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們聚到一起了,吃飯的時候兩家聊起孩子吃飯問題了,有一家愁著孩子吃太多,想辦法讓孩子減肥,一家卻愁著孩子怎麼才能好好吃飯。
說起孩子吃飯問題,那可是繼上學以後的第二等大事,孩子吃不好,營養就跟不上,身體素質就會變差,那該如何讓孩子好好吃飯,成了每個當家長的最操心的事情了!
有的家長就是跟著、追著甚至是跑著給孩子餵飯,只要能讓孩子把飯吃到嘴裡,這就妥當了!這也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孩子上了小學都不會自己吃飯,因為從小到大都是飯來張口,要獨立吃飯恐怕是很難了。
還有的家長使出渾身解數,自學中西餐、南北炒菜,運用清蒸、油炸、燉煮等等烹飪方式,依然滿足不了孩子的味蕾,這可真讓當媽媽們的頭大!
1.攝入營養不均衡
孩子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胺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等等這些營養物質,一旦攝入過多,也會影響孩子出現厭食的問題。例如單方面在其他食物中攝入過多的脂肪酸,就會給孩子增加飽腹感,該吃正餐的時候孩子自然不想吃飯了。
2.受到外界環境影響
孩子也會因情緒的強烈變化影響進食,倘若父母喜歡在吃飯的時候訓誡孩子、教導孩子等等,孩子的大腦皮層會受到一定的刺激,減少大腦垂體激素的分泌,降低孩子的進食慾,自然孩子就不願意怎麼吃飯了。
3.未完成足夠的運動量
孩子成長發育離不開體育鍛鍊,如果家長總讓孩子得到充分休息,忘記讓孩子適時地進行鍛鍊,孩子的身體素質水平就會下降。另一方面運動可以促進孩子更好地消化食物,加強運動,幫助食物在孩子的體內消化更快,這樣孩子就容易產生食慾了,想要吃飯了。
4.生理疾病性的因素
有些孩子因為先天疾病或者後天患上的流行性疾病,也會改變孩子的飲食習慣。生理性的疾病存在於孩子身上,身體不適的情況下食慾自然下降,尤其是像孩子患上了一些胃病、腸道疾病等等,都會大大地影響食慾。
嬰幼兒階段,從6個月就要開始吃輔食了,這個年齡段孩子進食要注意遵循飲食原則,從單一到複雜,逐漸增加豐富食物,不要一次性給孩子添加各種輔食,孩子腸胃不耐受,很容易損害腸道系統的正常運轉。
中大童每天的一日三餐要安排妥當,不少吃不多吃,不讓孩子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避免家長追著餵飯給孩子的情況出現。吃飯的時候不催促孩子,陪伴孩子安靜進食。
孩子每天吃的飯菜所選食材要新鮮,儘量選擇當季蔬菜、水果,搭配新鮮的肉、蛋、魚肉等,烹飪飯菜儘量不用調味劑,保留食物本身的營養和口感。少讓孩子吃那些熱量較高的零食,也不觸碰那些辛辣、冰冷的食物,很容易刺激胃黏膜,影響孩子更好地吃飯。
註:孩子裡平時不喜歡吃但很有營養的蔬菜,可以變著做法給孩子吃,比如胡蘿蔔,可以給孩子榨汁後和在麵粉裡面,做成色彩鮮豔的餃子,孩子看了會更容易有食慾。每個孩子喜好不同,家長們可以按照孩子的飲食口味來變換烹飪方法哦!
孩子每天至少能夠保證40分鐘的鍛鍊時間,到戶外進行一些體育鍛鍊,幫助骨骼、身高更好地發育起來,同時也可以增進孩子的食慾,幫助孩子能夠好好地吃飯。
孩子上學以後,課業壓力增加,家長們要及時給孩子安排好一日三餐,注重營養豐富的同時也要進行科學的搭配,以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滿足孩子成長所需。孩子愛上吃飯,身體素質才會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