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教員薪俸知多少?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我收藏有京師大學堂延聘宋育仁的聘書,從中可了解清末民初高等教育的狀況。聘書全文如下:

  照會

  欽命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劉:為照會事,照得本學堂開辦分科所有各科教席,非學術深裕、物望素孚者,不足以資矜式而宏造就。夙仰貴觀察學行高尚,教育熱心,擬請擔任本大學經科教員之席。每星期授課時間約在十點鐘,授課時間之外,兼評核各生札記等件。每月致送薪水貳百元,自七月到堂起支,相應照會

  貴教員查照可也,須至照會者。

  右照會

  湖北即補道宋

  宣統二年六月七日。鈐「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漢滿朱文印。

  京師大學堂的聘書極為珍罕,在這裡,就聘書內容的相關問題,作些說明。

  一、延聘者與應聘者何許人?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建於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產物。京師大學堂不但是中國近代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具有統領全國各級學堂的行政職能,因而其「校長」被稱作管學大臣,統管全國學務。到了1904年,京師大學堂統管全國學務的職能被取消,只限於專管大學堂,故「校長」的名稱由「管學大臣」改名為「總監督」。

  延聘者劉廷琛,字幼雲,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於江西九江。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授編修。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統二年(1910年)出任京師大學堂第八任「校長」(第五任總監督),也曾任清政府學部副大臣。

  應聘者宋育仁(1857-1931年),清末著名維新派人物。字芸子,一字芸巖,四川富順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中日甲午戰起,上書清政府抗日防俄。1895年8月參加「強學會」,並主講「中國自強之學」。次年,回四川辦理商務、礦務,興辦各類實業公司,以「保地產,佔碼頭,抵制洋貨,挽回利權」。他曾組織「蜀學會」,創辦《渝報》。1898年宋育仁主持成都尊經書院,並與廖平等人創辦《蜀學報》,主張變法,積極宣傳新學。戊戌政變被罷職後,宋氏專心治學。宣統二年(1910年)至民國元年(1912年)被京師大學堂聘為經科教席,後曾主持地方通志編纂,主修《四川通志》。

  二、應聘者的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這帖聘書實際上是份合約,對宋教席應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都寫得十分明確、具體。就權利而言,宋氏每月應得薪水200銀元。就義務而言,其一,宋氏應為人師表熱心教學。當時大學堂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王公貴族子弟,他們把陋習帶進學堂,校內舊習泛濫,校風敗壞。為此,從第三任管學大臣張百熙開始,就大力整頓校風,制定規章,嚴肅校紀。同時在教師聘用上,擇用品學兼優者,通過教學,樹立良好的學風。其二,每周必須講授10課時,另加批改學生作業和試卷。經科教席開設的課程有毛詩學、周禮學以及《春秋左傳》。可見,那時大學教授的教學工作量是比較重的,也十分辛苦,但待遇相當高。

  三、京師大學堂教員薪俸知多少?

  據《宣統二年正月大學堂員生弁夫等薪響草冊》的記載:京師大學堂監督(相當於系主任)月薪公銀180兩(相當於180塊銀元)。教員月薪最高公銀100兩,多為支付德、英、法、日文外籍教員的月薪標準。最低50兩,多為支付圖畫教員的月薪標準。當時外籍教員的月薪高於中國教員,即便國文修身辦學課長(相當於教研室主任)的月薪也只有90兩,低於外籍教員10兩。而宋育仁的的月薪200塊銀元,不僅大大超過外籍教員的薪俸,而且也超出文科監督180兩的月薪。宋氏取得如此高薪,除其「學術深裕」因素之外,可能與他的官銜正四品道臺有關,因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京師大學堂總監督(第七任校長)朱益藩也才正三品。

  清末民初200塊銀元含金量如何?據民國初年《銀行周報》編的《民國經濟史》記載:民國元年一月(1912年1月),黃金與銀元的比價是三十九塊半銀元兌黃金一兩,200塊銀元可兌換黃金5兩。在當時,5兩黃金可置房地產多少呢?據近期《中國商報》重羊撰文寫道:「民國初年一兩黃金可購2畝良田,5兩可以買北京一個四合院,即便後期通脹嚴重,110兩黃金也可買到三套北京標準大四合院」。

相關焦點

  • 教員喊學生「老爺」,京師大學堂建立之初,究竟還有哪些好玩事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後來更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目前最頂尖的大學之一了,只有最頂尖的學霸才有資格進入這所大學,然而在京師大學堂建立之初,學校的學員都是由年輕的官員和王公貴族家的子弟組成的,而學校的教員官階一般都比這些人低,這就導致在上體操課時,學校的教員還需要畢恭畢敬的喊
  • 建國前的京師大學堂是什麼樣的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校址選在景山東側的和嘉公主府,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和嘉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兒,婚後在此居住。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唯一成果,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不過這裡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學校英文名為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譯過來就是北京帝國大學。1902年10月14日 (農曆九月十三),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1902年10月14日(距今115年),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對於在求學路上跋涉的學子們而言,大學無疑是心中的聖地,見證百年風雨的北京大學更是很多學子們的嚮往,但是對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又有多少了解呢?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況且,京師大學堂同時還是清廷掌管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孫家鼐於1898年7至12月期間的一系列有關各地高等學堂和中小學教育的奏摺都是以京師大學堂管理大臣的名義籤發的,倘若京師大學堂當時並不存在,那他豈不是犯下欺君大罪了嗎?戊戌年京師大學堂的正門大學堂究竟哪天開學也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圖源:VCG)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最初也是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圖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後罩樓,後來改成物理實驗室。
  • 京師大學堂
    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提議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於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請推廣學校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並建議設立「京師大學堂」。光緒皇帝曾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籌辦。1896年1月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提出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設想。
  • 邵純: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原標題:京師大學堂最初的兩位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此校是百日維新的產物。光緒皇帝實行的新政都被廢除了,唯有新政期間辦起的京師大學堂保留了下來,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恐怕與孫光鼐有點關係。 孫光鼐是一位可愛的老古董。
  • 饒毅:尋根京師大學堂
    2018年北大按京師大學堂建立的年代紀念建校120周年。2017年應學校之約寫北大與個人,我感到技窮,拖了近10個月不能動筆,接近年底查北大檔案館,結果發現:北大保存百年前學生的信息多於家傳。我家有過三批人先後到北大,每次兩人、間隔五十年左右。百年前,太外公和他弟弟在京師大學堂和北大。五十年前,兩個舅舅在北大。
  • 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舉行
    鳳凰網文化訊 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坐落於北京東城區沙灘后街的京師大學堂建於1898年,為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是中國近世重要歷史變革「戊戌變法」的見證者,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標意義。
  • 北京大學前身是京師大學堂,蔡元培任校長之前曾是貴族學校
    京師大學堂就是這個新式學堂,之後改名為北京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和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 ,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 京師大學堂原先的名聲並不好。京師大學堂初辦的時候,學生都是在京任職的官員,差不多每個學生都有聽差,老師講課時,要由聽差通知:「請老爺上課了!」
  • 光緒與京師大學堂
    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京師大學堂,卻作為變法的重要成果,倖存下來。京師大學堂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一九一二年五月,此後,改稱北京大學,一直延續至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家與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有感於此,奔走呼號,籲請變法。光緒皇帝深受維新派的影響,深知不變法不能立國。
  •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北京大學前身。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為戊戌變法「新政」內容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二(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上《請推廣學校折》,第一次向清廷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七月,清廷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察度情形,妥籌辦理」。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京師大學堂開學日期考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紀念時,就有老校友鄒樹文作《北京大學最早的回憶》一文,指出12月17日「決不是戊戌(1898)北大的任何紀念日,而是壬寅(1902)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1960年北大前校長胡適在臺灣撰寫《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日期》一文,考證出:「戊戌十月二十日(1898年12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困難的政治環境裡開學。」
  • 京師大學堂那些腦洞大開的往事
    當時民間流傳,「兩院一堂」是八大胡同最好的主顧—— 「兩院」指當時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為了讓學生們接受現代文明生活,京師大學堂在光緒二十五年頒布了《京師大學堂禁約》,其中有這樣的禁令:「戒咳唾便溺不擇地而施。屋宇地面皆宜潔淨,痰唾任意,最足生厭。廳堂齋舍多備痰盂。便溺汙穢,尤非所宜。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給京師大學堂校址以應有的地位
    以往人們一提起北大,就想到沙灘紅樓,那裡固然很重要,但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看,這裡似乎並不亞於沙灘紅樓,因為這裡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辦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也是北京大學最初的校址,又是許多近代文化名人活動的場所,還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搖籃。京師大學堂誕生於公主府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產物。
  • 「一線光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 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時隔兩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八日,維新派首要人物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奏摺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小學。」正月二十五日,御史王鵬運又一次奏請「於京師開辦大學堂」。光緒帝對此非常重視,即日發布上諭「京師大學堂,疊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
  • 溫儒敏:京師大學堂為何一開頭沒有中文系呢?
    北大中文系的生日   北大的前身京師大學堂是1898年建立的,但具體到哪一天算是正式成立,並沒有定見。有三件事可供作「成立」的  根據。一是當年2月15日光緒帝詔喻:「京師大學堂迭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從程序上看,這就是啟動了。第二件事是8月24日禮部知照大學堂派員領取「欽命管理大學堂事務大臣」孫家鼐的關防。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