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1875年京師同文館的部分試題與答卷

2020-09-04 校史磚家吳驍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京師同文館的史料,包括該校的一些考試題目及學生答卷等,覺得挺有意思,便隨手在網上分享了一頁,沒想到有朋友表示很有興趣,希望能看到更多,於是,我決定當一回「搬運工」,與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們多分享一點這方面的資料。

目前,我們能夠找到不少京師同文館1872-1897年間的考試題,不過,具體的學生答卷內容就要少得多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有1872-1875年間的5份答卷或作業,均刊登在一套名叫《中西聞見錄》的雜誌上。該雜誌系當時在京外國傳教士成立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的機關刊物,1872年8月創刊,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Parsons Martin)擔任主編,為北京地區的第一份近代報刊,不過僅僅只辦了3年就停刊了。在這短短3年時間裡,該雜誌總共刊登了5篇京師同文館的學生試卷和作業。其中的第一篇開頭部分是這樣的——


該圖片來自上海圖書館「晚清民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早在1983年,便已有一些教育史學者將這批史料整理出版,以下內容均摘自當年由朱有瓛先生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冊)一書——


順便說一句,本頁最上面的那段話是京師同文館1898年「大考」中的一道外文翻譯題,這清末的白話文讀起來還挺有意思的!不過,也只有這一道題是白話文的,其他的都是文言文。


以上這些試題中的相關知識,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還是比較淺顯和稀鬆平常的,大多數應該都屬於中等教育的範疇,可能也有少數略略超出了中等教育的程度。但不管怎樣,在當時那個國門初開、整個社會風氣還非常保守和閉塞的年代,能夠接觸和學習到如此先進的「西學」知識、得以「開眼看世界」的極少數中國青年學生們,無疑是時代的幸運兒了!

相關焦點

  • 國學常識:京師同文館
    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清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該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只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
  • 中國歷史能人多,一篇關於京師同文館成立的故事!
    古代的1862年的時候,設立了同文館,地址是在北京,該同文館是屬於北京的。管理大臣、專管部長、總教、副教等工作。取得了二十五年之久的時間。這個同文館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文化方面發展了一大步。也標誌著中國的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翻譯的學校:京師同文館,外交教育史上的裡程碑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正式接軌,在外交事務中,我們需要優秀的翻譯人才,晚清的京師同文館就是在此情況下誕生了。它是我們中國在外交教育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奕訢等人奏請,要求清朝成立外語文官以便培養外語人才。他在奏摺中是這樣說的:「查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外語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
  • 京師同文館:晚清時成為一個人才有多難?每月一考,成績墊底淘汰
    京師同文館是晚清時期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奏請開辦,開始的目的只是培養一批屬於清朝自己的翻譯官和外交官,所以老師大多由歐洲各國請來的教員擔任。京師同文館可以看作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學習西方文化的人才,他們的存在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單純提到「京師同文館」,不少朋友都會覺得陌生,但由它發展出的兩個名稱,大家卻一定很熟悉。
  • 同文館的成就
    1862年,北京出現了中國第一所國立的教西洋文字的學校,名叫同文館。
  • 1862年8月24日 北京同文館成立
    1862年8月24日,北京同文館成立。當時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等人,深感外交事務中沒有自己的真正通曉外國語言文字的譯員,常受人欺弄,急需設立專門學堂,培養自己的翻譯,了解外國的情勢。
  • 清朝時期,掌握西學密碼的同文館,為何培養不出新式人才
    於是清朝近代學校的代名詞—「同文館」孕育而生,在日常認知中,大家最為熟悉的是京師同文館,也既是現今著名高校---北京大學的前身,現在我們提到「同文館」三個字,直接聯想到的一般就是京師同文館,但實際上,清朝時期一共建了三所同文館,京師同文館只是其中一所,另外兩所分別是上海同文館和廣州同文館。
  • 他是皇帝老師 反對建京師同文館 恭親王:你建一個吧
    為此,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於1861年1月奏請開辦京師同文館。按照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人的設想,京師同文館隸屬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設英文館(後增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學、格致、化學等館),諮取翰林院並各衙門正途人員,聘請英籍傳教士包爾騰擔任首任總教習。
  • 清朝洋務運動的窗口,同文館的開設,中國現代教育的起步
    雖然早在1862年已由總理衙門主辦了一所新的官辦學校(京師同文館),但是它的初意僅僅在於培訓中西外交上所需要的翻譯人員。因而同文館所遵循的先例是18世紀中葉在清帝贊助之下創辦的俄羅斯文館。此後不到一年,於1863年4月,一個法國牧師和-一個俄國翻譯受僱,又添設了法文館和俄文館。(俄羅斯文館便於此時停辦,那裡原打算用來教授俄文的滿族人被發現並不真懂俄語。)同文館的一些學生確實至少學到了 一些洋文洋話:在1866年,他們之中有三個人被選作由赫德帶領到歐洲去的第一一個非官方清朝使團的低級成員。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清朝管學大臣和中外教習在京師大學堂門口留影京師大學堂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第一大學北大的原址在北師大,過去的京師大學堂如今是什麼模樣?
    京師大學堂,是現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1862年,清政府在總理衙門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後,清政府又決定設立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新式學校的開端。同文館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專科學校,後併入京師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最早的組成部分。
  • 同文館與洋涇浜: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
    1865年,來自美國北長老會的傳教士丁韙良接任了同文館英文教習的職位,而後又擔任了同文館總教習。但沒過多久,他就提出了辭呈,戶部尚書董恂和曾任直隸總督的譚廷驤以為是丁韙良嫌棄薪水太低。其實,對每天只花兩個小時就能得到5000兩白銀年薪的丁韙良來說,薪水並不是真正原因。
  • 京師珍藏 | 館史上最早的贈書
    北京師範大學源於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按照學校網頁「歷任校長」一欄,本校的首任校長應是京師大學堂的管學大臣張百熙。
  • 江西九江「最好」的4所高中,同文中學位列其中,堪稱211後援團
    學校發展到1957年,就被評為省重點中學。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好幾次的改名,不過到了1980年,學校最終還是確定了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學這個名字。學校每年的升學率都是很穩定的,就拿最近一次的高考,2019年的成績來說。九江市的文理狀元就都出自九江一中,參加高考的人數中有300個人達到了600分以上,一本人數達到800多人,一本上線率達到了57.5%。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圖源:VCG)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同年,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師範館成立,師範館為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的前身。圖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府邸(校長辦公室),原北京和嘉公主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