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珍藏 | 館史上最早的贈書

2021-02-22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

北京師範大學源於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按照學校網頁「歷任校長」一欄,本校的首任校長應是京師大學堂的管學大臣張百熙。只是當時的京師大學堂除了師範館(後改稱優級師範科)外,還有仕學館、醫學館、譯學館等,直至1908年6月優級師範科才從京師大學堂中獨立出來,成立京師優級師範學堂。因此,從獨立成校的角度,真正的首任校長應該是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的監督陳問鹹(1908年6月—1912年5月在任)。

和張百熙相比,陳問鹹實在是位卑名微。只是對於校史而言,首任校長畢竟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無論從文物還是文獻的角度,陳問鹹的遺物都是校史館應當收存的,但校史館確實也沒有他的任何資料,更不用說信札、手稿之類的真跡了。所幸校圖書館收藏的一套古籍上保存了陳問鹹墨筆題寫的幾行跋文,真所謂零光片羽了。

對於這位校長的生平履歷,估計知道的人不會很多,我還是先費些筆墨介紹一下吧。

陳問鹹的履歷見於1920年出版的《最近官紳履歷匯錄(第一集)》,云:

陳問鹹,字次方,年四十七歲。湖北安陸縣人,湖北兩湖書院畢業,庚子科優貢,壬寅科舉人,歷充湖北自強學堂教習,湖北學務處參議,湖北東路學堂監督,學務處審訂科幫辦知縣,候選湖北學務公所普通課課長,湖北視學講習所堂長,學部總務司兼參事廳行走,北京優級師範學堂監督,學部會計司預算決算股股長,會計司主事,教育部薦任僉事,會計科科長。

1920年陳問鹹47歲,那他應出生於1874年(中國人通常計虛歲)。陳問鹹早年就讀於張之洞創辦的兩湖書院,並且是張之洞的得意門生。1902年張之洞向清廷保薦湖北的經濟特科人才,其中就有陳問鹹。他給陳問鹹出具的考語是:「學問雅整,氣質溫純,系兩湖書院測繪學領班學生。在兩湖書院數年,安謹循禮,從不犯規,無近日學生囂陵習氣,人品可貴。曾派往日本遊歷兩次,能譯教育書兼知其理。所繪各圖工細準切,經史俱有根柢,文章亦斐然可觀。」由以上考語看,陳問鹹的人品、學問、見識、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考語中所說的兩次遊歷日本,一次是1900年5月4日至6月20日,這次遊歷的官弁生員共31人,當時陳問鹹還是兩湖書院的學生,同行的生員中最有名的就是後來成為辛亥革命領袖的黃興(黃軫)。從行程上看,主要是參觀和考察日本的學校、軍隊、工廠等;另一次是1901年11月4日至翌年元月12日,這次陳問鹹是作為自強學堂的教習,與陳毅、胡鈞、田吳熠、左全孝等其他教習隨羅振玉前往日本考察教育。根據羅振玉《扶桑二月記》的記載,除了考察東京、京都等地的各級各類學校十多所外,多次與日本著名教育家嘉納治丘郎、伊澤修二等人交換中國教育改革方面的意見,沿途收集購買了日本的各種教科書、教育法規資料、實驗設備、動植物標本等。在緊張的考察途中,隨行的幾個人還將羅振玉挑選的「教育書切要者」分頭翻譯出來。因此,張之洞的考語說陳問鹹「能譯教育書切兼知其理」是確實有據的。作為兩湖書院測繪學的領班學生,他的測繪水平是相當高的。1903年,他親自設計並繪製圖式,為故鄉創建德安府中學堂。

1907年,清廷諭令入值軍機的張之洞管理學部。陳問鹹到學部任職應該是在這之後。1908年6月,學部上「奏設京師優級師範學堂並遴派監督折」,奏摺上說「優級師範為教育之根本,非深明教育,才識練達之員不足以資督率」,因此,經過詳加選擇,推薦當時已在部內任行走的陳問鹹出任監督。陳問鹹任監督期間,京師優級師範學堂增修了一部分齋舍,新建了體操場(即以後數十年來始終兼作禮堂使用的北京師大「風雨操場」)、理化教室和理化實驗室。191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部令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命陳寶泉為校長。陳問鹹則到教育部任職。

根據目前的材料,直至1925年,陳問鹹還在教育部任僉事。陳問鹹與同鄉池澤匯等人合編過《北京市工商業概況》,1932年由北平市社會局發行。

陳問鹹的跋文書於清嘉慶刻本《讀書脞錄》的書衣上。文曰:

頤谷先生此書,阮文達刻《學海堂經解》時已撮其辨證經籍者刻入,未全也。張文襄《書目答問》所載乃此七卷本,在子部儒家。其《文選考異》四卷,餘在近刻之《選學匯函》中見之。其《家語疏證》尤有功於鄭學,蓋近世漢學中一大家也。孫生士琦,先生嫡裔,取此冊捐入本堂圖書室。特志之。陳問鹹記。

頤谷先生,即《讀書脞錄》的作者孫志祖(1737-1801),字貽谷,又字頤谷。浙江仁和(今屬杭州)人。清代學者。與當時的仁和籍藏書家壽松堂主人孫仰曾為同宗的叔伯兄弟。《讀書脞錄》為孫志祖披覽群書時所記心得。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評其書曰:「觀其考證各條,無不詳審精密,有益學者。」嘉慶四年自刻有七卷本,孫志祖歿後,其子孫同元又刻《讀書脞錄續編》四卷。清道光九年,阮元創設的廣東學海堂刻《皇清經解》,摘取書中辨證經籍部分刻為《讀書脞錄》二卷,續編二卷。兩種版本均著錄於張之洞編纂的《書目答問》中。孫志祖的《家語疏證》嘉慶間自刻本同樣著錄於《書目答問》。《文選考異》見於清光緒間漢州張祥齡輯刻《選學匯函》,此叢書較稀見。從上述陳問鹹的文字看,雖然他學的是測繪學,在當時屬於「新學」的範疇,但對於舊學也還是相當熟悉的,所以張之洞給他的考語中的「經史俱有根柢」,即指其傳統舊學基礎而言。

孫士琦是孫志祖的後人。查1918年出版的《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十周年紀念錄》附錄《畢業同學錄》,孫士琦為1913年北高師畢業生。同屆畢業的名人有:程廷熙(後來成為北師大數學系的資深教授)、趙迺傳(1945年曾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主持臺灣光復後教育的接收)等。孫士琦後來曾任浙江省立第八中學校長。孫士琦入學的時間很可能是1908年10月,即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招收的第一批學生。京師優級師範學堂學制為四年,但《畢業同學錄》中並沒有1912年的畢業生,大概因為辛亥年政局的變動,導致首批學生無法按原定時間畢業。陳問鹹跋文中沒有提及孫士琦的捐贈時間,只能根據孫士琦在學及陳問鹹在任時間推測此書捐贈時間為1908年10月至1912年5月之間。

書衣除了陳問鹹的跋文,還鈐有「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所藏圖書」長方形章。書內鈐有「賜書堂孫氏藏」「孫康侯」章。孫康侯,即孫峻(1869-1936),號康侯,清末民國時的藏書家,按其輩份,應該是孫志祖(或其同輩兄弟、堂兄弟)的第六代傳人,孫峻與其父孫炳奎以振興孫氏壽松堂藏書為己任,藏書達二十五萬卷。孫士琦應該是孫康侯的侄輩,從家族藏書中挑選了先輩的著作捐給學校圖書館。據《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書館中文圖書登記總簿》,京師優級師範學堂入藏的線裝圖書共有322部,其中部分圖書鈐有上述「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所藏圖書」長方形章,少部分圖書鈐「京師優級師範學堂藏書之章」的方形章,亦有部分圖書未鈐學堂藏章。在京師優級師範學堂藏書中,清末書局的刻書佔有很大比重,目前發現的達104部,估計這些圖書是清學部從各書局調撥而來。京師優級師範學堂的圖書中也有些私家舊藏,除了這部孫氏賜書堂的舊藏《讀書脞錄》外,還有吳縣王大綸、鄞縣董沛的舊藏。但由於材料的缺失,王大綸、董沛的藏書是學堂購入還是接受的捐贈已經無法查證了,因此,按照目前的材料,只能認定孫士琦捐贈的這套《讀書脞錄》為北師大圖書館史上最早的贈書。普通在校生一套尋常的贈書,卻引起了學校校長的重視,並親書題識以志之,足見當時學校對於圖書館建設的重視程度。

往期回顧

京師珍藏•第一期:陳垣手書題跋

京師珍藏•第二期:一位不該被遺忘的名師

京師珍藏•第三期:李大釗舊藏《九通》

京師珍藏•第四期:片石千秋——在圖書館整理新出土拓片

京師珍藏•第五期:館藏明清小說一瞥

京師珍藏•第六期:陳垣勵耘書屋抄本三種

京師珍藏•第七期:《志例瑣談》改變了我的人生

京師珍藏•第八期:從瘴癘之鄉到秦之桃源——館藏稀見本《蛤仔難紀略》與臺灣宜蘭建置

京師珍藏•第九期:清抄本《國朝名臣事略》遞藏源流考 

京師珍藏•第十期:題葉德輝影寫元刻《修辭鑑衡》

京師珍藏•第十一期:館藏章的記憶

京師珍藏•第十二期:一家兩代四書生  緣結北師圖書館

京師珍藏•第十三期:周作人舊藏《琅嬛文集》及相關的人與事

京師珍藏•第十四期:北師大圖書館藏《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抄本考辨

京師珍藏•第十五期:錢玄同先生與北師大 ——從其買書、借書、捐書、薦書說起

京師珍藏•第十六期:孫衣言校本《劉給諫文集》題記

京師珍藏•第十七期: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的 一部稀見清代筆記小說

京師珍藏•第十八期:宋元刊《大藏經》零本

京師珍藏•第十九期:北師大圖書館藏稀見抄本《于少保萃忠傳》

相關焦點

  • 國學常識:京師同文館
    左宗棠、李鴻章等堅持學習西方,於是清政府在同治元年(1862)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該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只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後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京師同文館有統一的課程設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學「四書五經」之類的傳統科目,被視為中國近代新式學校的發端。學生畢業後大半任政府譯員、外交官員、洋務機構官員、學堂教習。
  • 浙江最早的外國語學校在溫州的這個地方!比京師大學堂還早兩年
    1862年,近代中國的第一所外語專門學校——京師同文館宣告成立,由恭親王奕訢和文祥奏請開辦。1896年,溫州先賢項湘藻、項崧兄弟斥巨資,在瑞安創辦方言館。這是浙江省近代創辦最早的外國語學校,創辦時間比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還早兩年。
  • 第一大學北大的原址在北師大,過去的京師大學堂如今是什麼模樣?
    京師大學堂,是現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1862年,清政府在總理衙門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後,清政府又決定設立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新式學校的開端。同文館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專科學校,後併入京師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最早的組成部分。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翻譯的學校:京師同文館,外交教育史上的裡程碑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正式接軌,在外交事務中,我們需要優秀的翻譯人才,晚清的京師同文館就是在此情況下誕生了。它是我們中國在外交教育歷史上的一座裡程碑。1861年1月13日恭親王奕訢等人奏請,要求清朝成立外語文官以便培養外語人才。他在奏摺中是這樣說的:「查與外國交涉事件,必先識其性情,今外語不通,文字難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協!
  • 1872-1875年京師同文館的部分試題與答卷
    ​最近看了不少關於京師同文館的史料,包括該校的一些考試題目及學生答卷等,覺得挺有意思,便隨手在網上分享了一頁,沒想到有朋友表示很有興趣,希望能看到更多,於是,我決定當一回「搬運工」,與更多感興趣的朋友們多分享一點這方面的資料。
  • 京師同文館:晚清時成為一個人才有多難?每月一考,成績墊底淘汰
    京師同文館是晚清時期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由恭親王奕訢和軍機大臣文祥奏請開辦,開始的目的只是培養一批屬於清朝自己的翻譯官和外交官,所以老師大多由歐洲各國請來的教員擔任。京師同文館可以看作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學習西方文化的人才,他們的存在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單純提到「京師同文館」,不少朋友都會覺得陌生,但由它發展出的兩個名稱,大家卻一定很熟悉。
  • 【老照片中的北大校史(一)】京師大學堂時期(1898—1912)
    北京大學「承太學正統,立大學祖庭」,催生了中國近代最早的現代學制,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獨特地位。巍巍上庠,國運所系。北京大學115周年校慶之際,在校史館的支持下,本網特編輯一組校史照片,從這些珍貴的歷史瞬間中,一窺北京大學發展的脈絡,重溫文化傳統,以「弘揚五四精神,共築中華夢想」。 1898年,京師大學堂在戊戌維新運動中誕生。
  •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創辦: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
    京師大學堂是當時國家最高學府,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
  • 中國歷史能人多,一篇關於京師同文館成立的故事!
    古代的1862年的時候,設立了同文館,地址是在北京,該同文館是屬於北京的。管理大臣、專管部長、總教、副教等工作。取得了二十五年之久的時間。這個同文館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文化方面發展了一大步。也標誌著中國的思想文化有了一定的發展。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1902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它是戊戌維新時光緒帝在1898年籌辦的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是北京大學的前身。新華社發  要領略中國學府之美,就不得不了解學堂。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有關「最早」或是「第一」的知識點集合
    1.最早對「教」「育」分別作解釋——許慎2.最早提出「教育」一詞——孟子3.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把教育分為「德育,智育,體育」三個部分——洛克4.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德國5.終身教育最早起源於——法國6.世界上最早的終身教育專著——耶克斯利《終身教育》7.世界上第一本學前教育專著——誇美紐斯《母育學校》
  • 教育學之「最早」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學涉及到了很多「最早」,這些通常是單選題的考點。今天我們就梳理一下教育學中的「最早」。1.在我國,最早出現「教育」一詞:《孟子·盡心上》。2.最早對「教」和「育」進行單字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3.最早出現「道」和「德」:老子《道德經》。4.最早連用「道德」一詞:荀子《勸學》。
  • 伍嶽峰:明德歸仁,廣州最早貴族小學的前世今生
    朝天路小學,是中國最早的貴族學校之一,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她也承載了廣府文脈的傳承。 同文館是廣州最古老的一間具有現代意義的貴族學校,而且是廣州乃至廣東歷史上最早的外語學校。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教育學專業考試「各種第一」與「各種最早」
    2.西方最早系統論述教育問題的專著是《雄辯術原理》(也稱《論演說家的教育》)。   3.在我國,最早提出「教育」一詞的是孟子,最早對「教育」一詞進行解釋的是許慎。   4.最早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是神話起源說,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是生物起源說。   5.現代學制最早出現在歐洲。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出自戊戌變法新政的京師大學堂,首任校長是史部尚書
    1898年7月3日,北京大學的前身,同時也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的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在辛亥革命後,改名為北京大學。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成立時,當時的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管理學務大臣,總教習,類似現在大學的校長和教育部部長。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圖源:VCG)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最初也是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圖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後罩樓,後來改成物理實驗室。
  • 「贈書感興趣的才看」
    某天,有人說:我讀書很少,名著走馬觀花,贈書感興趣的才看。我給豎了一個大拇指。他說:離一百本還差點,支持不?我問:沒懂,什麼一百本?他說:籤名書,一百本。我繼續問:有您籤名的書,100本?自己珍藏著。他說:同道中人可以送的。我繼續拒絕:怕您不感興趣,還是不丟人現眼了。他說:你直接說不捨得給,不就完了嗎。我說:大師級別的,不敢獻醜。您還是找大師級的人籤名書比較好。他說:你是大師我是小丑?大師不「見」醜!我回覆:我是默默無聞的小丑,丟不起人。他說:咱倆聊錯路了,碰不到面。我正好要更文,就沒再接話了。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