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外國語教育集團國際學校小學副校長許昂: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

2020-12-15 中原新聞網

新華網北京7月27日電 日前,記者探校走入海澱外國語教育集團(以下簡稱海外),希冀從同老師們的對話中去尋找它獨特的辦學特色。「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海澱外國語教育集團國際學校小學副校長許昂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和海外小學階段目標的定位與養成方面闡述了自己觀點。多年陪伴學生留學在外的經歷,讓這名年輕校長有了很多不同的教育感悟。

海澱外國語教育集團國際學校小學副校長許昂

「我們希望孩子們擁有國際化的視野、國際化的知識結構、世界公民道德修養和紮實中國文化基礎。」許昂說。海外致力於培養紮實中華文化根基和對話世界文明能力的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具體到海外小學階段,他表示,針對學生的培養,學校格外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道德領導力和跨文化理解力的培養。

因此,學校主要從課程建設和藝術、體育教育等兩方面來達成這樣的育人目標。「學校課程由兩方面組成,一是開足開全教育部規定的課程,同時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向學生提供精選國際課程,二是藝術教育和體育教育,即『二加二』課程。」

作為一所國際學校,海外既有高水平的國內教師,也有經過認證的國外教師,即原汁原味的美國班主任。「我們把這個崗位叫作『home teacher』,相當於副班主任,副班主任不光要負責學生的語言教學,同時還要負責學生的行為習慣管理。」

「語言像什麼呢?它更像是一條船,而它的文化和歷史更像是這艘船上的貨物。語言是一個工具,它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實際效能的。」許昂介紹,在海外,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要在學習外教語言課和接受外教班主任行為管理的基礎上,通過英語去學習其他學科,比如英語音樂和英語美術,二年級以後則會學習英語數學和英語科學等。「之所以開設這些課程,並不是要把中文的課程用英文再講一遍,而是借鑑國際課程的教學目標,用不一樣的角度,學習這門學科。其中,有普遍性的總結,也有特殊性的學習。」

由於語言的實際應用性,在海外,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由真實的生活來評價。許昂舉例說,比如,三年級末學生會隨班級遊學英國一個月,五年級某個學期,學生會隨班級留學美國四個月,在此期間國內的課程學習也不會受到影響,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能力進行評價。「孩子之間相互模仿的學習動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從三年級回來之後,他會發現自己有不足的地方,就想從我們外教班主任那兒學習更多。對此,我們學校又開設了一個特別好的課程,叫作『choice classes』,年級內的每個老師各準備一門課,供學生們自主選擇學習。」

「我們學校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許昂認為,學習的東西越多,就越需要歸納總結學習方法,而好的學習方法一定是要靠老師積極引導。「小學階段是人生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培養階段,習慣一旦培養起來,就是伴隨孩子們終生的,這方面小學的孩子有自己的特殊性。」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就中國傳統教育而言,我國古代教育家從來沒有忽視到大自然中求學的重要性。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錢泳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二者不可偏廢」,這是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好比踩著前人的肩膀,透過知識之窗看到了金山銀礦,但是要想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銀礦,那必須再"行萬裡路"才行呀!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云:「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文 / 陳祖亮作者簡介:陳祖亮,武漢大學圖書館黨委書記,哲學博士,主要從事科學哲學、文化哲學、黨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但是你們曾問我,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錯嗎?其實我們的教育方式別人不理解,也被質疑過。今天我要明確的告訴你們,我認為你們是非常棒的父母。升到初中時,我才發現我和別人的不一樣。生育課時,我能想起上海自然博物館,歷史課時,浮現在我眼前的是秦兵馬俑,地理上的吐魯番盆地,帕米爾高原我都去過。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關於教育的另一種理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十個字,是兩個意思,是從一到二的過程。沒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會變成盲走和忙走,甚至是茫走。在今天,不管你到哪裡去,不管你走多少的道路,你都要了解沿途的風景,一路上的風情。這正好是人生的藝術,所以,我曾經反覆推薦《旅行的藝術》給很多朋友看,一個原因就是檢討一下我們自己是如何旅行的。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是一句空話研學,從字面意思來講,在研究中獲得學習,通過實踐取得知識的研究性學習,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
  • 活100歲,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三立」觀念,我認為今天也不過時,依然成立,只是我覺得更適合於對孩子或年輕人的教育,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對廣大芸芸眾生或者成年人,我想,首先是守住「德」的底線,然後才是追求「功」和「言」。古人是一直信守「人天各半」的,「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盡人事」的一半,其他一切隨緣。我認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最應該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莫過於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 讀萬卷書就是為了要行萬裡路
    我出生在普通的農村家裡,越普通越貧窮就越想要改變命運,而且這種想法是很強烈的,想改變命運的方式無非就是要多讀書獲取更多的知識,如果沒有知識怎麼努力都是沒有用的,我們村裡田少人多全家人能夠吃飽肚子就算富裕了。貧窮給人每天帶來的都是恐懼和不安,能活著就是天大的幸運了。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
    三萬方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交萬個人」讀萬卷書。學校學習雖然主要就是念書,但一個學期下來念的就是那幾本書,知識面非常狹窄。讀萬卷書能拓寬視野,對素質培養大有脾益。今天,雖然有電視,有網路,書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慧載體。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行萬裡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
    「讀萬卷書」極其有用,也一直為人所推崇。只是當它與「行萬裡路」聯繫在一起時,就似乎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行路要比讀書更加重要。在此情形之下,極需「行萬裡路」,通過行路中的切實感觸,讓自己的思維更豐富。另外,身在浮躁社會裡,人往往眼高手低,缺乏實踐能力,以致空有高學歷,卻做不成什麼事情,因此「行萬裡路」是必需的。如今的現實情形,是人們一直在圍繞著「應試」而讀書,根本無暇去行路。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閱歷比知識更重要?
    但,他們卻做不了更高端的工作。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只要願意,隨時也可以去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代表的是知識的廣度行萬裡路,因為經歷的多,了解的也就更多,但是,往往了解的都不夠深入和專業。也就是說:廣度肯定沒問題,但是如果要深入下去,談一些很專業的知識,可能就不行了。
  •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這話非常有道理,然而這個「有道理」是在古代。放在今天,則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萬卷書說起來好像挺多,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房間裝的書本量。還有,書本中的知識質量同樣也不敢恭維。很多書籍空有外在書本裝訂的形式,其內容則名不副實甚至胡說八道,讀了還不如不讀。別的不說,就說四書五經,放在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個了解文化傳統的邊緣讀物。所以在古代,出外遊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