超過300萬人,並以每年30萬的速度遞增,超過半數為青少年。脊柱側彎已成為繼肥胖症、近視之後我國兒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殺手」。支具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凸是公認的適用於未發育完全的輕、中型患者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
近期,昆明市延安醫院/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數字骨科創新與轉化技術中心研發的3D列印系列醫療器械投入臨床使用,包括3D列印定製脊柱側彎支具。
昆明市延安醫院骨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3D列印創新研究中心共同搭建「數字骨科創新與轉化技術中心」,該中心也是「雲南省數字骨科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與轉化培訓基地」和「雲南省醫師協會創傷外科醫師分會數字骨科學組」掛靠點,開展醫學數位化仿真模擬、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有限元分析、3D列印模型、3D列印導板、3D列印定製脊柱側彎支具、3D列印矯形鞋墊系統、混合現實術前規劃模擬手術、骨科微創導航手術系統、遠程手術及骨科機器人手術中心等智慧骨科方面研究。
自3D列印定製脊柱側彎支具在臨床上開始使用以來,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案例。
患者影像圖片。供圖
患者情況:女,12歲,發現脊柱側彎1年,來昆明市延安院後拍攝脊柱全長片,Cobb角31°,頂錐為T6,剃刀背明顯。患者年齡較小,側彎度未達到手術指針,醫生同家長首選保守治療方式。
傳統的支具製作需要經過多次的模型轉換、軀幹取型、石膏陽型灌制、石膏模型修型調整、預製板材熱塑成型、板材胚型裁剪,每一次的模型轉換就存在一次增大誤差的可能,支具的誤差,影響矯正效果。
利用昆明市延安院數字骨科創新與轉化技術中心現有的人體掃描、3D列印技術,為患者量身定製支具,支具用高強高韌樹脂/尼龍材料3D列印出來,整體輕盈結構、穩固、不易變形、皮膚接觸不敏感,實現支具矯正精準化、個性化。
患者佩戴支具。供圖
患者配戴該支具並不影響日常生活運動,並且,該支具輕便透氣、個性化定製外形,寬鬆外套即可掩飾,增加了小女孩堅持穿戴的信心。患者佩戴支具後明顯矯正了身形。
熊鷹教授表示,脊柱側凸患者的側凸類型、側凸椎體位置、椎體旋轉的程度、自身身材等結構均不同,導致支具不能滿足個體差異的需求。長期穿戴不合體的支具,容易壓迫患者側凸部位,引起皮膚磨損疼痛、壓瘡等問題,達不到理想的矯正效果。昆明市延安醫院數字骨科創新與轉化技術中心通過個性化設計及快速製造支具方案,獲得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的支具,結合拓撲優化增加支具的透氣性,降低患者皮膚由於封閉引起的壓瘡等風險。此外,還可對支具進行光順等處理,根據患者提供的圖案鏤空,整個過程操作簡便,滿足患者多種需求,患者不同性別,不同時期的生長特性不同,個性化支具,定期調整顯得尤為重要,矯形支具應當每天佩戴22小時,半年定期複查,若生長較快,應適當增加複查頻率,根據複查情況調整支具佩戴,醫生與患者共同的配合,才能實現理想矯形。
雲南網通訊員 劉璐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