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

2021-03-05 今日課堂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全國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全國的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從醞釀籌辦到創立,經歷了較長的歷史過程。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提議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於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請推廣學校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並建議設立「京師大學堂」。光緒皇帝曾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籌辦。

1896年1月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提出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設想。首先提出定立宗旨,「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然後提出關於建造校舍、學問分科、聘請教習、招選學生、籌撥經費等方面建議。雖然這個籌備計劃得到光緒皇帝的贊同,但守舊大臣們卻以經費困難等為理由,主張「緩辦」,使籌辦工作被擱置下來。

1898年初,維新派加緊推動光緒皇帝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2月15日,光緒帝正式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進入了創辦階段。1898年初,維新運動日益高漲,新舊勢力的鬥爭也日趨激烈。光緒帝決定變法,他下達的第一項新政改革措施就是興辦京師大學堂,把創辦京師大學堂提到啟動新政之首要舉措的高度,並以此推動全國教育及其他方面走向近代化的進程。1898年7月,在光緒皇帝三令五申和維新派的督促參與下,京師大學堂的創辦工作終於進入制定章程、任命管學大臣和選址招生的具體實行階段。7月3日光緒皇帝批准了總理衙門所呈,實際為梁啓超起草的《京師大學堂章程》,並任命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

 

京師大學堂舊址

 

《京師大學堂章程》體例仿照日本學規,共計八章,包含了辦學總綱、學科設置、入學規範(名額、標準與津貼)、畢業獎勵、教師聘用、管理制度、經費等方面。辦學原則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通」。大學堂的課程分為兩類:普通學科,含經學、理學、中外掌故、諸子學、初級算學、初級格致學、初級地理學、文學、體操等;專門學科,含高等算學、高等格致學、高等政治學、高等地理學、農學、礦學、工程學、商學、兵學、衛生學等。章程規定各省學堂都屬京師大學堂統轄。

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京師大學堂被迫停辦,1902年復校,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相關焦點

  • 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舉行
    鳳凰網文化訊 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坐落於北京東城區沙灘后街的京師大學堂建於1898年,為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是中國近世重要歷史變革「戊戌變法」的見證者,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標意義。
  • 光緒與京師大學堂
    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京師大學堂,卻作為變法的重要成果,倖存下來。京師大學堂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一九一二年五月,此後,改稱北京大學,一直延續至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家與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有感於此,奔走呼號,籲請變法。光緒皇帝深受維新派的影響,深知不變法不能立國。
  •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北京大學前身。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為戊戌變法「新政」內容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二(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上《請推廣學校折》,第一次向清廷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七月,清廷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察度情形,妥籌辦理」。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京師大學堂開學日期考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紀念時,就有老校友鄒樹文作《北京大學最早的回憶》一文,指出12月17日「決不是戊戌(1898)北大的任何紀念日,而是壬寅(1902)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1960年北大前校長胡適在臺灣撰寫《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日期》一文,考證出:「戊戌十月二十日(1898年12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困難的政治環境裡開學。」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饒毅:尋根京師大學堂
    2018年北大按京師大學堂建立的年代紀念建校120周年。2017年應學校之約寫北大與個人,我感到技窮,拖了近10個月不能動筆,接近年底查北大檔案館,結果發現:北大保存百年前學生的信息多於家傳。我家有過三批人先後到北大,每次兩人、間隔五十年左右。百年前,太外公和他弟弟在京師大學堂和北大。五十年前,兩個舅舅在北大。
  • 給京師大學堂校址以應有的地位
    以往人們一提起北大,就想到沙灘紅樓,那裡固然很重要,但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看,這裡似乎並不亞於沙灘紅樓,因為這裡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辦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也是北京大學最初的校址,又是許多近代文化名人活動的場所,還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搖籃。京師大學堂誕生於公主府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產物。
  • 「一線光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 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時隔兩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八日,維新派首要人物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奏摺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小學。」正月二十五日,御史王鵬運又一次奏請「於京師開辦大學堂」。光緒帝對此非常重視,即日發布上諭「京師大學堂,疊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
  • 建國前的京師大學堂是什麼樣的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校址選在景山東側的和嘉公主府,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和嘉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兒,婚後在此居住。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唯一成果,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不過這裡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學校英文名為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譯過來就是北京帝國大學。1902年10月14日 (農曆九月十三),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1902年10月14日(距今115年),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圖源:VCG)京師大學堂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最初也是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提到其辦學方針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後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圖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後罩樓,後來改成物理實驗室。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 京師大學堂教員薪俸知多少?
    我收藏有京師大學堂延聘宋育仁的聘書,從中可了解清末民初高等教育的狀況。鈐「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漢滿朱文印。  京師大學堂的聘書極為珍罕,在這裡,就聘書內容的相關問題,作些說明。  一、延聘者與應聘者何許人?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建於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產物。京師大學堂不但是中國近代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具有統領全國各級學堂的行政職能,因而其「校長」被稱作管學大臣,統管全國學務。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而美國1898年9月23日的《紐約時報》則以《京師大學堂》為標題,發表了美國公使康格(E. H. Conger)從中國京城發回的報導,宣稱丁韙良已被任命為中國第一所正規大學的校長。就連清廷的官方喉舌《京報》也連篇累牘地刊登京師大學堂的相關消息。
  • 絕代「芳華」,這樣的京師大學堂不會再有了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但是有關的醞釀籌議從1896年就開始了。當時不僅有朝臣奏請,還有來華外國人的諫言,極力闡釋成立京師大學堂的必要性。光緒帝由此下了籌辦大學堂的詔令。然而,由於朝廷有人厭言新政,又不便對光緒帝批辦的奏議公開抵制,則婉轉拖延,將倡建京師大學堂之事推給官書局辦理。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100多年前,光緒皇帝在京師大學堂的講話
    光緒帝批准梁啓超草擬了《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該《章程》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認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強調大學堂的核心是培養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備他日特達之用」奉為創辦大學堂的目的。
  • 邯鄲學院藏《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考辨
    邯鄲學院藏《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油印紙本。頁面高26.1釐米,寬18.1釐米;版框高21.1釐米,寬14.8釐米。版面分通、雙兩種,其中通版存15頁,雙截版存73頁並19個單面。通版面17行,行21至24字;雙截版行數、行字數不等。
  • 孫家鼐:創建京師大學堂立頭功
    同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了《奏請推廣學校折》,進一步提出:「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京師大學,選舉貢監生年三十以下者入學,其京官願學者聽之。」在首都創建京師大學堂的宏偉藍圖,終於浮出了水面。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稱總署)根據上諭,對李端棻的奏摺進行了議復,認為「該侍郎所請於京師建設大學堂,係為擴充官書局起見,應請旨飭下管理書局大臣察度情形,妥善辦理」。順勢一腳,將球踢給了孫家鼐。
  • 京師大學堂那些腦洞大開的往事
    當時民間流傳,「兩院一堂」是八大胡同最好的主顧—— 「兩院」指當時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為了讓學生們接受現代文明生活,京師大學堂在光緒二十五年頒布了《京師大學堂禁約》,其中有這樣的禁令:「戒咳唾便溺不擇地而施。屋宇地面皆宜潔淨,痰唾任意,最足生厭。廳堂齋舍多備痰盂。便溺汙穢,尤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