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有很多媽媽真是操碎了,好好吃一頓飯真的就那麼難嗎?
每次吃飯時,總是眼睛看看那個,小手扣扣這個。有時端著碗,眼睛盯著其它東西,從不主動去吃。
每次都要大人提醒才吃一口,你不盯著,他又不吃了。如果哄著逼著多吃點,說不定就會吐出來。
關於孩子吃飯總的來說就這幾個問題:
1、吃飯磨磨唧唧
2、挑食,這不吃那不吃
3、一心兩用,一邊吃一邊看電視手機或者做其他事情
4、年齡小的孩子遲遲不能獨立吃飯
一、飯菜
還記得孩子小時候喜歡吃手嗎?隨手拿到一個東西,不管是什麼都往嘴巴裡塞,這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味覺敏感期,味覺成為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方式之一。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慢慢篩選出喜歡的和討厭的。
還記得我們父母小時候不喜歡吃什麼菜嗎?蔥花、青菜、姜、茄子……孩子也一樣,他們也有不喜歡吃的,當然還有飯菜品種太單一,又或者媽媽做的飯菜確實不好吃等等因素,這一點上我們可以概況為飯菜的問題。
二、環境
如果吃飯的時候,爸爸和媽媽雙雙都拿著手機,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那你能指望孩子好好吃飯嗎?當然這只是假設的一個例子,但現實中往往包括又不僅限於這種情況。可能還開著父母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有些孩子會想:為什麼大人就能看,我也要看動畫片。還有些父母吃飯的時候,會在桌子上放一些玩具,好讓孩子吃飯,最後的效果恰恰相反。總之,就是吃飯的時候幹擾因素太多。
三、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自身問題佔主要方面。
1、孩子根本就不餓,沒胃口。就算父母費盡心思做了一桌好吃的,那也沒用。
2、心情不好,可能剛被父母訓斥過。
3、自己不太會吃飯,說白了就是缺乏主動吃飯的意識和能力。
不好好吃飯的孩子,對身體的發育是極為不利的。有專家曾做過一項有關孩子疾病的調查,發現僅有16%的孩子是因為疾病造成的,而84%的孩子都是因為食物結構不合理、飲食習慣不良所致。
吃飯到底是主動的過程還是被動的過程?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孩子要吃」而不是「我們要孩子吃」。那麼抗拒吃飯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最後吃飯的過程也就是不愉快的。
很多父母都會先餵孩子吃飯,然後再自己吃飯。其實,如果孩子還沒表示想吃,父母自己先吃,不僅是個很好的示範,而且飯菜的香味還會勾起孩子的食慾。
每次吃飯的時候,就算孩子不吃,要讓他坐在這裡,為的就是慢慢培養孩子吃飯的意識。只有孩子真正有了吃飯的意識和重要性,好好吃飯將會變得不再困難。
如果有了吃飯的意識但不理解重要性,可以合理的餓著他,但切記兩餐之間給他吃零食(如果孩子哭鬧,家長要轉移他的注意力,只要不給零食,帶他怎麼玩都行)。
只要孩子不是低血糖,又沒有生病,那我們就可以餓他幾頓。等到孩子真正飢餓的時候才去給他吃,並讓他逐漸養成正常進食的規律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