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醫生,得了這個病我需要注意什麼呀?
「忌生冷、辛辣、油膩,而且發物的東西,都不能吃!
上邊那一幕想必在你看病時,一定聽到過。生活中關於各種「發物」的禁忌實在太多了,說都說不完。
但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發物」到底是什麼呢?
究竟亂吃「發物」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呢?
說到這裡,要先講一個關於發物的小故事: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當了皇帝之後,便有了想要殘害開國功臣元老的想法。這時有位名叫徐達的元帥患了當時被稱為「發背」的一種病症,郎中診脈時告誡忌吃鵝肉。然而,朱元璋卻故意下旨賜徐達肥鵝一隻。因為鵝屬發物,易使病情加重,雖然徐達知道他的惡意,但卻也不敢違命,所以只好當場吃下肥鵝。過了不久,徐達果然因為吃了發物導致病情加重,最終不治而亡。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鵝肉比較寒涼,中醫理論中有「寒性收引」、「寒性凝滯」之說,如果食用過多的寒涼之物,會使邪氣不能除去,甚至會留存一些邪氣而加重病情。
所以,「發物」並不單純是中醫學中的一個概念,同時也是民間飲食中值得研究的現象。
什麼是發物?
發物,多數指具有刺激性或比較容易誘發某些疾病、使疾病復發或加重已有疾病的食物。這裡的「發」可以理解為「誘發、引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發物通常指一些能夠促使人體上火、發瘡、誘發舊疾的食物。
通常,人們最講究發物的時候,往往就是在我們生病的時候。
比如:大家都認為魚蝦是發物,病人吃了傷口不容易癒合;羊肉、狗肉是發物,吃多了容易上火;荔枝、桂圓等水果是發物,吃多了容易爛嘴。
但是這樣的說法,多半都是經驗性的總結,其中也有很多錯誤的觀點。回歸專業,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食物之間要想打破正邪之間的這種平衡,會有兩種方式: 一助長邪氣,二損傷正氣。在疾病發生的早期,不恰當的飲食是助邪的,這樣就勢必會導致疾病的反覆或加重。
生活中常見的「發物」有哪些?
發熱之物
蔥、姜、韭菜、胡椒、羊肉、狗肉等溫熱、辛辣助熱上火的食物。
這種類型的發物對於本身就是熱性體質、陰虛火旺的人來說就不適合吃;而且對於結核病患者,或者傷口有炎症的人來說也不適合。
但對於寒性體質的人來說,吃這些發熱的食物往往可以有一些驅寒益陽的作用,所以是有助於驅除體內的寒氣的。
發風之物
海鮮、魚、蝦、蟹、雞蛋、香椿芽、鵝等是容易讓人的疾病嚴重擴散、加重皮膚病變的食物。
患有蕁麻疹、溼疹等疾病的病人,或患有過敏疾病的人不要食用。而且,海鮮對於痛風的人來說也是一味發物,很容易誘發痛風的相關症狀。
溼熱之物
飴糖、糯米、豬肉等,這些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痰溼體質的人群來說都不要多吃,因為它們是溼熱的發物,不適宜多吃。而且患有溼熱、黃疸等疾病的人最好應該忌食。
中醫上經常講「甘能令人中滿」、也就是說過多的食用甜食,會影響人的脾胃功能,而且油膩的東西容易生溼熱,從而長出一些疔瘡。
不過,溼熱類型的發物也並非都是不好的,比如:糯米,它對於中氣不足、體質虛弱的人來說是有一定補益作用的。
滯氣之物
這類食物多屬澱粉類,比如豆類、薯類、蕎面、莜麵、芋頭、紅薯等,一般這類發物都是有滯澀阻氣的作用的,而且都是不容易消化的,嚴重的還會導致氣機阻滯不暢,產生胃脹、腹脹的現象。
特別是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的人,就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沒胃口等症狀的產生。不過,這些食物不少都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洩的療效。所以對於脾虛型腹瀉或者腎虛早洩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食療效果的。
雖然,發物的範圍很廣泛,幾乎覆蓋了大家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但是與其對發物心生警惕,倒不如好好的去認識發物,了解發物,掌握如何正確的進食。避免身體過多攝入不好的發物。懂得如何結合自己的症狀去食用東西,也是一樣能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