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洋務運動的窗口,同文館的開設,中國現代教育的起步

2020-12-16 歷史摸路人

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旨在探查西方力量奧秘的一個更大規劃的組成部分;從一開始,李鴻章和左宗棠就打算在建立兵工廠、造船廠的同時開辦培訓學校。幾百名半文盲工匠和學徒在外國工頭的指導下在工廠裡做工,許多中國人將要成為技術精練的工人。年紀較輕的學徒的聰穎智力和靈巧手藝尤為外國人所讚賞。

但是,只有在那些範圍很小的學校裡,人們才能希望西方技術會在中國人中間紮下根來,因為在這裡,來自書香門第的青年除去學習普通的中文課程之外,還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按照設想,這些學校應與兵工廠和造船廠合作,既講授理論,也講授實際操作。

雖然早在1862年已由總理衙門主辦了一所新的官辦學校(京師同文館),但是它的初意僅僅在於培訓中西外交上所需要的翻譯人員。因而同文館所遵循的先例是18世紀中葉在清帝贊助之下創辦的俄羅斯文館。1862 年的「章程」是仿照俄羅斯文館的章程制定的,它最初的錄取人數限制在從八旗滿族子弟當中挑選的24名青年;學生們要在學習中文課程的同時,也學會一種歐洲語言。

由於在上海和廣州未能找到可以教授英語和法語的合適的中國人,便以不準在學生中傳教為條件,延聘英國傳教士包爾騰教授英文。此後不到一年,於1863年4月,一個法國牧師和-一個俄國翻譯受僱,又添設了法文館和俄文館。(俄羅斯文館便於此時停辦,那裡原打算用來教授俄文的滿族人被發現並不真懂俄語。)同文館的一些學生確實至少學到了 一些洋文洋話:在1866年,他們之中有三個人被選作由赫德帶領到歐洲去的第一一個非官方清朝使團的低級成員。

與此同時,在1863年4月李鴻章奏請清帝在上海和廣州建立同樣的外語學校。不過,李鴻章設想中的學校具有更廣泛的目標,打算同時也教授數學和自然科學。他說:「彼西人所擅長者,推算之學,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無不專精務實,泐有成……我中華智巧聰明,豈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轉相傳習,一切輪船火器等巧技,當可由漸通曉。」

李鴻章的建議得到批准,上海同文館於 1864年7月在上海道臺的監督下興辦起來。所取除10名已經通習中文、年齡較大的學生之外,另外限取40名由有聲望的官紳保送的十四虛歲以下的青年。學生們除了讀經、史、朱熹的著述以及作文等中文課程之外,還由美國傳教土林樂知講授英文,由-位中國教習講授數學。

廣州同文館雖然也是根據李鴻章的奏摺在1864年夏季以同樣方式創辦的,但它基本上是由廣州的-位韃靼將軍所管轄。 該校僱用了一個傳教士講授英文和數學,但學校的章程似乎是為了使這個城市的中國居民避免受過分的西方影響而制定的(由於英法聯軍之役,廣州已被英國佔領將近4年之久)。招生人數定為20名,16 個名額留給在廣州駐防的八旗子弟; 10名年齡較大的學生取滿族、漢族均可。雖然學校的章程一部分依據 了新建的上海同文館所採用的規章,但在實際上廣州同文館辦得像一所滿洲旗人 學堂。

由於清朝的文官制度和科舉考試制度沒有改變,這些新學校從一開始就不得不面臨鼓勵學生的問題。總理衙門援引原俄羅斯文館的先例請得清帝的批准:京師同文館三年制優等畢業生可以被保舉為八品或九品官,通過更進一 步考試的學生甚至可以升授為七品官,直到委任為京畿官僚機構中的主事。

不過,上海和廣 州的學校並沒有這個有利條件。上海同文館提出,學完三年制學業的最佳學生應為「附生"(符合參加鄉試條件的低級「生員」)。廣州同文館仿照旗人學校的先側,許諾它的畢業生做翻譯(最初指的是能夠在滿文和漢文之間進行翻譯的人)或者名譽「監生」。

這可以使人想起,李鴻章曾在1864年春天向總理衙門建議在科舉考試中增設新科,給有專長技術的考生一個應試高級功名的機會。這個建議毫無結果,實際上,上海和廣 州同文館的學生儘管進了這些學校,並領取津貼以學習英文和數學,但仍舊發現他們為準備應鄉試而在那裡練習做八股文!

不過,對於那種一成不變的格局總算進行了一次突破的嘗試。回顧起來,這主要由於在1865- 1866 年建立了江南製造局和福州船政局,也由於在諸如制定總理衙門政策的文祥和董恂等士大夫中間引起的思想上的騷動,雖然這種騷動是微弱的。恭親王本人被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就有關新技術所需人才的長期計劃而提出的論點所打動。赫德和丁韙良的上書也激發了總署的大臣們的熱情(丁韙良曾把沃頓所著的《萬國公法》譯成中文,並且在準備一部關於 自然哲學的新書時就在總理衙門裡面演示了電報發報機的操作)。

在1866- -1867 年的冬天,恭親王和文祥作出了一個實在大膽的計劃,但此計劃的激進性質通常為歷史學家們所忽略。在1866年冬天以前當赫德回國休假時,恭親王和文祥就委託他在歐洲代為招聘自然科學教習,為將在京師同文館內設立的「天文算學」科目配備人員。(按照清朝的傳統看法,「天文算學」有些實際用途,並且確實是持某種主張的儒家學者在知識探索中的正統課題。

不過,這個科目的舊名稱現在被總理衙門用來包括化學和機械學之類的西方科學。)恭親王和文祥不是僅僅打算增加同文館的課程:他們的目的完全是想讓西學本身的合法性得到清帝以及像翰林院那樣的正統部門的承認。在1866年12月的奏摺中,總理衙門建議應該鼓勵那些舉人和舉人出身的官吏報名到同文館肄習新開科目。之後在1月28日,恭親王和他的同僚們進一步上書,建議應該鼓勵進士,特別是翰林院成員包括有聲望的編修們一報名, 並在三年課程結業之後給予「格外優保」。

也許,我們作以下設想並不過於牽強:如果這個建議達到了預想的效果,那麼一個清代的教育和文官體制的重大改革也就指日可期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清朝洋務運動留下的文化瑰寶
    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於是有了洋務運動
  • 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及啟示
    洋務運動時期,由於清政府急需優秀的外交、翻譯人才,因此以培養外語人才、傳播西方先進技術為目的的洋務學堂陸續開設,中國外語教學得到了初步的發展。這些洋務學堂在外語教學方面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舉措,本文試圖從教材、教法、教師三個方面分析洋務運動時期的外語教學,為當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供可借鑑之處。
  • 清朝時期,掌握西學密碼的同文館,為何培養不出新式人才
    在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不僅認識到了自己技不如人,開始興辦江南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等近代軍事工業,同時也意識到了要真正學習到西方的先進技術,還需要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數學與自然科學。於是清朝近代學校的代名詞—「同文館」孕育而生,在日常認知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是京師同文館,也既是現今著名高校---北京大學的前身,現在我們提到「同文館」三個字,直接聯想到的一般就是京師同文館,但實際上,清朝時期一共建了三所同文館,京師同文館只是其中一所,另外兩所分別是上海同文館和廣州同文館。
  • 教師資格考試-洋務運動
    鑑於洋務運動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歷次考試中針對這一內容的考查形式也比較多樣,選擇題,簡答題,材料分析題和教學設計題等等,都有涉及,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時重點掌握洋務運動的知識內容。二、知識點呈現(一)背景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雙重打擊下,清朝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威脅。
  • 20世紀初,中國洋務運動——通過辦學堂來引進歐美科技,史無前例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由*趣談科技*為大家提供的科技教育新資訊!中國封建社會到了清朝,已是尾聲。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到了清朝,已經面臨絕境。雖然也有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試圖改革教育,終究是「強每之末」,已成不了氣候了。就教育機構來看,清朝與明朝沒有大的變化。
  • 中國歷史能人多,一篇關於京師同文館成立的故事!
    古代的1862年的時候,設立了同文館,地址是在北京,該同文館是屬於北京的。管理大臣、專管部長、總教、副教等工作。取得了二十五年之久的時間。這個同文館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文化方面發展了一大步。也標誌著中國的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
  • 洋務運動在歷史上的意義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前期口號為「自強」,後期口號為「求富」。其中李鴻章一直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是清朝海軍的主力,它擁有包括「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在內的20多艘艦艇,是一支實力較強的近代海軍。儘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它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都佔據了一席之地。 二、 洋務運動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開了近代工業的先河之後,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民用企業的產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 關于洋務運動,你還記得多少?
    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可謂眾所周知,但其中的一些細節,想必大家都不是太清楚,比如:什麼原因引起的,成果有哪些,最後帶來了什麼影響,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講一講,這一場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都經歷了什麼。先來看看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朝的冷兵器在經過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炮火下,不堪一擊。對外鴉片戰爭失敗,對內太平天國起義,當時的清政府可謂是內憂外患。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部分官僚開始意識到西方炮火的威力,為了解決清政府內憂外患的局面,實現富國強兵,他們開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這一部分官僚就被稱為洋務派。
  • 初中中國近代史知識點梳理: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一.洋務運動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擺脫困境,富國強兵。洋務運動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二.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地方)   洋務運動內容:前期以"自強"為口號①購買外國機器,學習西方技術,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②籌建新式海軍。
  • 國學常識:京師同文館
    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清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該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只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
  • 洋務派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開啟清朝富國強兵之路
    最終,共有120名中國孩子遠赴美國留學。曾國藩與洋務運動的關係曾國藩與洋務運動確實是有關的,翻譯館的形成具有獨特鮮明的意義,最為特別的是這次創建的翻譯館也創造出時間最長、種類最全的翻譯部門的記錄。國藩與洋務運動之間的作用是互相的,因為曾國藩在洋務運動中創造了許多的第一次,而洋務運動也因為曾國藩而受到更多的注視。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中央代表人物為恭親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湘淮集團,此外還有崇厚、沈葆楨、劉坤一、唐廷樞、張謇等。
  • 學習「洋務運動」的一點體會
    經過短短一個學期的近代史學習,我對 中國 歷史 上的第一次重大的近代化改革——「洋務運動」產生了興趣。想藉此機會談一下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失敗。 這場歷時35年的運動,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一直受到許多爭論。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翻譯的學校:京師同文館,外交教育史上的裡程碑
    中國的歷史外交由來已久。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正式接軌,在外交事務中,我們需要優秀的翻譯人才,晚清的京師同文館就是在此情況下誕生了。它是我們中國在外交教育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奕訢等人奏請,要求清朝成立外語文官以便培養外語人才。他在奏摺中是這樣說的:「查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外語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從前俄羅斯管文字,曾立定設立文館學習,有深意,今日久視為具文,未能通曉,似宜量為鼓舞,以資觀感」。同年1月20日,以諭批准成立同文館。
  • 他是皇帝老師 反對建京師同文館 恭親王:你建一個吧
    隨著洋務運動的啟動,建立一所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的學校,已成了當務之急。為此,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於1861年1月奏請開辦京師同文館。按照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的設想,京師同文館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設英文館(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學、格致、化學等館),諮取翰林院並各衙門正途人員,聘請英籍傳教士包爾騰擔任首任總教習。由於京師同文館統一設置課程,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第一所近代新式學校。
  • 中國軍史: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他們在跟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人民起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列強的船堅炮利,技術精良,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以大學士倭仁為代表。他們因循守舊、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主張原封不動的維護清朝統治。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採取了暫時支持洋務運動的策略。
  • 19世紀中後期的洋務運動真的失敗了嗎?
    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迫使滿清政府有了政權的危亡感,在這樣的情況下,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洋務派大臣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改革方案,並得到了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的支持,但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最終落下了帷幕,它失敗了,但,它真的是失敗了嗎?我們可以從洋務運動的具體措施來做分析。 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 大學高中歷史:中國近代史(九)洋務運動<清廷自強運動>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近代意義的外交機構。二、南北通商口岸分設大臣,分別稱為「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三、在北京設立「同文館」,選青年人入內學習外國語。3月。以奕訢為首的總理衙門成立,自強運動拉開帷幕。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19世紀日本長崎圖片:wikipedia1894年日本對清朝發動侵略戰爭,最終清朝戰敗。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近現代篇)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近現代篇),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④創辦新式教育:創辦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   4.結果:最終失敗(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觸動封建制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   【習題演練】   【例1】(單選題)下列不屬于洋務運動主要內容的是( )。   A.
  • 為何失敗的洋務運動卻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洋務運動是晚清時期進行的一場自救與自強運動,洋務派開始引進西方的軍事設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目的是為了維護日益衰敗的清朝封建統治。這場運動以「自強求富」為指導思想,之後又衍生出了「師夷制夷」、「中體西用」的分類思想。師夷制夷是為了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要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抵制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