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葛文卿攝)
記者子函
昨天,是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小班的開學「表情包」一直是朋友圈裡的熱點話題。第一次正式離開父母和家庭,走進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開始獨立的學習和生活,小朋友和家長們都有什麼樣的心情和「表情」呢?
當天早上八點,記者來到寧海縣中心幼兒園,校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中大班的小朋友帶著入學行李,經過測溫、檢查等流程有序進入校園。中大班小朋友入園後,小班的小朋友陸續前來,但除了少數的小朋友情緒有些失控外,大部分小朋友都很淡定。
哭鬧聲少了
多數孩子很淡定
「媽媽……媽媽……我要媽媽!」在跟媽媽分開的一瞬間,小姑娘開始哭喊,老師抱起小姑娘問:「你是哪個班的小朋友呀?」「我是小七班的。」小姑娘一邊哭一邊回答老師,回頭看看門口媽媽已經離開,小姑娘似乎也收拾好了心情,牽著老師的手走進了教室。記者觀察到,這種「瞬間變臉」的小朋友並不少,似乎這種哭鬧只是為了安慰更加不舍的家長們。
「你看,這裡有這麼多的小禮物,都是送給你們的,你可以挑一個喜歡的小玩具哦!」在校園操場一側,擺著各種可愛的小玩具。一位女老師抱著正在哭鬧的小男孩挑選禮物。在老師的引導和玩具的「誘惑」下,小男孩逐漸停止了哭鬧,挑選完自己喜歡的玩具後,小男孩也牽著老師走進了教室。
在小班入園的半個小時裡,記者發現,大部分小朋友都非常淡定,能夠按照老師的指引順利入學,並且很快地進入集體遊戲和學習的狀態。
「孩子入園哭鬧主要是因為分離焦慮,為了緩解這種焦慮,學校在暑假安排了8期親子活動,逐漸分離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依戀關係,讓孩子逐漸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生活,在班級裡找到歸屬感。」縣中心幼兒園副總園長伍佩佩介紹說,在園的時間,學校還安排了各種有趣的集體遊戲,讓孩子感受到上幼兒園的樂趣。
「蹲門欄」的挺多
不少家長很焦慮
相比娃的淡定,記者發現,家長們反而更顯焦慮。校門外是探頭張望不肯離去的擔心,朋友圈裡是紀念孩子第一天上學的感傷,家長群裡是等待老師上傳照片的急切……
「您回去吧,孩子都進去了。」校門口一位媽媽看著孩子測溫檢查完後,依然沒有離開的意思,踮著腳張望,眼眶開始泛紅,嘴巴裡不停地念著:「到教室了嗎?有沒有哭啊?」老師安慰勸說了半天才肯離開。
「寶寶,媽媽在這裡!再見!再見!」看著孩子的背影,有一位媽媽忍不住一邊揮手一邊喊,見孩子頭也沒回,媽媽有些失落,嘴裡碎碎念道:「哎,都還沒跟我說再見。」
類似這樣「蹲門欄」的家長還不少。他們聚在一起,看著其他孩子一個個走進學校,你一言我一語地相互安慰著。「你看你看,那個孩子看起來這麼小,這就上小班了啊。那我們家的大一點,應該沒問題的吧!」「進去的時候沒哭,上課應該就不會哭了吧!」「你們班下午幾點鐘接啊,要不要早點來?」一番心理建設之後,家長們才緩緩離開。
「你們早上送去哭了嗎?」「這會兒孩子們在幹嘛?」「老師什麼時候會發照片啊?」……即便已經離開了學校,家長們的焦慮也並沒有結束,不少家長坦言自己這一天是:人在上班,心在幼兒園神遊。
家長請放心
積極引導幫助孩子儘快適應
微友「企鵝喵喵」在朋友圈裡寫道:「幼兒園開學第一天,娃懵懂地被老師帶走了,留下後面一堆爸媽在擦眼淚。是誰分離焦慮症,是誰離不開誰呀?」
孩子踏入幼兒園的這一天,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第一次分離,有些家長以為難過的會是孩子,沒想到偷偷流眼淚的卻是自己。他們擔心孩子會吃不好、睡不好,擔心孩子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很多時候,家長的這種焦慮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所以,爸爸媽媽要調整心態,堅信上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一步,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多好處。
在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後,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更快地度過分離焦慮期,更好地適應幼兒園呢?伍佩佩老師分享了一些經驗。
第一,要按時接、送孩子入園。沒有特殊原因,家長不能因一時「心軟」不送孩子入園,這會讓孩子不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另外,家長還要按時接孩子,不能讓孩子在入園後的前幾天裡感覺離開父母的時間過長,從而產生或加重焦慮的心理。
第二,引導孩子準確表達需求。無法準確表達自己需求,也是導致孩子焦慮的原因。因此,幫助孩子儘快學會準確表達需求,如想上廁所、想喝水、想吃東西等,讓孩子更好地與同學、老師溝通交流,能夠極大地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
第三,正確樹立老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拿幼兒園、老師來壓制孩子,讓孩子對幼兒園和老師產生恐懼情緒。家長要幫助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不能以「不聽話就告訴老師、不乖就送去幼兒園」等言語嚇唬孩子。
來源:寧海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