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同文館是晚清時期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奏請開辦,開始的目的只是培養一批屬於清朝自己的翻譯官和外交官,所以老師大多由歐洲各國請來的教員擔任。
京師同文館可以看作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學習西方文化的人才,他們的存在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單純提到「京師同文館」,不少朋友都會覺得陌生,但由它發展出的兩個名稱,大家卻一定很熟悉。
比如1902年,京師同文館併入的,於1898年創建的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京師大學堂,這所大學堂在1912年5月更名為北京大學。
這下話題就回到大家熟悉的界面了,接下來,我們談談要從這所名校畢業有多難。畢業的難度主要集中在入學難、考試難和畢業難三點上。
1、入學難
入學首先談待遇,學生的膳食、書籍、筆墨紙張等都由國家負責,而且每個月還有十兩銀子的獎勵,每一個畢業的人還可以直接進入政府當官。
怎麼樣,是否心動了呢?
談過了待遇,就可以談談入學標準了:須是有科名,如舉人、貢生或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年齡在30歲以下京外的官員。
這些條件主要就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天分和忠誠度,好讓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歸國家所有。
2、考試難
由於待遇和入學要求高,那麼,國家花這麼高的開銷,自然是對學生的成績非常關心。不同於現在的大學,同文館有月考(每月初一)、季考(二、五、八、十一月)、歲考(每年十月),還有大考(三年一次),其中考試墊底的,便會被開除。
3、畢業難
由於是學習外語的地方,學校和老師約定好「不準教學生宗教,只能教語言」。學生的考試內容便是以俄、日、法、德等語言為主,包括算學、天文、化學、物理、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學等西式科學,學生的學制是八年制。
到了畢業的時候,學生必須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以及相關的西式科學課內容,這就是畢業的最低底線。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