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26年:盜墓者和戰國墓的守護人

2020-12-20 剝洋蔥

收到盜墓的線索後,警方必須立即展開抓捕。「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李挺說,盜墓團夥在勘測到有古墓後,會第一時間和上線溝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轉手。這些盜墓賊和買家都是單線聯繫,很難追查。

被盜墓地附近。受訪者供圖

文 | 新京報記者 曾金秋

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吳興發

本文約5023閱讀約10

在湖北荊州,想要抓捕一名盜墓者並不容易。

這裡有19個全國文保單位,僅紀南文旅區,戰國時的楚國都城郢都,就有「楚紀南故城」、「郢城遺址」和「雞公山遺址」3個。

古墓帶來的巨大價值,使得這一片區成為盜墓分子經常光顧之地。

民警李挺所在的紀南派出所就被古墓環伺著。白天,他和同事們要處理村民們的大小警情:大貨車掉進田裡了、闖卡了……每天晚上8點,他便帶著輔警去村裡巡邏,嚴防盜墓者。巡邏通常在凌晨4點才結束。

2020年11月20日,當地警方追逃26年的「紀城一號墓」盜竊嫌疑人宋某被抓捕到案。這歸功多年來刑警反覆梳理案件信息和比對痕跡物證。現在,為巡邏和清查文物,警方配備了更專業的巡邏設備。

「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

11月30日晚上,李挺和同事又一次日常巡邏。警車低速穿行在古墓區,警燈關上,手電筒打開,李挺趴在車窗,掃視寂靜的田野。

這是李挺在湖北省荊州市紀南派出所當警察的第三年。他發現,盜墓者喜歡在半夜4點左右作案。他們不用手電筒,只借著月光或者天蒙蒙亮時的微光就能看清地面情況。盜墓分子喜歡使用探鏟,一直探到棺材板上方,看看有沒有五色土,「五色土就是古墓的標誌。」

在紀南,隨處可見墓地形狀的山包,有的甚至被埋在魚塘裡、水田裡。公開資料顯示,僅在雨臺山古墓群,目前已發掘近2000座中小型楚墓,年代自西周晚期延續至戰國晚期。

雨臺山古墓群。受訪者供圖

2015年,考古專家從荊州郢城遺址南郊的戰國楚墓中清理出400餘枚竹簡,其中《詩經·邶風》《尚書·呂刑》均為首次在楚墓中出土發現。

「通過荊州的出土文物,不僅初步建立了楚國遺物的年代學序列,而且還進一步確證了當時楚國人口之眾多,都城之繁華。」考古學專家黃鳳春介紹。

豐富的墓葬也引來了盜墓者。「要想富,先挖墓,一夜成了萬元戶。」這是曾經在紀南鎮流行過的順口溜。

據《人民公安》雜誌記載,從1993年開始,當時的荊沙市掀起了一股盜墓狂潮,在一些文物犯罪團夥的煽動下,村民將盜墓作為發家致富的捷徑。根據湖北省公安廳提供的資料,僅在1994年,全省共被盜掘地下古墓葬137座。

「我們的警車剛從派出所裡出來,外面就有人跑去通風報信。」原荊州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民警周正春記得,專業的盜洞很隱蔽,團夥作案還會安排同夥在路口盯防警察。

他回憶,盜墓案發生後,僅靠現場勘查,基本不可能抓到人。「沒有監控,全靠走訪調查,一查就是一兩年。」而村民們怕惹麻煩,也很少主動提供線索。

退休警察周正春。新京報記者曾金秋攝

在當時,派出所的警察事務繁雜,難以騰出專門的精力應對文保,文保所只有兩到三人,巡查、放哨都要靠他們,24小時連軸轉,晚上更要聚精會神。

李挺說,大型盜墓團夥不僅有專用的洛陽鏟、探鏟,還備有炸藥、雷管,以及抽水泵、鼓風機。盜墓者僅從探釺與土壤接觸的聲音就能判斷,下面有沒有墓葬,還能判斷墓葬的規格、年份。分工也很明確,出資者稱「掌眼」,組織者稱「支鍋」,技術工稱「腿子」,幹苦力者稱「下苦」。

收到盜墓的線索後,警方必須立即展開抓捕。「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李挺說,盜墓團夥在勘測到有古墓後,會第一時間和上線溝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轉手。這些盜墓賊和買家都是單線聯繫,很難追查。

盜掘戰國墓

26年前,周正春參與偵破「紀城一號墓」盜竊案,最初,線索便是從被售賣的文物開始的。

1994年11月15日,武漢警方在武昌區昌慶飯店501房查獲了8件文物。倒賣者稱,他們是做古玩生意的商人,紙箱內文物都是從荊州民間收購的。

次日,警方將這批文物送到湖北省博物館鑑定,發現8件文物都出自戰國時期,其中國家一級文物有7件。

當時的湖北省博物館館長譚維四給省公安廳寫信,表示戰國墓被盜,事關重大,希望徹查。

1994年11月27日,武漢市公安局立案偵查此案,還曾到廣州展開布控,歷時3個多月。湖北省公安廳也組織了一批考古隊員,進行搶救性發掘。後來,此案被移交給了荊州區公安分局刑警大隊。周正春所在警隊專門讓出了一輛警車。為調查此案花費了兩年時間。

當年,專案組成員在尋找被盜古墓時也頗費周折,最後是由嫌疑人指認的。「墓在水坑裡,發掘不了,我們就把水抽乾了。」周正春回憶。

退休考古研究員朱俊英曾於1996年參與了這次發掘。26年後,他仍記得,當時荊州下著小雨,泥地很滑。

退休考古研究員朱俊英。受訪者供圖

「時間緊,任務重。」墓坑外圍,警察拉起警戒線24小時輪崗,墓坑裡,考古隊員們穿著長筒膠鞋展開測繪、攝像和清理。為了加快進度,他們還請來附近的村民幫忙掘土。

遺址附近的村民是國內考古隊伍重要支援力量。後來的判決書顯示,這些盜墓嫌疑人均為紀南鎮的村民。朱俊英推測,盜墓者或許就是在一次次參與發掘的過程中,掌握了考古知識,為日後的犯罪埋下伏筆。

「盜墓的多數是農民,親屬關係居多,有些還是父子。經他們手挖出的文物,倒賣價格可以很低,一般流向香港。」李挺來紀南派出所後,常聽前輩談起盜墓案。

朱俊英記得,「紀城一號墓」是一處帶有墓道的墓葬,意味著墓主人的身份顯赫。經過盜擾,原本成套配置的文物實際上已經被肢解,原葬位置、配備數量等信息損失嚴重。

嫌疑人在墓上挖了兩個豎井式盜洞,洞口直徑達1.25米-1.3米,墓坑的填土已經被盜洞擾亂,其中一個盜洞甚至打到了「槨室」,正中「頭廂」,選點準確,看起來不像新手。在墓坑中,專家們發現了盜墓者使用的提運工具——被繩子扎住的蛇皮袋。分析後,他們認為,盜墓者的活動空間被限定在「頭廂」、「左右廂」靠南處,而這正是墓葬集中的地方。

盜墓嫌犯挖掘的盜洞。受訪者供圖

經過盜擾,墓葬中的漆木博盤和木俑只剩下斷足,陶壺只有一件是完整的,其餘都是碎片。專家們在室內拼接著這些碎片,最後只得到了8件陶器,至少有5件無法復原。另外,墓中鎮墓獸的獸角、銅劍、銅車軎被盜走。在戰國時期,兩件車軎代表一輛車,被盜走就意味著無法復原墓葬的級別。

在古墓中,最重要的資料是竹簡,其次是絲織品、禮器。「竹簡記錄的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情況,太重要了。」但朱俊英記得,在這起盜墓案中,竹簡已經找不到了。「我推測這是個王墓地,但這些都因材料缺失無法證實了。」在後來的鑑定意見中,這處墓葬被定為「邦墓地」,下葬時代為戰國中期,距今約2300多年,規模在楚墓系列裡屬於中型偏小,墓主身份系當時的「上士」。

截止到1996年6月25日,本案中有8名嫌疑人到案,剩下嫌疑人宋某、郭某和香港人賴某在逃。紀南文旅區公安分局民警介紹,9位村民盜掘了4座戰國楚墓,其中宋某參與盜墓2座,「紀城一號墓」只是其中一座。

判決書顯示,1994年10月的一天晚上,被告人劉某、向某、胡某、呂某、李某和吳某夥同另外3人,竄至荊州市荊州區棗林鋪鎮墓區。分別在牛屋前盜掘戰國楚墓一座,盜走文物8件,從臺某手中獲得6500元收益。臺某轉賣後,獲得76500元。經鑑定,這批文物有7件國家一級文物。文物被追回後,存於湖北省博物館。

1994年12月24日晚,他們在一處魚塘邊,盜走戰國文物3件,還踩壞了一個劍盒。

據此前歸案嫌疑人交代,主犯劉某把這批文物賣給了荊沙市多寶摩託車行「老闆」臺某,臺某又將文物賣給了香港人賴某。在嫌疑人企圖將文物偷運出境時,被查獲。宋某交代,他一共獲利700元。

案發後,這些古墓只有「紀城一號墓」被搶救性發掘,其他古墓則被回填。

判決書顯示,依照當時的《刑法》,這批盜墓人中,7人構成盜掘古墓葬罪,1人構成倒賣文物罪。主犯劉某、向某被判處死刑,胡某在上訴後被判處無期徒刑,餘下諸人分別被判處5年到15年不等有期徒刑。

追捕盜墓者

逃走的兩個嫌疑人一直是周正春的遺憾,他每年不定期上門給宋某的家屬做工作,介紹針對投案人員的政策。

後來,派出所屢次更改建制,追逃任務就落在了新警察身上。每個月,李挺和同事們都要在系統上更新追逃信息,也要不定期上門拜訪嫌疑人家屬。

民警李挺。受訪者供圖

他來自古都洛陽,對文物類案件有天然的好奇心。有次在文保案現場,他隨口說出了「五色土」這個詞,讓在場的文物局工作人員都感到詫異。

沒當警察時,他喜歡看《鬼吹燈》、《盜墓筆記》,聽說盜墓要用「黑驢蹄子」,還要在墳墓前祭祀,以免惡鬼纏身。三年工作下來,他對「摸金校尉」有了更實際的了解——盜墓賊反偵查能力強,也掌握很多考古知識,這些都為抓捕帶來了難度。「一般我們趕到現場就只有盜洞,還有他們剩下的礦泉水瓶子、衣服、菸頭和編織袋。」

這些年,李挺遇到過不少眼疾手快的盜墓者,剛看到人影,對方就跑了。有時候,警察踩到樹枝,對方一聽動靜也跑了。盜墓者有時會冒充挖樹的。「你白天看不到他,晚上就在那兒挖。」還有的時候,突然會有一輛挖掘機孤零零地停在墓區,「這種就很可疑。」

與巡邏相比,蹲守和抓捕更累也更危險。巡邏時,李挺有時會打開警燈,試圖「嚇走」盜墓者。但抓捕不同,由於盜墓賊踩點後不會立即開挖,民警需要在古墓旁蹲守幾天,甚至一兩個星期,「蚊子咬了都不敢撓。」

李挺總結,狗是反盜墓最好的工具,比任何先進設備都好用。有一次,派出所裡的警犬把嫌疑人咬住了。審訊時,嫌疑人承認,「我其實不怕你們警察,就怕狗。」後來每次抓盜墓,他都要帶上這隻警犬。

20多年來,被盜片區建制幾經變動,從起初的江陵縣,變成到荊州區,再到2017年成立的紀南文旅區。李挺研究過「紀城一號墓」原辦案民警在20多年前繪製的盜墓地形圖,試圖一一對照,發現完全對不上。「不是水田就是樹林,全都變了。」

在多次發布全國協查通報後,警方將目標鎖定在廣東省。經過布署,東莞市警方在虎門鎮將宋某控制住。「當時他出來吃早餐,正好在搞清查,就發現他沒有身份證,人臉識別也識別不出來。」警方將宋某帶回審訊,初審階段他就招認了盜墓的事。

「20多年前的細節,他還記得。」李挺說,宋某交代第一次盜墓是在一個牛棚旁邊,第二次是在魚塘旁邊。他還記得盜墓時天氣很冷。

嫌疑人宋某被帶回荊州。受訪者供圖

從人防,到「技」「物防」

1995年,「紀城一號墓」被盜案發生後,當時的荊沙市專門制定了《古墓葬保護管理實施方案》,下發到村組,並組織下鄉宣講《文物保護法》。

朱俊英介紹,在層層監管的態勢下,考古工作主要依靠兩個來源:一類是配合基建工程進行發掘,還有一類是作為科研項目主動發掘。而一些大型的墓葬則不被允許發掘,比如多處楚王墓。

但盜墓仍然猖獗。朱俊英記得,在考古隊搶救宋某涉案墓葬期間,仍有盜墓者在周圍掘地。

他認為,文物級別與墓葬級別不掛鈎,使得一些重要文物得不到保護,「有些墓地可能級別不高,但文物會有重大發現。」在「紀城一號墓」被盜案中,被盜楚墓只是一個縣級保護單位,但其內部文物有7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黃鳳春認為,雖然國保單位有政府的資金支持,防盜很成功,但很多墓地還未被納入文保單位,其保護力度還是很不夠。他建議,對於已經調查發現並已確定為墓地或遺址的,地方文保單位應配備專門的安保人員,同時給予資金支持。

據紀南文旅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保護文物,每年區財政劃撥給文物密集區的文保經費有149.8萬元。他們還在村鎮組建了多支文物巡邏隊,24小時巡邏。對於施工建設,也會不定期抽查。另外,紀南文旅區文物局還在雨臺山等重要墓區設立了安防監控系統、攝像頭、雷達報警裝置。

現在,派出所為巡邏民警配備了熱成像儀,「晚上拿在手上,很快就能看清對方是不是在挖土。」但抓捕還是有難度,李挺介紹,這些盜墓者對鎮上地形熟悉,民警一出動,他們很快能得到消息。

巡邏時,李挺會採用不同方式,避免流於形式。有時他低速穿行,小心捕捉「盜墓者」的痕跡,如果幾圈下來沒發現有效線索,他會把警燈打開,高聲鳴笛。「哪怕把他們嚇走,也能減少損失。」

他還經常與所裡的前輩聊天,試圖給盜墓者「畫像」。比如,盜墓團夥多是親戚關係,且以直系親屬為主,甚至是父與子共同作案。有的盜墓者還懂易經,知道哪些方位容易有古墓。他還發現,盜墓者怕鬼神,會在墓坑裡撒綠豆等五穀雜糧。「以前只是聽說洛陽那邊盜墓會撒糧食祭祀,有次我們趕到現場居然也看到了。」

「王公貴族的墓埋得很深,需要炸藥才能打開,我們就配了感應裝置,一旦發現就報警。」民警吳昀東介紹,他們還打算再配備無人機進行夜航。他認為,上個世紀90年代防止盜墓只能靠人防,現在「技防」、「物防」都跟上了。

相關焦點

  • 追捕26年:盜墓者和戰國墓的守護人
    白天,他和同事們要處理村民們的大小警情:大貨車掉進田裡了、闖卡了……每天晚上8點,他便帶著輔警去村裡巡邏,嚴防盜墓者。巡邏通常在凌晨4點才結束。2020年11月20日,當地警方追逃26年的「紀城一號墓」盜竊嫌疑人宋某被抓捕到案。這歸功多年來刑警反覆梳理案件信息和比對痕跡物證。現在,為巡邏和清查文物,警方配備了更專業的巡邏設備。
  • 追捕26年,抓捕盜墓者
    ▲退休警察周正春。新京報記者曾金秋攝 在當時,派出所的警察事務繁雜,難以騰出專門的精力應對文保,文保所只有兩到三人,巡查、放哨都要靠他們,24小時連軸轉,晚上更要聚精會神。「文物一旦流出,就很難追回。」李挺說,盜墓團夥在勘測到有古墓後,會第一時間和上線溝通,文物一出棺就立即轉手。這些盜墓賊和買家都是單線聯繫,很難追查。
  • 歷史上一盜墓者,不貪圖寶貝,只喜歡和女墓主人共眠,喝墓中藏酒
    這位盜墓者是如何玩的呢?相信看了這個盜墓者的經歷,我們都會瞠目結舌。這位盜墓者的最大癖好就是喝墓中的藏酒,用他的話說,這些墓中的酒都是老字號,都是陳年佳釀,這種酒水喝起來才會更加醇香。他還有一個讓人十分難以理解的癖好,這個盜墓賊喜歡和墓中的王妃或者王后屍體共眠,他說這樣有成就感。
  • 專家挖掘戰國墓,竟發現穿越者留下的寶物,科學無法解釋
    戰國水晶杯戰國時期距今已經兩千多年,當時還沒有玻璃和水晶成熟的生產技術,於是,當專家們看這這件如玻璃般透明的水晶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怎麼這麼像現代科技所做的玻璃杯!經過專家的考察,已經初步確定洞口下的這個墓葬是戰國晚期時的墓葬。之後,考古人員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座戰國的大墓。
  • 安徽發現一座大墓,早已被古代盜墓者光顧,盜墓賊盜洞打得奇準
    2007年第四期《江漢考古》雜誌上,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馬鞍山市文物管理所名義發表的《安徽馬鞍山宋山東吳墓發掘簡報》,最後的結論便是,「墓主可能就是吳景帝孫休」。 馬鞍山博物館郎俊、吳志興等人,支持這一觀點,他們在論證獨家墩墓墓主是孫策的同時,還對宋山大墓的墓主進行了考證。
  • 1995年湖北「戰國女屍」盜墓案,「一屍三命」引發社會轟動
    經考古勘探,在108平方公裡廣大區域內,有封土的楚墓尚有300多座,楚莊王的墓與其妃子墓就在其中,而經風雨與人為浸蝕和破壞,已夷為崗阜和平地的墓葬則更多。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陝西、河南一帶民間流行的致富口號是,「要想富,去盜墓,一夜成為萬元戶」。而湖北荊門這邊則是另外的說法,叫「要起水,找死鬼」。這什麼意思?就是盜墓發財。
  • 盜墓者有個規矩:遇到墓前有柳樹會趕快溜走,為什麼呢?
    據史書記載,最早時候的民眾對於親人的身後事並不重視,而那個時候也沒有棺材和古墓一說,人亡故之後屍體便會由家人將他運送到一個偏僻的田地或者荒野之中,屍體也不會被土掩埋,只是簡單的被擺放在那裡,但是慢慢的人們便發現了其中的弊端。一個是屍體經常會被出沒的野獸所啃食,同時屍體放置久了也會發出非常難聞的氣味,這個時候便有了土葬。
  • 中國大案紀實:湖北「戰國女屍」盜墓案,「一屍三命」引社會轟動
    經考古勘探,在108平方公裡廣大區域內,有封土的楚墓尚有300多座,楚莊王的墓與其妃子墓就在其中,而經風雨與人為浸蝕和破壞,已夷為崗阜和平地的墓葬則更多。「辛辛苦苦忙生,不如晚上挖個坑」,四方鄉的一些村民,想到了眼前的「地下銀行」,乾脆合夥盜挖附近古墓,於是出了不少「盜墓專業戶」和「盜墓專業村」。1994年正月,郭店村附近油菜地內一座大墓被人盜了。文保員發現後,到四方鄉派出所報案。
  • 國家寶藏第三季來了 沒有兩把刷子怎敢當守護人
    國家寶藏第三季來了 約不國家寶藏第一季和第二季播出後,豆瓣10萬人打分9.1分,足見觀眾對節目的高度認可。經過近兩年籌備,2020年12月6日,國家寶藏第三季如約開播。同樣分為九期,此次的主角不再以博物館為單元,而是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
  • 王昭君的墓為何沒人敢去盜?盜墓者:這個行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
    為什麼沒有人去挖王昭君的墓?據說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在這個行業裡面。 王昭君省錢在當地也是得到很多百姓的誇讚和敬仰,所以沒到王昭君忌日的時候,當地的百姓們都會前來祭奠她,在她的墓地上在添一把黃土,以表達百姓們對王昭君的懷念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墓地被累計起了30米,整個墓地的佔地面積也達到了13000平米,成為漢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地之一。
  • 盜墓者精準挖開唐太宗最疼愛女兒墓室,翻撬棺床,把棺材板當劈柴
    長樂公主生在帝王家,生前享受殊榮,但她沒有多少福命,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就死了,時年僅23歲,並於同年九月,陪葬於昭陵。 2009年長樂公主墓我曾去考察過(這次考察很難忘,因為我當時花三四千元新買的手機被偷了),該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鄉陵光村,西北距昭陵陵山僅約1000米。
  • 中國挖掘一戰國墓,出土了一鼎「牛骨湯」,考古家:不能喝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去年有一個很火的考古視頻,那就是考古家在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把戰國時期的寶劍,這把寶劍的劍鞘因為歷史久遠的緣故看起來已經非常破爛,但在考古家取出寶劍時寶劍的寒光閃到了所有的考古家。其實考古家挖掘的這座古墓便是陽城遺址中的18號墓,也就是該遺址戰國時期的楚墓。
  • 盜墓者挖了此人墓,被官府抓起來:要殺要剮隨便,官府:從輕發落
    在古代出現了很多皇室貴族,即便是一個普通大臣的官職,如果不為百姓辦事的話,那麼自己的墓地也是非常引人耳目,所以在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很多人為了貪圖利益,前去進行盜墓的勾當,因此這個盜墓者也是歷代王朝重點打擊的對象,然而今天我們為大家所講的這個故事則是與眾不同的,這個盜墓者不僅沒有受到官府的懲罰
  • 盜墓者挖空了墓穴,卻留下了這隻著名的白玉杯,這是為什麼?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而盜墓者自然不講這些,他們只拿東西走人,也不管墓中被破壞成什麼樣子,考古學家的作用就是對這些被破壞的墓穴進行搶救性挖掘,因為在很早以前,我國就已經禁止主動去開墓考古了,他們所挖掘的墓室一般是村民施工時無意中發現的,包括我們所知道的一些著名的文物也是偶然間發現的。
  • 是報應還是人心:盜墓者為何大多會遭惡報不得好死?
    世上最缺德的職業之一就是「盜墓」,人們對盜墓者都懷有切齒痛恨,但是,因其利益巨大,歷代盜墓者生生不息,有時,就連官府也設置專門的機構專事盜墓,比如大家熟悉的「摸金校尉」。盜墓者的獲益雖然巨大,但是,他們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與代價,因為,歷朝歷代對盜墓者都是處以重刑的,一旦事情敗露,就有可能身首異處。除了法律上的威懾外,民間還有自己的道德審判,但凡幹過這種傷天害理之事的人,多會有報應,這也給盜墓者心理上以極大的壓力。而在古代的歷史記錄中,對於此類報應之事,也是有據可查的——並且,凡遭報應者,下場都非常慘烈。
  • 墓穴出土玻璃杯,號稱是戰國時代工藝品!真假?是不是穿越者帶去
    在2002年的時候,更是被列為禁止出國的文物之一。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國寶「玻璃杯」,還是多虧了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的幾個工人,在1990年無意發現了陶瓷編鐘,才會引來警察和考古學家們的重視。帶著「半山鎮為何會有如此珍貴的原始瓷鎛」的疑問,文物部門以及考古隊對半山石塘村進行了搶救性挖掘。
  • 淮南:古墓驚現盜洞 盜墓者獲刑1年並處罰金5000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安徽法院網1月7日消息:近日,壽縣法院宣判了一起盜掘古墓葬案件,幾名罪犯合夥盜掘一座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墓葬,其中一當地的村民陳某因為盜墓者提供幫助,獲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五千元。
  • 修假墓,開山鑿崖墓
    本來想著整理完整的盜墓和反盜墓的技術資料,可是盜墓是國家不讓的事(其實我也不會)。那就簡單點,看看土豪是怎麼防盜墓賊的吧。 想想馬上就是清明了,小易這麼窮,回到山裡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做點啥?比如,求老爺爺老奶奶保佑一下啥的。
  • 大案紀實:1995年湖北荊門「一屍三命」案
    經考古勘探,在108平方公裡廣大區域內,有封土的楚墓尚有300多座,楚莊王的墓與其妃子墓就在其中,而經風雨與人為浸蝕和破壞,已夷為崗阜和平地的墓葬則更多。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陝西、河南一帶民間流行的致富口號是,「要想富,去盜墓,一夜成為萬元戶」。而湖北荊門這邊則是另外的說法,叫「要起水,找死鬼」。這什麼意思?就是盜墓發財。
  • 湖南村民挖出戰國古墓:出土青銅矛 墓主為高官
    儘管採菱村內的採菱古城一直在村民們心中留存著對於戰國的想像,但當這座被專家考證為戰國時期的古墓出現時,大家還是接連幾天圍在發掘現場,目睹一件件埋藏千年的器物出土。  古墓是在12月12日被發現的。當天,採菱村一戶村民在挖宅基地時,發現埋在地下的棺木,隨即向當地政府部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