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祈願永久和平:希望年輕人平安!努力!自強
今年又有四位離世,在冊在世倖存者僅剩73位今年接受記者採訪的六位倖存者石秀英、謝桂英、蔣樹珍、熊淑蘭、路洪才、高如琴等六位倖存者當中,最年長的謝桂英已經97歲。其中相對最年輕的高如琴也已經87歲,白髮蒼蒼,六個人的平均年齡超過90歲。
-
國家公祭日|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銘記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高如琴高如琴還是幼童時一家人就遭到日本兵開槍掃射母親被子彈穿透了大腿外婆胸口被打中倒了下去他們一家趕到上海路的難民所寒冬臘月間睡在難民所的樓板上回家後,他們看到家中幾間大瓦房也被付之一炬現在她說「望天下和平,天下人都能安居樂業
-
【隨筆】倖存者偏差的幾個例子以及我們如何應對
如果一個工作不順利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大概率會覺得,哦原來是大環境不好,作者寫的真好。如果是一個工作順利的人看到,大概率也不會否定作者的看法。所以悲觀者往往正確。文章中提到的一個數據說很多人向他抱怨說工作不好找,這裡應該是存在倖存者偏差的,仔細思考其中的邏輯鏈,那些找到工作,或者忙著找工作的人,或者工作很忙的人,誰每天沒事向別人訴說?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在蔣樹珍的記憶裡,日本人攻城前,武定門、新街口附近時常有學生遊行,「打倒日本人」「打倒帝國主義」是她聽到最多的口號。「日本人攻城前,父親和哥哥一起隨著兵工廠遷去了重慶,臨走前告訴我們要打仗了。當時,日本人的飛機已經把南京炸得不成樣子。只是我還小,不知道打仗是什麼,只看到有人在逃,說敗了。」炮火襲擊下的南京城岌岌可危,外婆和媽媽帶著蔣樹珍等兄弟姐妹逃去了南京鄉下親戚家。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家裡有父母、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年我上小學,學校在武定門旁。」在蔣樹珍的記憶裡,日本人攻城前,武定門、新街口附近時常有學生遊行,「打倒日本人」「打倒帝國主義」是她聽到最多的口號。「日本人攻城前,父親和哥哥一起隨著兵工廠遷去了重慶,臨走前告訴我們要打仗了。當時,日本人的飛機已經把南京炸得不成樣子。只是我還小,不知道打仗是什麼,只看到有人在逃,說敗了。」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一你看到的可能都是假的
我們要不要相信埃裡森的話輟學創業呢?輟學創業到底對成功有沒有關係呢?我們只看到了輟學創業的成功人士,卻沒有看到大部分輟學創業後的失敗者,成功的光環效應讓我們認為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社會大眾和媒體對失敗者的冷落讓他們成為沉默的大多數。這種通過篩選的簡單的枚舉歸納得出的結論,顯然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這種邏輯謬誤在統計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倖存者偏差」。
-
91思維模型:倖存者偏差
我們要不要相信埃裡森的話輟學創業呢?輟學創業到底對成功有沒有關係呢?我們只看到了輟學創業的成功人士,卻沒有看到大部分輟學創業後的失敗者,成功的光環效應讓我們認為他們說什麼都是對的。社會大眾和媒體對失敗者的冷落讓他們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個最後剩下來的人,我們叫他成功者,我們問成功者,你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他的回答是:你只要一直往前走把門推開你就成功了。他說的很對,這就是他的成功經驗。但我們大多數人會忽略,其中失敗的1023人,於是照著成功者的經驗去做,最終大概率成為了1023個失敗者中的一員。當我們看全局才會知道,倖存下來的的人提供的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真相」而已。這就叫倖存者偏差。
-
感恩勵志促改造:「全球戰疫看中國•做中國人真好」主題演講比賽
為了此次演講比賽,各監區都選出了最能代表本監區演講水平的選手,由民警帶他們進行認真的賽前準備,從文字撰寫到做PPT,再到反覆練習,大家都不敢鬆懈。賽前認真準備 選手們對黨和國家調動一切力量,救治所有患者,維護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健康,都有深深的體會。
-
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國外到底有沒有在努力抗疫?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一位1918年大流感的倖存者,今年已經105歲的老人在採訪時說,他所在小鎮當年四分之一人被奪取生命,「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人人都要當心。」 無獨有偶,在目前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另一位107歲的大流感倖存者則提醒,現在人們應該彼此當拐杖,一起渡過難關。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比如:誰家的孩子,初中沒讀完,就輟學去打工,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大公司,公司裡面招聘的全是名校大學生。誰家的孩子,花了家裡大量的金錢去讀了一個本科大學,畢業後連一份好的工作都找不到,現在回農村裡面種地。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
-
倖存者偏差,看不到的真相最致命
那什麼是「倖存者偏差」?1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是2000多年前古羅馬一名叫做西塞羅的政治家提出。好像每一次戰爭都是「狼來了」,只會有槍聲而不會有傷亡。當然,戰爭確實是小概率事件,畢竟很多頂層人士都在約束這種危險性。
-
少年對話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您的聲音我們傳播
> 「我娘家住在許巷村,家裡有五口人,我們姐弟三個,我弟弟艾義貴,1937年時他才兩歲。我們晚上就在裡面睡覺,聽到外面砰砰的槍炮聲……」回憶起82年前悲慘的一幕幕,艾義英一個細節也不曾遺漏。 那一年,她只有9歲,冬月十四那天,日本人來了,「當時我媽媽出去了,父親就帶著我們躲到山上。村裡人跪在地上,被機關槍掃死了不少,死了可能有十幾個。」第二趟,日本人又來了,「把我父親他們拖走了,一共拖去7個人,我父親當時37歲,還有叔叔、堂哥、姑爹、表叔都被拖走了。」
-
巧用「倖存者偏差」,讓我們的生活更舒心
」倖存者偏差「雖然是經典的統計學案例,但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也常常與統計學打交道,尤其是講「偏差」這種心理學範疇的概念,跟我們每個人的決策判斷又息息相關,其實也屬於心理學範疇,興趣猶濃,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以及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使用心得——你會發現其實我們都是生活中使用科學原理的能手。
-
「素媛案」罪犯出獄 | 強姦犯出獄,對倖存者意味著什麼?
「素媛案」罪犯出獄 | 強姦犯出獄,對倖存者意味著什麼?> 2020-12-1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今天聊聊,強姦犯的出獄,對倖存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
真好警告是什麼梗 郭京飛真好出自哪裡什麼意思
一般演員上熱搜都是因為劇或者是因為各種緋聞,但是最近知名演員郭京飛突然和「真好」一起上熱搜了,讓大家摸不著頭腦。微博評論大家也都在說「真好」,所以真好警告是什麼梗 ?真好警告是什麼梗 郭京飛說真好是在調侃自己最近遇到的各種糟糕的事,但是卻一本正經地宣稱「真好」,強勢為自己打氣,反差萌讓人忍不住大笑。於是大家就把所有不開心的小確喪都加上「真好」二字,是一種自己安慰的調劑,及時真的不開心,也要記得「真好」。而且明天會更好。
-
白銀連環姦殺案中唯一倖存者提醒了我們什麼?
該案偵破跨度28年,被稱為「世紀懸案」; 我發現我罵不出,因為氣的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真的特別心疼那些無辜的人,沒有任何的徵兆就告別了這個世界; 但是這個案件也無疑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 白銀案中有一位倖存女士,也是惟一一位,讓我記憶猶新。
-
法醫秦明之倖存者大結局是什麼 連環兇案殺手是誰
法醫秦明之倖存者大結局是什麼 連環兇案殺手是誰 《法醫秦明之倖存者》已於8月9日在騰訊視頻播出,雖然第三部的主演進行了大換血,但好在有原作者秦明當編劇親自操刀,想必劇情邏輯方面應該很不錯。隨著該劇的開播,大家對法醫秦明之倖存者的結局也都比較好奇,那最後結局怎麼樣呢,兇手到底是誰?接下來隨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
有一種窮人思維,叫「倖存者偏差」!(深度好文)
有一種窮人思維非常可怕,也很可悲,它讓無數人前僕後繼,也坑害了無數人,這種窮人思維,就叫「倖存者偏差」!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原因在哪?就在於人們更關注那些高學歷卻很落魄和低學歷又很成功的人,不經意間忽略了更多高學歷成功人士和低學歷沒有成功的人,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以前的股票,現在的知識付費、網上直播、自媒體,都有人賺了錢,看到這些賺錢的,一群人衝進去想要分一杯羹,認為他成功了,那自己就也行,這同樣是一種倖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