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為何制定《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經濟強國,集聚全球創意精英、新興技術。而我們不應忽視,美國充分意識到藝術教育對創新的重要性,並且把藝術教育作為每個美國公民終身教育的內容,不遺餘力地普及、推廣。
制定藝術教育國家標準
根據總統的更替,美國的教育政策一般每4年至8年就會進行更新或重新命名。縱觀自1994年通過立法程序的《2000年目標(教育美國法案)》(宗旨是為改進和提高美國的教育質量,使美國的教育到2000年時達到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和教育部長賴利提出的「世界級水平」,同時確立藝術教育的合法地位),到小布希當政時期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大意是在2001年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將藝術作為公共教育的十大核心學術性科目之一,使藝術教育獲得更多聯邦政府撥款),再過渡到歐巴馬執政時期的《共同核心》(再次強調通過藝術教育掌握觸類旁通的能力、創造創新能力)。在美國國家決策層,對於藝術教育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是不同的藝術「新政」,需滿足1994年立法確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的框架——這也是全美藝術教育的參考標準。
美國各州的教育決策者也普遍認識到藝術教育的價值。一份對美國2007年至2008年各州教育政策的統計表明,全美有47個州設立了關於藝術教育的強制規定,48個州制定了藝術教育的標準,40個州把藝術納入了高中生的畢業考核。
「國家標準」根據個人發展情況制定了從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體化的教育標準體系,將舞蹈、媒體藝術、音樂、戲劇和視覺藝術作為藝術教育實施的五大學科門類。此外,具體實踐時,則按照創作、表演、展示、製作、回應和連結,制定從學前到高中每個關鍵階段的錨定標準。
藝考絕不用單一標準評價
而對於學生的評價標準,則注重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藝術課考試的內容,絕不是單一標準,而是開放性題目。
比如,高中戲劇類課程的考試,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針對某一經典劇本,根據現代技術去再設計,或放置在不同時代背景去思考其意義,最後老師選擇 「熟能」(Proficient),「精成」(Accomplished),「優秀」(Advanced)三檔作為考試成績。
由於美國「國家標準」有序地銜接了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因此普通高校為學生開設的藝術通識公共選修課程,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規範專業課程的標準。在有些州,高中生就可以選修大學的藝術類課程。在大學階段,學生至少需要選修一門3學分的GE藝術課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標準」特別強調對基礎教育質量進行國家獨立監測。這一監測模式由國家專門的教育評估機構負責執行,以課程標準為基礎,在全國進行分層抽樣,制定獨立的監測體系方案。監測數據不以個人為單位呈報,結果不與個人利益或學校利益直接掛鈎。
注重公共藝術教育
在經費方面,美國藝術教育採取的是聯邦政府每年撥款給予申請者獎勵或補助的形式。為了便於執行,各州設立不同的基金會等獨立機構來運行,支持以及推動全美各州藝術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
國家藝術基金會協助並指導各州通過州立法或成立州立藝術委員會。各縣、市亦多依此模式成立地方性藝術委員會,共同推進全美藝術文化活動以及藝術教育。同時,基金會對於藝術教育項目有監督作用,而每一個申請者也將謹慎使用資金,因為這將關係到來年的申請。
另一方面,為了鼓勵更多專業藝術團體、職業音樂機構參與基礎藝術教育,各州政府會用免稅、降稅的手段鼓勵更多藝術家進入普教藝術教學領域。比方說,鼓勵這些團體或機構免費或者低價為學生提供表演或者去學校作公開的講演、演練等。
美國的博物館歷來十分注重公共藝術教育。早在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之時,就曾經宣言「博物館應該成為民眾的大學」。如何合理髮揮博物館優勢,整合教育資源為公眾提供多方面的藝術教育普及活動,一直是各大博物館積極研究的課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就有針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K-12 educators program專題或暑期培訓項目,讓教師探索博物館中展品,使他們具有專業素養,這樣他們就可以進行跨學科的課程整合,了解教學對象和補充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法。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配合當地的藝術教育標準要求,博物館也有不同的藝術創作項目和青少年項目(針對11-18歲)。
博物館就是一個教育教學機構,提供體驗式、自我引導、團隊協作、動手學習為特徵的博物館藝術教育,更有助於訓練和培養批判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創新、團隊合作等新時代所需的技能。藝術教育過程,也是一個學會溝通、個人實現的過程。藝術教育富含文化、歷史、跨學科實施,有助於培養個人的獨立思考、批判性能力、創造創新的能力。如何借鑑強國的現有經驗,打造符合中國國情的藝術教育一體化體系,任重而道遠。
(作者為復旦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講師)
(責編:魯婧、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