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代「芳華」,這樣的京師大學堂不會再有了

2020-12-16 孔網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但是有關的醞釀籌議從1896年就開始了。當時不僅有朝臣奏請,還有來華外國人的諫言,極力闡釋成立京師大學堂的必要性。光緒帝由此下了籌辦大學堂的詔令。然而,由於朝廷有人厭言新政,又不便對光緒帝批辦的奏議公開抵制,則婉轉拖延,將倡建京師大學堂之事推給官書局辦理。時任官書局大臣的孫家鼐則積極響應,但當他提出京師大學堂的辦學經費問題時,總理衙門等遂以經費困難為由,主張緩辦。於是,京師大學堂的籌建工作被擱置下來。

一位著名大學校長曾說:「如果沒有北大,中國的現代史就有可能重寫。」這是近些年來被許多人引用過的一句話。引用這句話,是要提醒人們,在強調北大在中國現代史上的作用的同時,不要忘記那些曾經為了創辦北大而嘔心瀝血的先賢們,他們不同程度地在北京大學的歷史上,或多或少的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奕劻負責過的差事中,有一項可謂今人所熟知,那就是建立京師大學堂。光緒二十四年籌建京師大學堂時,奕劻就負責建設京師大學堂工程事務。大學堂建設期間,正是奕劻的奏請,光緒下令內務府修葺地安門內馬神廟地方空閒府第,作為大學堂暫時開辦之所。奕劻也曾為了京師大學堂選址,全北京城裡外跑遍才選中了地方,上報光緒皇帝。「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黜了光緒帝頒布的所有新政,但唯獨保留下了京師大學堂。

下面墨小編就創辦京師大學堂的艱辛過程與大家說一說吧·········

孫家鼐親手創建京師大學堂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清代的京師大學堂,這是人們熟知的。北京大學的第一位校長是曾以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而聞名於世的著名學者嚴復,這也是人們熟知的。而創建於一百多年前的京師大學堂首任管學大臣孫家鼐的名字就不一定是人們熟知的了。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在給清政府的奏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在京設立大學堂。之後,時任管學大臣的孫家鼐又上奏開辦京師大學堂。他認為,當時中國已有的各類學館多師徒相授,教學內容不過經史義理,至多只是造就幾個專事訓詁考據的腐儒或翻譯人才,略帶新式的學堂,也不過囿於一才一藝,並不能合國家之大用。因此,應將中國舊有學堂和西方大學之所長集於一身開辦京師大學堂。1898年6月,光緒皇帝下《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設立京師大學堂,吏部尚書孫家鼐被任命為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還規定「各省學堂皆歸大學堂統轄」。

維新變法失敗後,由於孫家鼐的力諫,使北京大學堂得以保留,成為維新變法惟一保留下來的成果。戊戌變法以前,孫家鼐就受命擴充官書局,並著手籌劃在京師設立新式大學堂,又以協辦大學士、官書局管理大臣兼吏部尚書的身份主持工作。此後,孫家鼐就專心致志地投入到這百年大計的宏圖大略中。他研究了近年來全國各地辦的一些專科學堂,認為這只限於專門技術,難以承擔地大物博之中華振興的需要,應該像西方那樣,各行各業,大中城市,都要設立新學堂,廣攬人才,精心培養。京師大學堂更應參仿世界各國大學章程,變通辦理,以切實而用之。他主張京師大學堂應該規模宏大,立意深遠。為此,他以古稀之年,兢兢業業為學校立宗旨,訂條例,強管理,務實效,延名師,切實用,積極籌劃,從而確定了辦學的大政方針。

在坎坷中發展

京師大學堂也經歷了開辦和停辦。

京師大學堂經過一番籌劃,一切均已就緒。於1898年8月19日宣布正式成立並開始招生。由於館舍場地尚未建成,只好先從一千多報名的學員中,錄取近二百餘人先行開課。就在這時,維新變法形勢起了很大的變化。9月21日,慈禧太后收回政權,再次垂簾聽政,發布了逮捕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通緝令,開始了對維新黨人的殘酷鎮壓。戊戌變法的成果全部付之東流。一切又都恢復了舊制。但是唯獨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真可謂碩果獨存。京師大學堂之所以能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得以存在,是有一定的前因後果的。

首先,開辦京師大學堂不完全是維新變法的產物,而是甲午戰爭的產物。早在188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就向光緒帝上了一道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摺,提出要以官書局為基礎設立京師大學堂,當時光緒就批示總理衙門議奏,8月總理衙門建議由管理書局大臣妥籌辦理。以後才有孫家鼐受命籌辦官書局。其次,雖然京師大學堂也屬於維新變法的範疇,但不是康梁等人在主導,而是具有維新變法比較溫和的,而與康有為有著鮮明不同立場的的孫家鼐所主持的。而且他辦學的指導思想就是專心致志去辦學,儘量不涉及或者少涉及政治,尤其是對國家制度上的觀點和言論,是不允許教職員和學員們隨便議論的。

再次,主要還是由於慈禧太后的支持,慈禧太后最痛恨的那些可能威脅封建統治的舉措,而對培養人才她還是很重視的。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時,她就堅決支持同文館的創辦,後來對洋務派創辦的各種新式學堂也是很支持的。就在慈禧9月21日復闢的第五天,9月26日她就肯定京師大學堂為「培植人才之地」,並且在11月16日,慈禧又下旨鼓勵孫家鼐抓緊大學堂的開辦。

1898年12月初,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就這樣京師大學堂經過了二年多的醞釀籌劃,又經過戊戌變法激流漩渦的嚴峻考驗,如今總算正式開辦了。但開辦不久,仍然受到當時滿清貴族頑固勢力的反對。御史吳鴻甲和幾個軍機大臣誣告說,京師大學堂「糜費太甚」,請飭「歸併刪除」。在1899年5月6日,頑固勢力的總代表慈禧太后下旨要求大學堂進行整頓,並批評孫家鼐 「開辦以來,時滋物議,是辦法未得指歸,更何以激勵士類,殊失朝廷實事求是之意。」要求孫家鼐破除情面,認真整頓,並將提調以下各員刪除歸併,其歲支薪水嚴行核減,對學堂中一切功課,「尤其要妥定章程,以講求實學為主,不得鋪張敷衍,徒飾具文。」同時,在諭旨中也對吳鴻甲所提不實之處予以澄清。這樣以來,使得剛剛開辦不到一年的京師大學堂又擱淺了。

孫家鼐本來對變法中一系列的政治動蕩就有所思考,尤其是光緒帝被囚禁,孫家鼐在侍光緒講經時,曾親自點注了《書經圖解》、《西學大成》以及「撰尚書四子書講義」以進,他和光緒是有深厚情感的。當知道慈禧對光緒要行「廢立」動議,他力諫「獨持不可」。但未得結果,更增添了他心中的鬱悶。現在又受到這些指責和批評,格外使他心灰意冷。這時他已是七十三歲高齡了。他決心致仕,便連上兩道奏摺,稱病請辭。當朝未允辭官,只準休假。孫家鼐休假期間,回到了久久思念的老家壽州。

此後,由許景澄暫任管學大臣對京師大學堂進行整頓。到1900年正要重整旗鼓開課時,發生了義和團運動,社會秩序大亂,1900年的7月11日,京師大學堂停止辦公。許景澄由於他反對義和團運動,受到頑固派誣陷,在1990年7月28日,被慈禧以「離間兩宮」的罪名殺害。京師大學堂停課後,八國聯軍進北京,大學堂的館舍被俄、德兩國士兵據為兵營,其他房舍、圖書、儀器、設備都遭受到嚴重的破壞。這時慈禧帶領光緒帝逃往西安,孫家鼐不久也從老家應召到了西安,就任禮部尚書等職。

談及枉顧因發汗失迎,罪甚。賜飯何敢醫,所請多緩數日,緣正服藥多忌也,別來世變,至此良用太息統矣...

再次復辦。1902年,經過了一系列的外交談判,不平等條約的籤訂,換得了局勢的穩定。慈禧太后在元月10日下旨全面恢復京師大學堂,任命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負責恢復工作。經過努力,京師大學堂在1902年12月17日再次開學。設有預備科和速成科。預備科又分政科與藝科,速成科分成仕學館和師範館兩部分。12月18 日,又將同文館併入大學堂,改為翻譯專科,1903年又併入新成立的譯學館。此外仕學館、醫學實業館、也隨之一一開辦。正當京師大學堂即將正常運行之際,朝廷中頑固的保守派,又沒事找事,提出派一名滿族大臣主管教育,並對大學堂《章程》提出異議。於是,在6月,慈禧派滿人榮慶為管學大臣,張百熙奏請湖廣總督張之洞參與京師大學堂的領導工作。後來大學堂《章程》經過七易其稿之後,正式頒布。《新章程》中將原管學大臣改為總理學務大臣,另設大學堂總監督一職,專門負責大學堂的事務。

這時,七十七歲的孫家鼐又受命擔任第一任總理學務大臣。原大理寺少卿浙江學政張嘉亨任命為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受學務大臣監督。孫家鼐就任總理學務大臣後,除了關注京師大學堂的建設工作外,還對從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體制,作了精心的研究,精細的設計。1905年12月12日,孫家鼐上書建議,中央一級設立學部統管全國教育,直接管轄大學堂;各省教育領導體制歸學政辦理;府廳州縣設學官,管轄當地學務;學生畢業後按專業對口分配;對中學堂以上獎勵生員、舉人、進士要定名額;解決廢科舉、興新學以後新舊體制轉換問題;擴大招收走讀生、派留學生,要限於講究實學;嚴禁用錢買官位等一系列有關當時中國教育的重大問題。他又對具體的一些問題提出了切中時弊的方針政策,如他提出經學和國文學不用課堂講授,只需自習;倫理學、心理學流於空談,無裨實際,應予刪除等。不久,當朝就採納了他的建議,成立專職統管全國教育事務的正式中央行政機構學部,由榮慶任尚書。這時的孫家鼐已經是八十歲耄耋老人了,嘔心瀝血為國家教育釐清思想,提出對策,付諸實踐。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至今已有百餘年。自創辦到改名至今天,百年風雨洗禮,北京大學已經成為世界著名高等學府,為中華民族培育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相關焦點

  • 京師大學堂
    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提議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於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請推廣學校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並建議設立「京師大學堂」。光緒皇帝曾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籌辦。1896年1月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提出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設想。
  • 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舉行
    鳳凰網文化訊 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坐落於北京東城區沙灘后街的京師大學堂建於1898年,為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是中國近世重要歷史變革「戊戌變法」的見證者,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標意義。
  • 光緒與京師大學堂
    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京師大學堂,卻作為變法的重要成果,倖存下來。京師大學堂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一九一二年五月,此後,改稱北京大學,一直延續至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家與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有感於此,奔走呼號,籲請變法。光緒皇帝深受維新派的影響,深知不變法不能立國。
  •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北京大學前身。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為戊戌變法「新政」內容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二(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上《請推廣學校折》,第一次向清廷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七月,清廷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察度情形,妥籌辦理」。
  • 建國前的京師大學堂是什麼樣的
    為做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 「一線光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 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時隔兩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八日,維新派首要人物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奏摺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小學。」正月二十五日,御史王鵬運又一次奏請「於京師開辦大學堂」。光緒帝對此非常重視,即日發布上諭「京師大學堂,疊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
  • 饒毅:尋根京師大學堂
    周鴻元於光緒己丑(1889年)「恩科」中舉,他的兩個兒子周蔚生、周蔚綬上了京師大學堂、北大。周蔚生(字君邁、性初)出生於1879年,去世於1972年。1897年中舉,1904年至1909年他在京師大學堂優等師範科,京師大學堂招過兩屆師範生,他是1904年入學。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給京師大學堂校址以應有的地位
    到人教社工作後,對這個單位的所在地,才有進一步了解。以往人們一提起北大,就想到沙灘紅樓,那裡固然很重要,但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看,這裡似乎並不亞於沙灘紅樓,因為這裡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辦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也是北京大學最初的校址,又是許多近代文化名人活動的場所,還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搖籃。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1898年10月3日,上海的英文周報《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在一篇報導中這樣寫道:「《京報》幾乎每天都登載孫家鼐有關京師大學堂的奏摺。這所大學似乎成了文人圈子中最經常和最熱門的話題。翰林院有多名學者被聘為大學堂教授漢學經典的教習,而作為校長的傳教士和神學博士丁韙良正在仔細挑選西教習。語言系可望在十月中旬開課,醫學系約在一個月之後也可以上課。
  • 京師大學堂開學日期考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紀念時,就有老校友鄒樹文作《北京大學最早的回憶》一文,指出12月17日「決不是戊戌(1898)北大的任何紀念日,而是壬寅(1902)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1960年北大前校長胡適在臺灣撰寫《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日期》一文,考證出:「戊戌十月二十日(1898年12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困難的政治環境裡開學。」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對於在求學路上跋涉的學子們而言,大學無疑是心中的聖地,見證百年風雨的北京大學更是很多學子們的嚮往,但是對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又有多少了解呢?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100多年前,光緒皇帝在京師大學堂的講話
    光緒帝批准梁啓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該《章程》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認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強調大學堂的核心是培養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備他日特達之用」奉為創辦大學堂的目的。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圖源:VCG)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最初也是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圖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後罩樓,後來改成物理實驗室。
  • 京師大學堂教員薪俸知多少?
    我收藏有京師大學堂延聘宋育仁的聘書,從中可了解清末民初高等教育的狀況。鈐「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漢滿朱文印。  京師大學堂的聘書極為珍罕,在這裡,就聘書內容的相關問題,作些說明。  一、延聘者與應聘者何許人?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建於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產物。京師大學堂不但是中國近代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具有統領全國各級學堂的行政職能,因而其「校長」被稱作管學大臣,統管全國學務。
  • 孫家鼐:創建京師大學堂立頭功
    早在1882年,曾出使過俄國的王之春在《廣學校篇》中指出:「西學規例極為詳備,國中男女老幼,無論貴賤,自王子以至於庶人,至七八歲皆入學……鄉塾之上有郡學院,再上有實學院,再進為仕學院,然後入大學院。」將近代大學的概念介紹到中國。隨後,薛福成、鄭觀應、胡熵棻等對於改革腐朽的教育模式、創建與世界接軌的近代教育體系多有論述,多次提倡。
  • 邵純: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原標題: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此校是百日維新的產物。光緒皇帝實行的新政都被廢除了,唯有新政期間辦起的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恐怕與孫光鼐有點關係。 孫光鼐是一位可愛的老古董。
  • 京師大學堂那些腦洞大開的往事
    京師大學堂剛開辦的時候,很多學生是官員、舉人,人稱「老爺學生」。很多學生還帶有聽差。每到上課時間,各房中便響起一片聽差「請大人上課」的聲音,然後由聽差把紙墨筆硯及茶水、菸具送到講堂。下課了,聽差又來「請大人回寓」,學生大人拍拍屁股便走,聽差收拾雜物在後。教師和學生同桌吃飯,學生居上位;上體操時,老師得恭恭敬敬地叫:「大人向左轉!」「老爺開步走!」有學生請假,原因竟然是要迎鑾接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