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的京師大學堂是什麼樣的

2020-12-16 閒巧棋子落花燈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校址選在景山東側的和嘉公主府,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和嘉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兒,婚後在此居住。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唯一成果,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不過這裡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學校英文名為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譯過來就是北京帝國大學。

1902年10月14日 (農曆九月十三),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1902年10月14日(距今115年),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做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這時候的校長是張百熙任,但他實為京師大學堂第二任校長。孫光鼐任京師大學堂第一任校長,才380天。他離職後不久發生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重大事件,京師大學堂近於癱瘓,直到1902年才有所緩和。

張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長沙人,1874年中進士。此公與孫光鼐性格迥異,用現代語言來說,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適於幹事,不適於當官。1894年慈禧太后過60大壽,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到處搭彩棚、種花、奏樂,大肆鋪張浪費,馬屁精們無不為之大獻殷勤,而張百熙竟敢於上奏光緒皇帝,反對這種勞民傷財的祝壽活動,可見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敢說話的人。

1900年張百熙被派到英國擔任「專使大臣」,這一經歷使他對中國的落後、西方國家的發達有了深刻的認識。要改變這種差距,只有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為了聘請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張百熙經過多方考察後,認為此職非桐城派的領軍人物吳汝綸莫屬。吳汝綸生於1840年,是同治年間的進士,曾國藩的崇拜者,被稱為「曾門四弟子之一」。面對張百熙的聘請,吳汝綸以「年邁學淺」為由拒聘。為此,張百熙竟不顧自己是高官大吏的身份,在吳汝綸面前長跪不起,並說:「我為全國求師,當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張百熙做得比劉備三顧茅廬還真誠,吳汝綸被感動,只得應聘。張百熙在改革官制、財政和廢除科舉制度、主辦京師大學堂、創辦醫學和譯學館諸多方面都有貢獻。但是官場難於容納耿介之士,張百熙最終還是被排擠出局,以至京師大學堂再次陷入亂七八糟,一塌糊塗的局面。

1979年顧頡剛在《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一文中回憶當年京師大學的狀況時說:「學生們則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學生一年要花5000銀元;當然,這樣的富豪子弟不多,大約不過兩三人。至於一年花千把銀子的人就多了,少說也有好幾十。像我這樣一年從家裡只能拿二三百銀元來上學的,就是窮學生了。在學校裡簡直沒有地位。一些有錢的學生,帶聽差、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對讀書毫無興趣。那時的北大有一種壞現象:一些有錢的教師和學生,吃過晚飯後就坐洋車奔「八大胡同」(和平門外韓家潭一帶)。所以妓院中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這種壞現象是從清末保留下來的。那時在學生中還流行一種壞風氣,就是「結十兄弟」。何謂「結十兄弟」?就是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做兄弟,畢業後大家鑽營作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這個官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買來的,那麼鑽營費由十人分攤。」

在這些不學無術的教員中,不但有中國人,還有為數不少的洋人。到了1917年蔡元培出任京師大學校長,這種烏煙瘴氣的局面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京師大學即北大前身。

相關焦點

  • 京師大學堂
    最初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提議的是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他於1896年6月12月向皇帝上《請推廣學校折》,認為「人才之多寡,系國勢之強弱也」。主張「自京師以及各省府州縣皆設學堂」,並建議設立「京師大學堂」。光緒皇帝曾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籌辦。1896年1月孫家鼐的《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提出了籌辦京師大學堂的具體設想。
  • 1902年京師大學堂的「高考作文」什麼樣?(圖)
    原標題:圖文:1902年的「高考作文」什麼樣導讀:範熙壬的文章共計千餘字,全篇以毛筆小楷寫就,談的是張居正與俾斯麥在全然不同的時代地域推行的改革實踐和成功經驗,最後落腳到晚清現實:「籲嗟乎!滄海橫流,亭亭島嶼;風雨如晦,嘐嘐雞鳴。吾中國今日安得而有張居正、畢士馬克者?」
  • 光緒與京師大學堂
    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京師大學堂,卻作為變法的重要成果,倖存下來。京師大學堂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一九一二年五月,此後,改稱北京大學,一直延續至今。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國家與民族的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嚴復等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有感於此,奔走呼號,籲請變法。光緒皇帝深受維新派的影響,深知不變法不能立國。
  • 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舉行
    鳳凰網文化訊 2010年6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京師大學堂藝術會的藝術沙龍在京師大學堂舊址成功舉行。坐落於北京東城區沙灘后街的京師大學堂建於1898年,為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是中國近世重要歷史變革「戊戌變法」的見證者,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標意義。
  •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北京大學前身。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辦,為戊戌變法「新政」內容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初二(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上《請推廣學校折》,第一次向清廷提出設立京師大學堂的建議。七月,清廷命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家鼐「察度情形,妥籌辦理」。
  • 京師大學堂開學日期考
    1948年北大五十周年紀念時,就有老校友鄒樹文作《北京大學最早的回憶》一文,指出12月17日「決不是戊戌(1898)北大的任何紀念日,而是壬寅(1902)京師大學堂的開學日。」1960年北大前校長胡適在臺灣撰寫《京師大學堂開辦的日期》一文,考證出:「戊戌十月二十日(1898年12月3日),京師大學堂在困難的政治環境裡開學。」
  • 饒毅:尋根京師大學堂
    2018年北大按京師大學堂建立的年代紀念建校120周年。2017年應學校之約寫北大與個人,我感到技窮,拖了近10個月不能動筆,接近年底查北大檔案館,結果發現:北大保存百年前學生的信息多於家傳。我家有過三批人先後到北大,每次兩人、間隔五十年左右。百年前,太外公和他弟弟在京師大學堂和北大。五十年前,兩個舅舅在北大。
  • 「京師大學堂」是大學嗎
    1898年7月,清光緒帝正式下令,批准設立京師大學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師大學堂(後來被稱為「戊成大學」),一切因陋就簡,因此,它在實質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主義、並帶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舊式書院。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校舍被佔,圖書設備被毀,大學堂難以維持,於8月3日被下令停辦。
  • 「一線光明」|京師大學堂的創辦
    ▼ 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折時隔兩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初八日,維新派首要人物康有為在《應詔統籌全局》奏摺中再次提出:「自京師立大學,各省立高等中學,府、縣立小學。」正月二十五日,御史王鵬運又一次奏請「於京師開辦大學堂」。光緒帝對此非常重視,即日發布上諭「京師大學堂,疊經臣工奏請,準其建立,現在亟須開辦。
  • 京師大學堂啥時候建立的
    京師大學堂的創辦時間是1898年7月3日。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在清末使用的舊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其最大特色是在繼承中國古代文明的基礎上引進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近代科學文化。
  • 老照片記錄中國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
    (圖源:VCG)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設速成、預備兩科,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大學堂。同年,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師範館成立,師範館為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的前身。圖為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府邸(校長辦公室),原北京和嘉公主府。
  • 給京師大學堂校址以應有的地位
    以往人們一提起北大,就想到沙灘紅樓,那裡固然很重要,但從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看,這裡似乎並不亞於沙灘紅樓,因為這裡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辦的最高學府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也是北京大學最初的校址,又是許多近代文化名人活動的場所,還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搖籃。京師大學堂誕生於公主府 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的產物。
  • 海外史料:西方人眼裡的「京師大學堂」
    高第是巴黎現代東方語言高等學院的教授,法國地理學會會長和法蘭西學院院士,同時還是著名漢學雜誌《通報》的創辦者和編輯;馬士是前京師同文館英語教習和清朝海關的稅務司官員,也是著述等身的學者。兩人都在中國生活和工作過很長的時間,尤其後者跟丁韙良等人關係密切,並直到1909年才從中國海關退休,因而可以說是京師大學堂籌建經過的目擊證人。
  • 【歷史上的明天】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位於景山東側馬神廟街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0月14日,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作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 邯鄲學院藏《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考辨
    首頁首行題「京師大學堂倫理學講義」,次行有「大學堂副總教習張鶴齡講述」字樣。張鶴齡(1867—1908),字誦萊,又字長孺,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八年(1892)壬辰科二甲第二名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甲午間,曾寫萬言,於同輩間倡議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還鄉創立經世學社及江蘇學會。
  • 京師大學堂教員薪俸知多少?
    我收藏有京師大學堂延聘宋育仁的聘書,從中可了解清末民初高等教育的狀況。鈐「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漢滿朱文印。  京師大學堂的聘書極為珍罕,在這裡,就聘書內容的相關問題,作些說明。  一、延聘者與應聘者何許人?  京師大學堂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創建於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產物。京師大學堂不但是中國近代中央政府建立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而且具有統領全國各級學堂的行政職能,因而其「校長」被稱作管學大臣,統管全國學務。
  • 京師大學堂那些腦洞大開的往事
    然後,下面就開始不走尋常路了。京師大學堂剛開辦的時候,很多學生是官員、舉人,人稱「老爺學生」。當時民間流傳,「兩院一堂」是八大胡同最好的主顧—— 「兩院」指當時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
  • 絕代「芳華」,這樣的京師大學堂不會再有了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成立於1898年,但是有關的醞釀籌議從1896年就開始了。當時不僅有朝臣奏請,還有來華外國人的諫言,極力闡釋成立京師大學堂的必要性。光緒帝由此下了籌辦大學堂的詔令。然而,由於朝廷有人厭言新政,又不便對光緒帝批辦的奏議公開抵制,則婉轉拖延,將倡建京師大學堂之事推給官書局辦理。
  • 史海鉤沉:北京大學前身「京師大學堂」身世揭秘
    京師大學堂,正是戊戌變法「新政」的產物,是維新派「興學救國」的重大舉措。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宣布變法。詔書強調:「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1898年7月3日,光緒批准了由梁啓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不久,光緒皇帝任命自己的恩師孫家鼐為第一任管學大臣,負責管理大學堂事務。
  • 慈禧太后廢新法 為何獨留京師大學堂?
    戊戌變法失敗後,變法成果幾乎一掃而光,剩下的就是一座京師大學堂。學堂何以能夠獨存?曾有眾多學者加以考證,提出多種假說,至今尚無定論。本文做了新的探索。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建的綜合性大學,是中國古代教育與近現代教育的分水嶺。現在要研究的問題是,戊戌變法失敗後,京師大學堂何以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