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光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 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時隔兩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八日,維新派首要人物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奏摺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小學。」正月二十五日,御史王鵬運又一次奏請「於京師開辦大學堂」。光緒帝對此非常重視,即日發布上諭「京師大學堂,疊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
-
京師大學堂
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提議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於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請推廣學校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並建議設立「京師大學堂」。光緒皇帝曾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籌辦。1896年1月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提出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設想。
-
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舉行
鳳凰網文化訊 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坐落於北京東城區沙灘后街的京師大學堂建於1898年,為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是中國近世重要歷史變革「戊戌變法」的見證者,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標意義。
-
光緒與京師大學堂
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京師大學堂,卻作為變法的重要成果,倖存下來。京師大學堂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一九一二年五月,此後,改稱北京大學,一直延續至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家與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有感於此,奔走呼號,籲請變法。光緒皇帝深受維新派的影響,深知不變法不能立國。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京師大學堂開學日期考
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中外矚目,北大歷史上一個長期未搞清的重要日期應該得到澄清,那就是1898年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期。在1951年把北大校慶日改為四十年代後期就有的校友返校日——5月4日以前,校慶日一直是12月17日,人們均以為那就是當年京師大學堂創辦時的開學日子,實際上卻不對。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
給京師大學堂校址以應有的地位
以往人們一提起北大,就想到沙灘紅樓,那裡固然很重要,但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看,這裡似乎並不亞於沙灘紅樓,因為這裡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辦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也是北京大學最初的校址,又是許多近代文化名人活動的場所,還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搖籃。京師大學堂誕生於公主府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產物。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北京大學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圖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院落,後來改成二院圖書館。
-
建國前的京師大學堂是什麼樣的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校址選在景山東側的和嘉公主府,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和嘉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兒,婚後在此居住。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唯一成果,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不過這裡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學校英文名為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譯過來就是北京帝國大學。1902年10月14日 (農曆九月十三),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1902年10月14日(距今115年),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
-
京師大學堂教員薪俸知多少?
我收藏有京師大學堂延聘宋育仁的聘書,從中可了解清末民初高等教育的狀況。鈐「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漢滿朱文印。 京師大學堂的聘書極為珍罕,在這裡,就聘書內容的相關問題,作些說明。 一、延聘者與應聘者何許人?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建於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產物。京師大學堂不但是中國近代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具有統領全國各級學堂的行政職能,因而其「校長」被稱作管學大臣,統管全國學務。
-
絕代「芳華」,這樣的京師大學堂不會再有了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但是有關的醞釀籌議從1896年就開始了。當時不僅有朝臣奏請,還有來華外國人的諫言,極力闡釋成立京師大學堂的必要性。光緒帝由此下了籌辦大學堂的詔令。然而,由於朝廷有人厭言新政,又不便對光緒帝批辦的奏議公開抵制,則婉轉拖延,將倡建京師大學堂之事推給官書局辦理。
-
100多年前,光緒皇帝在京師大學堂的講話
1898年戊戌變法,經過光緒帝下詔,由吏部尚書孫家鼐所主持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正式在北京創立。 光緒帝批准梁啓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該《章程》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認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強調大學堂的核心是培養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備他日特達之用」奉為創辦大學堂的目的。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原創 東評君 東方歷史評論撰文:沈弘《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曾幾何時,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是一件在京城鬧得沸沸揚揚的大事。況且,京師大學堂同時還是清廷掌管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孫家鼐於1898年7至12月期間的一系列有關各地高等學堂和中小學教育的奏摺都是以京師大學堂管理大臣的名義籤發的,倘若京師大學堂當時並不存在,那他豈不是犯下欺君大罪了嗎?戊戌年京師大學堂的正門大學堂究竟哪天開學也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邵純: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原標題: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此校是百日維新的產物。光緒皇帝實行的新政都被廢除了,唯有新政期間辦起的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恐怕與孫光鼐有點關係。 孫光鼐是一位可愛的老古董。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邯鄲學院藏《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考辨
邯鄲學院藏《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油印紙本。頁面高26.1釐米,寬18.1釐米;版框高21.1釐米,寬14.8釐米。版面分通、雙兩種,其中通版存15頁,雙截版存73頁並19個單面。通版面17行,行21至24字;雙截版行數、行字數不等。
-
出自戊戌變法新政的京師大學堂,首任校長是史部尚書
1898年7月3日,北京大學的前身,同時也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的京師大學堂正式成立。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在辛亥革命後,改名為北京大學。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成立時,當時的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孫家鼐被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管理學務大臣,總教習,類似現在大學的校長和教育部部長。
-
第一大學北大的原址在北師大,過去的京師大學堂如今是什麼模樣?
京師大學堂,是現今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也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它開辦於1898年7月3日,是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北京大學。1862年,清政府在總理衙門設立了京師同文館。此後,清政府又決定設立算學館,學習天文算學。同文館的設立是我國創辦新式學校的開端。同文館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專科學校,後併入京師大學堂,是京師大學堂最早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