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閱歷比知識更重要?

2020-12-15 講臺俠

這個並不絕對,那些徒步西藏的,走的路不少吧?但,他們卻做不了更高端的工作。而那些高級知識分子,只要願意,隨時也可以去行萬裡路。

行萬裡路代表的是知識的廣度

行萬裡路,因為經歷的多,了解的也就更多,但是,往往了解的都不夠深入和專業。也就是說:廣度肯定沒問題,但是如果要深入下去,談一些很專業的知識,可能就不行了。

就像一些在外跑車的,在外面做導遊的,跑業務的,一般都表現的見多識廣。

當然,如果長期侵染在某一個領域,可能因為長期的閱歷,也能深入下去,了解到根本性的東西。但是,往往因為沒有專業的知識,需要長期的摸索,而等你摸到底了,年齡也夠大了。

讀萬卷書代表的是知識的深度

大學裡面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有著深厚的專業素養的,對某個行業,某個領域有著專業的認識和理解。

這些人往往可以專注於某一領域,獲得很好的發展。但是,這些人也有缺點,那就是閱歷,知識只在腦海裡面,還沒有生根發芽,缺乏和現實的結合。

這些人需要一個時間,不用太長,只要用心,很快就能成長起來。就像現在學校的招聘,起點都是研究生,這些人到了學校,有知識,又有了經驗,很快就能獨當一面,成為宏志班或者重點班的任課老師。

像我,本科畢業,用了五年時間,才進入重點班任教。

最好是有知識,有閱歷,單獨的只具有某一個都難以發展好。如果非要選擇一個的話,我更看重知識,閱歷更容易補,而知識卻不好補!

相關焦點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近幾年「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可以說是網上討論的一個熱點,著名作家王蒙也多次以此為主題演講。在諸多觀點中「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似乎更受追捧,有人甚至提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去悟」,特別是2014年3月美國當時第一夫人米歇爾在北京大學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為主題演講,由於她的特殊身份讓這一觀點甚囂塵上。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現代人的理解出入比較大,「讀萬卷書」原意是:讀書是為了進京趕考,以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理想;「行萬裡路」原意是:步入仕途,以實現忠君報主的人生理想。
  • 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
    還是行萬裡路?哪個更為重要?首先,我們來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代的萬卷指的是皇上出的考試卷。考生們為了金榜題名,進京趕考。這句話放到現在,寓意就是:同學們要努力讀書,增長自己的學識和本領,理論結合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學以致用,不做書呆子。
  •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觀點: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後人在這句話上,依據自己的理解又添了幾句上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旅途中我也在學習,增長見識,也養成了記遊記,畫下沿途風景的習慣。接著她媽媽說:我們在旅行過程中會看到很多風景,也可以體會到當地人文。但是我更希望的是,你在旅行過程中,學會用不同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也能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到更好的自己。
  • 行萬裡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
    「讀萬卷書」極其有用,也一直為人所推崇。只是當它與「行萬裡路」聯繫在一起時,就似乎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在如今的網絡時代,行路要比讀書更加重要。因為如今知識的傳播與接收雖然快且容易,但是這些知識往往比較單一,非常容易固化人的思維,使人做起事來進展不大。在此情形之下,極需「行萬裡路」,通過行路中的切實感觸,讓自己的思維更豐富。另外,身在浮躁社會裡,人往往眼高手低,缺乏實踐能力,以致空有高學歷,卻做不成什麼事情,因此「行萬裡路」是必需的。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就能提升職場能力嗎?
    這三種能力包含了讀書與實踐,而且超越了「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的範圍。一、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可見學習、實踐對一個人的能力塑造的重要性。1.讀萬卷書是為了知識儲備。
  • 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裡路。這話非常有道理,然而這個「有道理」是在古代。放在今天,則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諸位看官且聽我慢慢道來。整個知識儲量量也相應處於非常低下的狀態。萬卷書說起來好像挺多,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房間裝的書本量。還有,書本中的知識質量同樣也不敢恭維。很多書籍空有外在書本裝訂的形式,其內容則名不副實甚至胡說八道,讀了還不如不讀。別的不說,就說四書五經,放在今天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個了解文化傳統的邊緣讀物。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你覺得對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是對的,讀書是讀人生百態,風土人情,行萬裡路可以解除更多鮮活的圖像,有利於記憶。所以對比而言,讀到一定數量的書以後,就要去實踐了。但是「行萬裡路」真的解決一切了嗎?老子曾經說過「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的話提示我們在我們不斷參悟人生的時候,總是把複雜的問題減少,變成一個簡單的問題。
  • 對於孩子來說,「讀萬卷書」與「行萬裡路」哪個重要?
    有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重要?這是個有趣的話題,也是很多人都會思考和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我是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我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從小到大我父母都說我笨,我確實不如我哥哥妹妹聰明,學東西人家一點就透,我要學好多遍才行。
  •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請問:路在何處?
    這對於已經讀破萬卷書,學富五車卻極少出門的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句話有失偏頗,並非適合所有人。對於正在求學的莘莘學子來說,應該是讀萬卷書比走萬裡路更重要,側重點要放在讀萬卷書上。如果我們「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那麼,路就在我們腳下。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是人生缺一不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 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原標題:行萬裡路和讀萬卷書  如今的假期,帶孩子旅遊仿佛成了一項必不可少的作業,國內、國外,草原、海邊,朋友圈裡到處曬著帶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和體會。有位朋友家長跟我抱怨:「一年10天假,5天給了孩子暑假,5天給了孩子寒假,沒有一天是給我自己的假。」
  • 董卿: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
    還有一期節目,有道題目是「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還是行萬裡路?」兩位選手各執一詞,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董卿的點評也是特別出彩:「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我們能夠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我們最終是要在相互的溝通、學習、交流當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 讀萬卷書重要還是行萬裡路重要
    是讀書重要,還是經歷更重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我覺得無論認為哪種重要,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各自的出發點和立場不同罷了圖片來源生活讀萬卷書: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話從追逐名利的角度闡述了讀書的重要性,字裡行間給我們的啟示是讀書考取功名是當時人生的一條絕佳出路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決定了人生格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你經歷過的所有的事都會影響你的人生格局。 視野決定格局,大格局成就人生。 人們常說,我們可以用一年學會說話,但是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
  • 你讀「萬卷書」,中科宏浩帶你行「萬裡路」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樣的文字排序仿佛先要讀萬卷書才能行萬裡路,但是這兩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能力。有人說讀萬卷書勝過行萬裡路,也有人說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無論是哪一者更勝一籌,就現實而言「讀萬卷書」遠比「行萬裡路」更容易的多,很多人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行路」是在實踐中學習。
  • 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哪個更重要?
    趙括讀了那麼多兵書,卻不會打仗。這是為什麼?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理論知識本身是有缺陷的。寫得再好的書,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窮盡,書中展現出來的,更多的是顯性知識,而那些隱性知識,需要到實踐中去探索和學習。另外一種情況,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今天適用的知識,明天未必適用,而理論知識,往往是滯後的。
  • 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原標題:讀萬卷書,當行萬裡路  澎湃新聞報導,日前被伊拉克警方誤作極端分子逮捕的北大學生劉偉(化名)將很快釋放。據悉,劉偉此行只是進行考古旅遊。劉偉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他本人非但與極端組織毫無關係,這趟前往伊拉克旅遊,恰是擔心當地文物遺址遭受破壞。
  • 行萬裡路 更讀萬卷書
    中國古人有一句名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喜愛旅遊的中國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宣傳國人對旅遊的熱情,推銷中國旅遊目的地,吸引外國遊客,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筆者認為有點過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究竟是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