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同文館:晚清時成為一個人才有多難?每月一考,成績墊底淘汰

2020-12-16 腦洞趣味歷史

京師同文館是晚清時期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奏請開辦,開始的目的只是培養一批屬於清朝自己的翻譯官和外交官,所以老師大多由歐洲各國請來的教員擔任。

京師同文館可以看作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學習西方文化的人才,他們的存在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單純提到「京師同文館」,不少朋友都會覺得陌生,但由它發展出的兩個名稱,大家卻一定很熟悉。

文祥

比如1902年,京師同文館併入的,於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這所大學堂在1912年5月更名為北京大學。

這下話題就回到大家熟悉的界面了,接下來,我們談談要從這所名校畢業有多難。畢業的難度主要集中在入學難、考試難和畢業難三點上。

1、入學難

入學首先談待遇,學生的膳食、書籍、筆墨紙張等都由國家負責,而且每個月還有十兩銀子的獎勵,每一個畢業的人還可以直接進入政府當官。

怎麼樣,是否心動了呢?

談過了待遇,就可以談談入學標準了:須是有科名,如舉人、貢生或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年齡在30歲以下京外的官員

這些條件主要就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天分和忠誠度,好讓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歸國家所有。

2、考試難

由於待遇和入學要求高,那麼,國家花這麼高的開銷,自然是對學生的成績非常關心。不同於現在的大學,同文館有月考(每月初一)、季考(二、五、八、十一月)、歲考(每年十月),還有大考(三年一次),其中考試墊底的,便會被開除。

3、畢業難

由於是學習外語的地方,學校和老師約定好「不準教學生宗教,只能教語言」。學生的考試內容便是以俄、日、法、德等語言為主,包括算學、天文、化學、物理、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學等西式科學,學生的學制是八年制。

到了畢業的時候,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以及相關的西式科學課內容,這就是畢業的最低底線。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翻譯的學校:京師同文館,外交教育史上的裡程碑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正式接軌,在外交事務中,我們需要優秀的翻譯人才,晚清的京師同文館就是在此情況下誕生了。它是我們中國在外交教育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奕訢等人奏請,要求清朝成立外語文官以便培養外語人才。他在奏摺中是這樣說的:「查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外語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
  • 1872-1875年京師同文館的部分試題與答卷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京師同文館的史料,包括該校的一些考試題目及學生答卷等,覺得挺有意思,便隨手在網上分享了一頁,沒想到有朋友表示很有興趣,希望能看到更多,於是,我決定當一回「搬運工」,與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們多分享一點這方面的資料。
  • 國學常識:京師同文館
    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清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該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只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
  • 同文館的成就
    學生初進館,每月3兩銀子的補貼,以後陸續增加,最多可以達到每月12兩,當時一個七品的翰林,每年俸祿不過45兩,可見收入之豐。學生不僅補貼可觀,而且管吃管住,除了衣服、老婆之外什麼都管發,據進過館裡讀書的著名戲劇理論家齊如山回憶,館裡的學生每六人一桌,每餐四大盤、六大碗,有魚有肉有海鮮,夏天還有一個大海碗,放著水果蓮藕什麼的,冬天海碗改成火鍋,什錦鍋、白肉鍋和羊肉鍋任選。
  • 清朝時期,掌握西學密碼的同文館,為何培養不出新式人才
    於是清朝近代學校的代名詞—「同文館」孕育而生,在日常認知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是京師同文館,也既是現今著名高校---北京大學的前身,現在我們提到「同文館」三個字,直接聯想到的一般就是京師同文館,但實際上,清朝時期一共建了三所同文館,京師同文館只是其中一所,另外兩所分別是上海同文館和廣州同文館。
  • 中國歷史能人多,一篇關於京師同文館成立的故事!
    古代的1862年的時候,設立了同文館,地址是在北京,該同文館是屬於北京的。管理大臣、專管部長、總教、副教等工作。取得了二十五年之久的時間。這個同文館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文化方面發展了一大步。也標誌著中國的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
  • 他是皇帝老師 反對建京師同文館 恭親王:你建一個吧
    隨著洋務運動的啟動,建立一所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的學校,已成了當務之急。為此,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於1861年1月奏請開辦京師同文館。然而,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開辦京師同文館的消息一傳出去,便遭到不少頑固派人人士的群起攻之。他們編了對聯,來對京師同文館冷嘲熱諷:「孔門弟子,鬼谷先生;未同而言,斯文將喪!」「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子弟拜異類為師。」
  • 老照片:晚清課堂上的老師,私塾先生最有範兒,帝師最有名望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通過一組老照片重返晚清,看看那時候老師們是怎麼給學生上課的。晚清教育是新舊雜陳的時代。傳統的私塾教育仍在延續,受西方影響而產生的新式教育正在蓬勃興起。晚清私塾裡上課情景。古代雖然也有官學,但所能招收的學生很少,孩子們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還是私塾,2000餘年延綿不衰,堪稱人才培養的搖籃。
  • |晚清陳卿美
    馬禮遜初到中國時,只居住在澳門,因為只有那裡的環境相對比較寬鬆。馬禮遜的中文老師就是他的中國僕人。僕人隨身攜帶著毒藥,以便在官府在逮捕他時,隨時準備自盡。馬禮遜學習中文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卿美兄曾專門寫有文章《傳教士是如何學習中文的》,在此不再贅述。
  • 清朝洋務運動的窗口,同文館的開設,中國現代教育的起步
    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旨在探查西方力量奧秘的一個更大規劃的組成部分;從一開始,李鴻章和左宗棠就打算在建立兵工廠、造船廠的同時開辦培訓學校。幾百名半文盲工匠和學徒在外國工頭的指導下在工廠裡做工,許多中國人將要成為技術精練的工人。年紀較輕的學徒的聰穎智力和靈巧手藝尤為外國人所讚賞。
  • 比京師大學堂還早兩年
    當我們漸漸習慣於走出國門,很多人已經能熟練地通過英語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國人剛剛接受外語時的態度。一百多年前,儘管地處東南一隅,溫州人卻很早就開眼看世界,致力於吸收外來新文化。1862年,近代中國的第一所外語專門學校——京師同文館宣告成立,由恭親王奕訢和文祥奏請開辦。
  • 1862年8月24日 北京同文館成立
    1862年8月24日,北京同文館成立。當時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等人,深感外交事務中沒有自己的真正通曉外國語言文字的譯員,常受人欺弄,急需設立專門學堂,培養自己的翻譯,了解外國的情勢。
  • 江西九江「最好」的4所高中,同文中學位列其中,堪稱211後援團
    學校每年的升學率都是很穩定的,就拿最近一次的高考,2019年的成績來說。九江市的文理狀元就都出自九江一中,參加高考的人數中有300個人達到了600分以上,一本人數達到800多人,一本上線率達到了57.5%。
  • 同文館與洋涇浜: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
    1862年,自浙江定海來到上海的14歲少年朱葆三發現了一個現象:凡是那些操著洋涇浜英語,能和洋人打交道的中國人,收入總是比普通人高一些。這個當時還在一家名叫「協記吃食五金店」當學徒的小夥計迫切地想掌握這門技能,但他每月只有五角的月規錢,根本上不起英語培訓班。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到隔壁店鋪夥計在念英語,於是朱葆三毅然將自己的月規錢全部給了這個人。此後,每天晚上朱葆三來此和這個人學一小時英語。
  • 孫家鼐:創建京師大學堂立頭功
    ,對於現在的國家來說,並非難事,而對於晚清政府來說,卻是舉步維艱,爭吵了十幾年,也沒建成。創建新式學堂,培養新型人才以拯救國家,成為志士仁人的共識之一。1896年2月,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上奏了《官書局章程》,提出了「藏書籍」、「刊書籍」等七項職責,其中,第四項就是「擬設學堂一所」。同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了《奏請推廣學校折》,進一步提出:「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京師大學,選舉貢監生年三十以下者入學,其京官願學者聽之。」在首都創建京師大學堂的宏偉藍圖,終於浮出了水面。
  • 晚清官派留學生有多少?他們都為國家做出了什麼貢獻?
    而說起清朝的學校,有中央的官學以及地方的官學。中央的官學主要指京師的國子監,而地方官學主要是府、州、縣學。除此而外,社會上還有一些私塾、書院。但其實我們知道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是八股文,那麼自然地學習的無非就是聖賢書和八股文。然而鴉片戰爭以後,大清受到了西方的巨大衝擊,不得不接受來自西方先進技術和知識,國內一批批的以西學為主的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 絕代「芳華」,這樣的京師大學堂不會再有了
    他認為,當時中國已有的各類學館多師徒相授,教學內容不過經史義理,至多只是造就幾個專事訓詁考據的腐儒或翻譯人才,略帶新式的學堂,也不過囿於一才一藝,並不能合國家之大用。因此,應將中國舊有學堂和西方大學之所長集於一身開辦京師大學堂。1898年6月,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設立京師大學堂,吏部尚書孫家鼐被任命為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還規定「各省學堂皆歸大學堂統轄」。
  •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_思想理論_人民論壇網
    【關鍵詞】晚清 科舉制 變革 終結【中圖分類號】K256           【文獻標識碼】A晚清科舉變革的艱難歷程洋務運動時期變革科舉制的相關言論和行為。第一,創立廣東省翻譯鄉試。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公使進駐北京,解決與外國人員交涉的語言障礙就成為清政府面臨的迫切問題。
  • 收好這份晚清英語教材指南
    十八世紀開始,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風」,中國商品源源不斷銷往歐美。1792年,僅東印度公司一家便有約450萬兩白銀的貿易出口總值。眼見白銀滾滾而來,如果不懂英語便生意泡湯。茶葉的風靡甚至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習慣,飲茶從此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