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校址選在景山東側的和嘉公主府,離紫禁城咫尺之遙。和嘉公主是乾隆的四女兒,婚後在此居住。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留下來的唯一成果,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府。不過這裡發現一件有趣的事 ,京師大學堂成立時,學校英文名為 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翻譯過來就是北京帝國大學。
1902年10月14日 (農曆九月十三),京師大學堂正式招生。
1902年10月14日(距今115年),京師大學堂經過一段時期的籌備,正式舉行了招生考試。為做好招生工作,京師大學堂向全國各省督撫發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給予積極配合和支持。各地方官接到通知後,先在本地選拔,擇優錄取,然後再送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京師大學堂這次招生的首先是速成科。考生成績評定採用百分制,以60分為及格。這種評分辦法是中國高等學校以60分為及格標準計算學生考試成績的開始,這次考試也是京師大學堂第一次舉行的較正規的招生考試。本次共錄取200名學生。
這時候的校長是張百熙任,但他實為京師大學堂第二任校長。孫光鼐任京師大學堂第一任校長,才380天。他離職後不久發生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重大事件,京師大學堂近於癱瘓,直到1902年才有所緩和。
張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長沙人,1874年中進士。此公與孫光鼐性格迥異,用現代語言來說,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適於幹事,不適於當官。1894年慈禧太后過60大壽,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到處搭彩棚、種花、奏樂,大肆鋪張浪費,馬屁精們無不為之大獻殷勤,而張百熙竟敢於上奏光緒皇帝,反對這種勞民傷財的祝壽活動,可見他是一位正直而又敢說話的人。
1900年張百熙被派到英國擔任「專使大臣」,這一經歷使他對中國的落後、西方國家的發達有了深刻的認識。要改變這種差距,只有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為了聘請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張百熙經過多方考察後,認為此職非桐城派的領軍人物吳汝綸莫屬。吳汝綸生於1840年,是同治年間的進士,曾國藩的崇拜者,被稱為「曾門四弟子之一」。面對張百熙的聘請,吳汝綸以「年邁學淺」為由拒聘。為此,張百熙竟不顧自己是高官大吏的身份,在吳汝綸面前長跪不起,並說:「我為全國求師,當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張百熙做得比劉備三顧茅廬還真誠,吳汝綸被感動,只得應聘。張百熙在改革官制、財政和廢除科舉制度、主辦京師大學堂、創辦醫學和譯學館諸多方面都有貢獻。但是官場難於容納耿介之士,張百熙最終還是被排擠出局,以至京師大學堂再次陷入亂七八糟,一塌糊塗的局面。
1979年顧頡剛在《蔡元培先生與五四運動》一文中回憶當年京師大學的狀況時說:「學生們則多是官僚和大地主子弟,有的學生一年要花5000銀元;當然,這樣的富豪子弟不多,大約不過兩三人。至於一年花千把銀子的人就多了,少說也有好幾十。像我這樣一年從家裡只能拿二三百銀元來上學的,就是窮學生了。在學校裡簡直沒有地位。一些有錢的學生,帶聽差、打麻將、吃花酒、捧名角,對讀書毫無興趣。那時的北大有一種壞現象:一些有錢的教師和學生,吃過晚飯後就坐洋車奔「八大胡同」(和平門外韓家潭一帶)。所以妓院中稱「兩院一堂」是最好的主顧(「兩院」指參議院、眾議院,「一堂」指京師大學堂)這種壞現象是從清末保留下來的。那時在學生中還流行一種壞風氣,就是「結十兄弟」。何謂「結十兄弟」?就是十個氣味相投的學生結拜做兄弟,畢業後大家鑽營作官,誰的官大,其他九人就到他手下當科長、當秘書,撈個一官半職,「有福同享」。這個官如果是向軍閥或大官僚買來的,那麼鑽營費由十人分攤。」
在這些不學無術的教員中,不但有中國人,還有為數不少的洋人。到了1917年蔡元培出任京師大學校長,這種烏煙瘴氣的局面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京師大學即北大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