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能人多,一篇關於京師同文館成立的故事!

2020-12-16 百家號

古代的1862年的時候,設立了同文館,地址是在北京,該同文館是屬於北京的。管理大臣、專管部長、總教、副教等工作。取得了二十五年之久的時間。這個同文館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文化方面發展了一大步。也標誌著中國的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

顧名思義,他就是為了培養人才從而才設立的,同文館在最早的時候,只有三個班級,經過不斷的發展,又增加了好幾個班級,在招生的範圍也做了一些調整,雖然1862年6月入學的僅十人,但是,經過不斷的發展,到後面的人數是一直增加的。這讓我們國人非常的驚嘆。

對於學習的時間上的限定,一般都是三年就可以畢業的,然而,就當1876年以後的時候,由於學科的增多,逐漸的改變成為八年畢業,對於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是要求五年畢業。在最初的時候,是沒有這麼多學科的,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在學科方面有所增加,這是一次巨大的轉折店。

除華文外別的課程多由本國人擔負教習。但是還有一個特別的教師,那就是赫德,在同治八年,赫德提名美國布道士丁韙良擔負同文館總教習,總管校務近三十年。光緒二十七年(1902)併入京師大書院。清朝在北京創辦的採取班級講課制的第一所洋務書院。清當局自鴉片戰役後,多次與帝國主義列強談判。

就是因為當時左宗棠、李鴻章他們,堅持要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才有了同文館的今天,所以在下一年,就多增加了文館、俄文館。一直到後來,還增加了日文的課程,還有德文的課程,這使得國家在語言發展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館中教習均聘外國人1866年底改為入館學習者皆取正途人員,如舉人、優等貢生及由此出身的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而且年齡低於30歲的話,也是可以的,1867年增天文算學館。1869年聘美國很著名的人前來教學。

在1872年的時候,修訂了很多的書籍,其中很多書籍都是新修訂的,這些書籍的修訂,也豐富了學生們的課程,在之後經過了發展,有了一定的變化,先後設立了很多的學科,而且,經過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吸收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改變了中國的教育觀,也為國家的發展,做了一定的基礎工作,這也讓我國的聲望再次的提高,改變了我國很多人的命運,使得國人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待遇是非常優厚的,在之後,也有了統一的發展,也更加的科學了,被廣大人們所認可,也打開了新學校的開端,也有很多很多的優秀畢業生,在他們畢業了之後,擔任了翻譯官,還有教師的工作,此外還設有化學實驗室﹑博物館﹑天文臺等。並且在1898年的時候,創造了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京師大學堂。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翻譯的學校:京師同文館,外交教育史上的裡程碑
    中國的歷史外交由來已久。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正式接軌,在外交事務中,我們需要優秀的翻譯人才,晚清的京師同文館就是在此情況下誕生了。它是我們中國在外交教育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奕訢等人奏請,要求清朝成立外語文官以便培養外語人才。他在奏摺中是這樣說的:「查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外語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從前俄羅斯管文字,曾立定設立文館學習,有深意,今日久視為具文,未能通曉,似宜量為鼓舞,以資觀感」。同年1月20日,以諭批准成立同文館。
  • 1872-1875年京師同文館的部分試題與答卷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京師同文館的史料,包括該校的一些考試題目及學生答卷等,覺得挺有意思,便隨手在網上分享了一頁,沒想到有朋友表示很有興趣,希望能看到更多,於是,我決定當一回「搬運工」,與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們多分享一點這方面的資料。
  • 國學常識:京師同文館
    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清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該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只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
  • 1862年8月24日 北京同文館成立
    1862年8月24日,北京同文館成立。當時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等人,深感外交事務中沒有自己的真正通曉外國語言文字的譯員,常受人欺弄,急需設立專門學堂,培養自己的翻譯,了解外國的情勢。
  • 京師同文館:晚清時成為一個人才有多難?每月一考,成績墊底淘汰
    京師同文館是晚清時期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奏請開辦,開始的目的只是培養一批屬於清朝自己的翻譯官和外交官,所以老師大多由歐洲各國請來的教員擔任。京師同文館可以看作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學習西方文化的人才,他們的存在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單純提到「京師同文館」,不少朋友都會覺得陌生,但由它發展出的兩個名稱,大家卻一定很熟悉。
  • 同文館的成就
    1862年,北京出現了中國第一所國立的教西洋文字的學校,名叫同文館。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多辦一所學校就可少建一座監獄| 雨果 |◆在114年前的明天,1902年10
  • 清朝洋務運動的窗口,同文館的開設,中國現代教育的起步
    雖然早在1862年已由總理衙門主辦了一所新的官辦學校(京師同文館),但是它的初意僅僅在於培訓中西外交上所需要的翻譯人員。因而同文館所遵循的先例是18世紀中葉在清帝贊助之下創辦的俄羅斯文館。李鴻章的建議得到批准,上海同文館於 1864年7月在上海道臺的監督下興辦起來。所取除10名已經通習中文、年齡較大的學生之外,另外限取40名由有聲望的官紳保送的十四虛歲以下的青年。學生們除了讀經、史、朱熹的著述以及作文等中文課程之外,還由美國傳教土林樂知講授英文,由-位中國教習講授數學。
  • 同文館與洋涇浜: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
    也許流行於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詞能道出這其中一部分緣由:「洋行買辦每多財,時式衣裝盡得來。闊綽排場人盡慕,頻年獲利店紛開。」自五口通商以來,外商紛至沓來,中國巨大的貿易盈利空間使得外商趨之若鶩,雲集於各個港口之間。以上海為例,剛剛開埠一個月,就有11家洋行,1847年增至39家,1854年激增至120多家。
  • 他是皇帝老師 反對建京師同文館 恭親王:你建一個吧
    為此,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於1861年1月奏請開辦京師同文館。按照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的設想,京師同文館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設英文館(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學、格致、化學等館),諮取翰林院並各衙門正途人員,聘請英籍傳教士包爾騰擔任首任總教習。
  •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創辦: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
  • 清朝時期,掌握西學密碼的同文館,為何培養不出新式人才
    於是清朝近代學校的代名詞—「同文館」孕育而生,在日常認知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是京師同文館,也既是現今著名高校---北京大學的前身,現在我們提到「同文館」三個字,直接聯想到的一般就是京師同文館,但實際上,清朝時期一共建了三所同文館,京師同文館只是其中一所,另外兩所分別是上海同文館和廣州同文館。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北京大學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圖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院落,後來改成二院圖書館。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第一大學北大的原址在北師大,過去的京師大學堂如今是什麼模樣?
    京師大學堂,是現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1862年,清政府在總理衙門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後,清政府又決定設立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新式學校的開端。同文館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專科學校,後併入京師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最早的組成部分。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1898年10月3日,上海的英文周報《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在一篇報導中這樣寫道:「《京報》幾乎每天都登載孫家鼐有關京師大學堂的奏摺。這所大學似乎成了文人圈子中最經常和最熱門的話題。翰林院有多名學者被聘為大學堂教授漢學經典的教習,而作為校長的傳教士和神學博士丁韙良正在仔細挑選西教習。語言系可望在十月中旬開課,醫學系約在一個月之後也可以上課。
  • 布之道同文館招生簡章
    布之道同文館——是由獨立書店布一書屋創始人阿布主辦,以文學歷史類經典圖書為主的大語文讀書學院。布之道同文館師資團隊,以阿布老師為主,其他幾位國內知名院校畢業的老師輔助組成。同文館借鑑了國內眾多讀書學院的教育模式,結合中國語文教育改革方向,對教育產品不斷打磨,改進升級。
  • 江西九江「最好」的4所高中,同文中學位列其中,堪稱211後援團
    1902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所建學時間很長的學校了。九江市的文理狀元就都出自九江一中,參加高考的人數中有300個人達到了600分以上,一本人數達到800多人,一本上線率達到了57.5%。
  • 誰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
    洋務運動造就的官辦高等專科學校:京師同文館 福建船政學堂   「洋務運動」產生了中國最早的一批以學習「西文」和「西藝」為主要內容的近代官辦新式學堂。   1862年設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學校。最初,該校只是一所外語學校,1867年,京師同文館在增設了天文算學館之後,才算初具近代新式教育性質。
  • 翻譯官:歷史的另一個側面
    從堂邑父陪張騫出使西域,到近代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一代又一代翻譯官為中國的民族交流和外交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翻譯官的發展史,來紀念這些前輩,也來了解這個極少為人關注的歷史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