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分享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父母這樣說,真的冤枉了孩子

2020-10-06 相伴讀書



文/木籃


孔融讓梨,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個關於分享的故事。孔融4歲的時候,家裡的長輩送來一些梨給孔融兄弟幾個吃。父親讓孔融的弟弟先挑,弟弟挑了一個大的梨。


父親讓孔融挑,孔融挑了一個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挑小的?他告訴父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應該給哥哥們吃。」父親又問,「那弟弟比你小,按照你的想法,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梨,對嗎?」


孔融回答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給小弟弟吃。」父親聽了,誇獎孔融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分享是一種美德,這麼小的孩子就懂得分享更加難能可貴,所以,「孔融讓梨」是很多父母用來教育孩子的典範。特別是當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父母更是想法設法地讓孩子去分享。其實,這種分享方式與「孔融讓梨」的分享是不同的。「孔融讓梨」是孔融自願主動去做的事情,而不是父母要求他去分享。這兩種情況有著本質的區別。


01

分享的本質是一種社交行為,是孩子主動選擇獲得快樂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在全美選出了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其中一封信裡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


小時候,A的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其中有個又大又紅的蘋果,A和弟弟都想得到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可是,弟弟搶先開了口,告訴媽媽,自己想要那個又大又紅的。可是,媽媽卻教育弟弟,要懂得謙讓,而不是總想著自己。A原本想告訴媽媽,自己也想要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可是,他聽到媽媽的這番話以後,立馬改口了,跟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見A這麼懂事,就把又大又紅的蘋果獎勵給了他。從此,A就學會了,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撒謊。從此A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擇手段,直到被送進監獄。這是一名罪犯寫來的信。


這封信裡提到的故事,當事人A的分享並不是主動自願的分享,而是為了討好母親才把紅蘋果讓給弟弟。


什麼樣的分享才是孩子主動自願的分享,才是為了快樂而分享?


繪本故事《喬比不願分享》,講的是小朋友比魯和他媽媽到喬比家玩,喬比和比魯就去房間裡玩玩具,比魯看到喬比的足球,就想和喬比一起踢足球,可是,喬比不願意比魯玩他的足球,就把足球搶了回來。


比魯又去拿喬比的火車玩,喬比又把火車收了起來。比魯又問喬比是否可以玩他的遙控汽車,喬比又拒絕了比魯。比魯只好自己一個人玩,拿出自己的卡車。


喬比看到比魯的卡車很漂亮,也想玩一下比魯的卡車,可是,這次輪到比魯不願意了。為了玩比魯的卡車,喬比主動提出把自己的所有玩具,都借給比魯玩,比魯高興得答應了喬比的請求。


這個故事裡,喬比的分享就是主動自願的分享,他分享是為了獲得自己想要的快樂,而不是遵從別人的建議,也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是他自己發自內心的想要分享,想要和別人一起分享快樂。


02

分享是一種優秀的品質,為什麼孩子很多時候不願意分享呢?早期教育專家艾達.勒善說過,「要讓孩子學會慷慨,就要先允許他們自私。」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有個物權敏感期,一般2-3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孩子,區分我的東西,與他人的東西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強行灌輸孩子要分享的概念,只會導致孩子,忽略了自我的需求。因為他尚未形成「我的物品我有決定權的意識」。那麼,當他面臨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的時候,他可以有權利拿回來的,而不是等著別的小朋友玩夠了,再還給他。


「我的玩具我有權決定是否分享給別人「,這個決定是建立在「我能夠明確認知哪些物品是屬於我的。」這兩者之間有個明確的先後順序。



03


孩子自己沒有玩夠的玩具,要不要分享?常見的一個場景,孩子玩自己的玩具正玩得開心時,這時,別的小朋友走過來,也想玩這個玩具。那麼,家長常見的做法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大方,鼓勵自己的孩子分享。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分享了,會讓他形成一種錯誤的認知——我的需求,我的快樂是不重要的。當別人有需求的時候,我要先滿足別人的需求。


那麼,在這種情形下,家長先問問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你現在還想這個玩具,對嗎?這個小朋友,也想玩這個玩具,等你玩夠的時候,可以借給他玩一下嗎?」


家長可以徵詢孩子的意見,但是,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同時,要看到孩子自己的需求。如果分享只是為了讓別人快樂,而犧牲自己的快樂,這樣的分享,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利的。


這個問題就類似於一個人從來不會愛自己,卻總是想著如何照顧別人,如何愛別人。這樣的愛不會形成一種正向循環,而是形成自消耗。因為沒有給予自己愛的需求,那麼,內心就是匱乏的。一個自我匱乏的人,是無法給別人帶去光亮的。


一個忽略自我需求的人,去盲目分享,只會讓自己逐步「討厭」分享這個行為。真正的分享一定是建立在愛和快樂的基礎上。



04


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別人分享,玩具還會回來嗎?家長口中的分享,孩子未必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分享,當他不明白確切地定義時,他看到的事實是:有人想拿走我的玩具,我要保護我的玩具。所以,當家長跟孩子表達分享的時候,一定跟孩子講清楚:小朋友只是玩一會他的玩具,過一會就會還給他。


孩子明白了自己的玩具是安全的,他才願意分享。孩子有權利保護自己的玩具,不被他人奪走。


05


分享是有邊界的。對於成年來說,我們不會把自己特別珍愛的物品分享給他人,那麼,孩子也有這樣的權利。例如,有的人特別愛惜自己的書本,他就不願意把自己的書借給別人閱讀,害怕別人把書弄髒,害怕別人把書弄丟,對書特別珍愛的人,往往會拒絕別人向自己借書的請求。孩子也會有自己特別珍愛的玩具,孩子不願意分享這樣的玩具,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分享的原則是:自願的、快樂的,而不是被迫的、委屈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說過:只會利人不會利己的人,常常有較低的自我價值感;既會利人又會利己的人,在兩者間取得平衡,才是正確人生之道。

相關焦點

  • 孩子不順著父母就是壞孩子?有多少孩子正在被冤枉,被傷害
    我們要努力去跟孩子的情感保持同步。當孩子哭喊,不是抱怨他吵鬧討嫌,而是看一看,他是否有恐懼,有悲傷;當孩子發脾氣,不是以暴制暴,而是看一看,他是否有無助,有被不公平對待。簡單明了地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什麼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因為我們要給孩子的,是愛,而不是縱容和溺愛。
  • 當孩子被人冤枉的時候,父母就是唯一的後盾
    文章作者:琢磨君估計,很多人都有被冤枉的經歷,而且這種不好的記憶會伴隨人一輩子。特別是,這種冤枉是發生在孤苦無助、無法反抗的童年時期,如果父母又不理解不支持,那就簡直是一場災難。幾天後,民警電話小孩父親,得知小孩回家後變得不愛說話,情緒也很不好。這些反常的行為,讓經驗豐富的民警更加堅信自己的判斷。
  • 生了孩子的父母,成為了孩子的「人質」,其實這樣真的不可取
    體驗了備孕,懷孕,生產的辛苦後,產後媽媽成了孩子的「人質」世界真的很奇怪,一些人為了時間的自由、財務的自由、生活方式的自由開始了單身主義、不婚主義、丁克家族主義,還有一些人談戀愛無果,婚姻無望,甚至因為一些原因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 孩子不愛分享怎麼辦?不要再說他小氣了,父母這樣處理比較好
    對於孩子不愛分享這個問題,我發現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誤解: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孩子的玩具,家長一定要拿出去,不能不給;孩子不常玩的玩具,不用提前和孩子說,家長自己做主送人;孩子不喜歡分享,家長就大聲斥責孩子小氣,不去管孩子當下的感受。
  • 愛孩子有講究,如何給孩子適當的愛,智慧父母這樣做
    放學前,在校門口等候接孩子的時候,一位家長突然問:「上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對孩子不能溺愛,要寬嚴有度,要給孩子適當的愛,怎麼才能把握好尺度呢?」大姑子一家住了短短三天,大家真的開了眼界知道什麼是對孩子事無巨細無微不至的關愛了。愛孩子人人都會,但是如何給孩子愛,這裡面就有了一定的學問。因為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愛往往都是傾其所有,尤其是第一次做父母,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把孩子捧在手心裡,不能看到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哪怕是屬於孩子正常的活動看到都心疼。
  • 「默認」劃車賠了3500元,孩子被冤枉為何不反抗?父母要反思
    40多個G,回去看了兩天,越看越覺得孩子是被冤枉的。 因為,當時孩子左手放在口袋裡,右手只摸了摸玻璃,隨後就放進了口袋,根本就沒有劃車的動作。而且車上的劃痕很深,也不像是一個10歲男孩能劃出來的痕跡。 於是他又詢問了車主,最近都去過哪些地方。
  • 孩子質疑老師的做法,父母是說老師還是幫孩子,要怎麼回應孩子?
    我家孩子是男孩,回來給我講這個事情,並且問我:老師這樣對嗎?我該怎麼回答孩子,老師這個真的難住我了,顯然老師做法是錯誤的,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去給孩子說,老師,麻煩您了。沒有老師的權威,孩子是否會對學校和老師產生逆反,對孩子今後的學校生活不利?2.男孩問媽媽這個問題,說明孩子已經內心產生質疑了,怎麼和孩子說?生活不是簡單的數學題,不是非黑即白唯一的答案,所以養育孩子才是天下難事!
  • 孩子不愛分享真的是自私嗎?做完這4點,讓孩子分享很簡單
    可能會說「寶寶真棒」 你吃吧,奶奶不吃」也可能假裝吃一口,是不是很少有人真的吃掉寶寶手中的食物。其實這就是孩子最早的分享,是發自內心的主動分享,但是家長不假思索的拒絕,在無形中壓制了孩子分享的意願,所以家長在孩子分享的時候,一定不要拒絕,儘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 孩子愛「吹牛、說大話」,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成長
    大多數家庭的父母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也會有不說實話的時候,那麼孩子「吹牛、說大話其實孩子吹牛的時候說明孩子逐漸建立意識的過程,父母的任務不是「糾錯」,而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1、好勝心理強烈孩子不誠實、喜歡說大話,愛耍嘴皮子 ,做家長的覺得要嚴厲管教,不能放縱,免得將來吃大虧,而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只是因為有較強的好勝心理,以後就會改善,由於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所以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既保留著他們的童真,又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
  • 10歲女孩被冤枉後隱瞞媽媽:不向父母求助的孩子,都怎麼了?
    疫情好不容易基本結束後,我又因為孩子開學後遲遲進入不了狀態而著急,一著急,我就忍不住說她。一個孩子在外面被冤枉、受了委屈,哪怕我主動問發生了什麼,她也選擇沉默,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再不改變,真的就晚了。
  • 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
    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好嗎?父母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其實這句話在孩子看來未必是對的,甚至有時候孩子都不覺得父母的行為對自己有任何好處。深入分析,其實父母的一些自認為對孩子好的行為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比如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要求孩子成績必須優異;為了完成自己曾經未完成的心願而把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為了怕孩子犯錯誤或做的不好給自己帶來麻煩就為孩子包辦一切等。排除那些虐待甚至殺害自己孩子的父母,我們來分析幾個常見的那些所謂「為了孩子好」的父母的行為,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 孩子撒謊時,低層次的父母才會吼孩子,高層次的父母這樣做
    文|好孕姐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不會對自己說謊,能真誠坦率地和自己交流。但是,遺憾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個天真無邪、只對自己講真話的孩子變了,慢慢學會了撒謊......上個星期,朋友就說起,她家孩子好像變成了「撒謊精」,簡直把撒謊當飯吃。比如,到了飯點,喊孩子吃飯,孩子為了多玩一會兒,明明餓得肚子咕咕叫,就是堅持說自己不餓;再比如,孩子因為調皮,把廚房裡的麵粉當玩具,扔得哪裡都是,全家人都知道是他幹的,他非說是家裡的寵物搗得鬼......
  • 兒子說怕媽媽不愛自己了,有條件的愛管住了孩子,卻失了孩子的心
    卑微的種子就這樣在孩子心裡扎了根,做任何事情都要顧及別人的情緒,明明自己不喜歡、不願意,但因為害怕別人生氣而選擇委屈自己,這種討好型人格的人活得真的很累。>1、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信任橋梁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你對他無條件的愛,就再也不會害怕與你分享真實的想法和經歷,也不會把不愉快的事情憋在自己的心裡。
  • 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01,在一次採訪中,多多的母親曾說過孩子並不喜歡現在的生活,自己與丈夫的教育理念不同,丈夫相帶孩子去做訓練的時候,孩子並不想去,那時候會拉著她。如今自己與丈夫私底下會為教育孩子的事情爭吵,但在孩子面前不會吵架。如果這個教育方式真的很成功,孩子真的喜歡不牴觸那麼為什麼夫妻兩人還是不停為教育方法爭執不休呢?
  • 父母總說為了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刻意感動」打動不了孩子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這麼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有的孩子會理解父母,但也有的孩子毫不領情,甚至還會對父母說這樣的話而反感。因為倩倩有些許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奏,於是,媽媽又給倩倩報了兩個輔導班來提高成績。為什麼會說又呢?是因為倩倩在原來就上著好幾個輔導班,還有小提琴、芭蕾的興趣班。
  • 女孩考全班第一,被老師質疑後自殺溺亡:毀掉一個孩子,冤枉他一次就夠了!
    其實原本,小怡的成績就非常好,但老師認為,文科不可能考滿分。成績出來當晚,老師一個電話打到了女孩家裡:「是不是提前買卷子了?是不是作弊了?」第二天,小怡就被單獨約談,誰都不知道老師說了什麼。同學們看到,小怡哭著走回了教室。
  • 這樣溺愛孩子真的好嗎?
    前導:說到溺愛孩子很多人會問,小編那難道溺愛孩子不好嗎,的確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竭盡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但是朋友們這種溺愛要有個度,小編刷到過一個河南鄭州某小學開學家長在教室哭訴說我接受不了讓我的孩子在板房裡上課,請注意「板房」家長口中所謂的板房不是彩鋼房而是如下圖的新型環保模塊化板房(如下圖)
  • 金錢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原來不是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
    文|小胖有愛圖|來源網絡我是小胖有愛,有愛的小胖,一個曾經迷失自我的全職媽媽,喜歡用文字分享生活,交流情感,同頻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與你分享接地氣的情感生活。「虎毒不食子」,天下媽媽應該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著愛孩子,卻總做著傷害孩子的事。
  • 孩子拒絕分享,真的不是自私!是孩子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
    所以面對這樣的狀況,很多家長習慣讓孩子跟大人打招呼。打完招呼之後,熊大人也不會在繼續逗孩子了,開心地應一聲,把東西還給孩子,誇誇孩子真棒,很有禮貌。2但是這個方式真的好嗎?其實,我一直不能理解這個思維,我想很多孩子也不理解。為什麼別人要我手上的東西,我不應該是【同意或拒絕別人】嗎,而是要跟她打?招?呼?
  • 父母是孩子的導師,這樣做孩子的榜樣真的好嗎?
    倆個人的家,它還不夠完整,等他們有了愛的結晶,有了孩子的家才算完美。我們都說家是愛的港灣,是可以撫慰我們受傷心靈的地方,是在我們失敗的時候仍然可接受我們的地方,它的大門永遠為我們而開。有些人卻往往不滿足於現狀,被金錢和名利衝暈了頭,為了滿足於自己的那點欲望,背叛家庭,背叛了愛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