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可控合成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13 中國科大新聞網

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可控合成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路軍嶺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層面上精細設計與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領域取得新進展。路軍嶺教授通過與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J.W. Elam博士合作,成功探索到了一種普適的利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精細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方法:通過選擇適當的反應溫度和ALD過程所需的氧化劑或還原劑,充分利用金屬ALD在金屬和氧化物表面的不同生長特性,選擇性地把第二種金屬僅僅沉積在第一種金屬納米顆粒表面而避免在載體上成立新核(如下圖),從而杜絕了單金屬納米顆粒形成的可能性;此外通過調控ALD的沉積順序和周期,成功實現了在原子層面上對雙金屬納米顆粒的大小、成份和結構的精細調控。該結果以「Toward atomically-precise synthesis of supported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using atomic layerdeposition」為題在線發表在2月10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眾所周知,雙金屬納米粒子常常由於協同效應表現出不同於其單金屬自身的電學,磁學,光學和催化特性,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其中,負載型雙金屬納米顆粒在催化、電催化中有著廣泛的的應用。傳統的製備方法如浸漬法等往往很難能實現對雙金屬顆粒尺寸、成份和結構的精細調控,且通常會導致單金屬和雙金屬顆粒混雜共存的情況。如何做到在原子層面上精細調控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成份和結構至今仍然是一個巨大的科學挑戰。 


  ALD擁有原子層面上精細控制的獨特技術優勢,為人們在原子層面上精細設計和製備新型催化材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近幾年,該技術已經成為國外多個著名研究機構嘗試用來進行新型催化劑設計和製備的研究熱點。儘管這樣,同單金屬催化劑的製備相比,利用ALD方法製備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因為不同金屬ALD的反應溫度和所需表面活性位類別往往不同,這使得在多數情況下人們很難把兩種金屬ALD結合在一起製備雙金屬納米顆粒。 


  針對上述挑戰,路軍嶺教授首先通過利用原位微石英天平技術對比研究了金屬ALD在金屬表面和氧化物表面上隨沉積溫度和不同氧化/還原劑的生長特性變化,成功探索到了金屬ALD僅僅在金屬表面生長而不在氧化物上生長的最佳條件。在該條件下,我們可以確保在沉積第二種金屬時,僅僅在原有的金屬顆粒表面生長同時避免在載體上成立新核而導致單金屬顆粒的形成。此外,路軍嶺教授首次以CO為探針分子,把原位紅外光譜與雙金屬ALD生長相結合,第一次原位觀察到了雙金屬納米顆粒的成份和結構隨ALD沉積周期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變化。原子分辨球差矯正掃描透射電鏡證實了該結果。該方法成功解決了目前雙金屬催化劑領域中面臨的單金屬和雙金屬納米顆粒混雜共存的關鍵難題,並初步實現了在原子層面上對雙金屬納米顆粒的大小、成份和結構的精細調控。 


  路軍嶺教授長期從事ALD技術在催化劑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自2007年始,在利用ALD技術實現在原子層面上對金屬催化劑的精確改性、精細設計和製備方面,並取得多項進展。相關工作已在Science、Nature Chem.、Nature Commun.、Acc. Chem. Res.和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另獲國際專利2項。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聯手開發出負載型雙金屬納米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王光輝、江河清團隊合作,開發了一種通用型的納米反應器新技術合成Pd基雙金屬催化劑。該技術將液相中的種晶生長法成功運用到固相中——通過化學配位作用將Pd納米簇種晶和第二元金屬前驅體均勻地引入到固相載體中,在還原過程中實現雙金屬的固相種晶生長,最終獲得雙金屬納米粒子尺寸及組成可控、負載均勻的雙金屬催化劑。研究成果發表於《今日材料》。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合金化是合成高性能催化劑的重要策略,其中雜原子相互作用可誘導幾何效應或電子效應,以改變表面吸附性質並提高活性。Pd-Au雙金屬合金催化劑已經用於CO2還原研究(Scheme 1 b)。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塊體合金成分與電催化性能的聯繫上。在無規面心立方(fcc)合金中,改變整體組成並不一定能精確控制表面原子結構。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催化劑協同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雙金屬催化劑由於其協同效應,相比單金屬組分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催化反應性能,因此雙金屬催化劑一直是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通常認為雙金屬組分的距離應該是越近越好。近年來的研究卻表明,多功能位點之間的間距顯著影響催化劑性能。
  • 用於甲醇氧化反應的一維高效納米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用於甲醇氧化反應的一維高效納米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俞書宏教授課題組實現了一維超細四元PtPdRuTe
  • 電解水制氫:如何設計金屬碳化物催化劑?
    2019, 244, 620),在催化劑表/界面活性位構築、電子調控、協同催化等取得了系統認識。 核心內容有鑑於此,高慶生教授課題組與復旦大學唐頤教授團隊合作,全面總結了過渡金屬碳化物析氫電催化劑的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催化劑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對於現代工業至關重要。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負載型金屬催化劑中的載體不僅扮演著分散和穩定金屬納米顆粒的作用,還會與金屬顆粒產生強相互作用,進而影響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及穩定性。
  • 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在常溫、常壓下高選擇性、高產率合成氨(NH3)至今仍是難題。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Pd-GDY催化劑應用於電催化合成氨反應,獲得了極高的選擇性和氨產率。
  • 大連化物所等金屬-載體界面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催化反應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周燕、研究員申文杰等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教授汪躍民、丹麥託普索公司博士Jens Sehested等合作,在銅催化劑活性位原子結構及反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金屬離子幾何構型優化OER、電子結構調控助力HER、單原子催化劑
    ,如在尖晶石氧化物中,確定鈷離子的最佳幾何構型對於設計高效的OER電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TMP)已經成為替代Pt的最有前途的析氫反應(HER)催化劑,但其性能的進一步提高需要在局部原子水平上對TMP位點進行精細調控,和對其電子結構的催化機理有深刻的認識。
  • 大型單原子催化劑綜述:用於氧還原反應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分子設計
    已經發表了關於多種貴金屬質量負載的SACs的控制合成及其在析氫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二氧化碳還原反應中的電化學應用的幾篇綜述。因此,這篇綜述將特別著重於回顧在酸性和鹼性環境中闡明超臨界流體作用機理的實驗和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以及最近發展的優化超臨界流體活性的一些策略。
  • 中國科大取得基於單原子催化劑研究金屬-載體相互作用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南開大學胡振芃教授和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司銳教授合作,基於單原子催化劑,從電子最高佔據態角度定量研究了金屬-載體相互作用。
  • .: 單原子催化劑促進信號放大策略用於生物傳感
    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功能性納米材料信號放大策略在生物傳感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靈敏度和選擇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含有原子分散金屬活性中心的單原子催化劑(SACs)在各種催化反應的活性和選擇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在可調節的金屬載體相互作用、配位環境和活性位點的幾何/電子結構的幫助下,SAC輔助信號放大策略在生物傳感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表現出令人滿意的靈敏度和選擇性。
  • 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無金屬異質原子摻雜碳、高活性無定型RuCu納米...
    01 新興的金屬單原子 能源轉換和存儲應用需要高度穩定和有效的電催化劑/電極來促進電化學反應,但是這些材料通常遭受嚴重的原子浪費,且性能低於理論水平,無法滿足綠色原子經濟日益增長的需求,從而限制了它們的進一步實際發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SMSI能夠改變金屬納米粒子的形貌和電子性質,因此可以改變反應活性與選擇性,對催化劑的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同時,SMSI通常伴隨著載體對金屬顆粒的包埋,因而能夠有效穩定金屬粒子,有助於製備穩定型金屬催化劑。
  • 當樹狀大分子遇到金屬粒子:均相反應的多相化(上)
    樹狀大分子的各個支鏈上可以包含大量的有機官能團,因此可以和金屬離子形成配位作用。早在1992年,Serroni等人合成了含有22個Ru原子的樹狀大分子,並且研究了其發光性質。進入九十年代,納米科學開始得到迅猛發展,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的研究者們始從不同角度對納米粒子開展合成和性能研究。對於化學家們來說,高分子材料(比如PVP等)經常被用來穩定納米粒子。
  • 湖南科技大學周虎團隊JMCA綜述:氧空缺穩定異質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性質和催化應用
    由於獨特的電子結構和不飽和配位環境,單原子催化劑(SACs)在化學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而且,載體上的每一個分散的金屬原子都可以作為活性位點參與催化反應,可實現最大原子利用效率,是目前分子催化領域備受注目的研究前沿。然而,超高的原子表面勢能極易導致SACs形成過程中金屬原子的團聚而形成納米顆粒。
  • 重要進展!阜師大教師團隊在電化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重要進展!【摘要】 近日,阜陽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夏娟博士、武海教授、凡素華教授合作在金屬納米材料的製備及其在電化學領域中的應用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在調控費託合成反應中一氧化碳(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在費託合成反應中,CO解離並進一步加氫形成CHx中間物種的步驟至關重要,通常發生在Fe、Co、Ru金屬表面,其中金屬Ru表現出最優的反應性能。但Ru基催化劑存在明顯的粒徑效應,8納米左右的Ru NPs才具有較高的費託反應活性,這嚴重降低了貴金屬Ru的利用效率。開發高分散、高活性的Ru基費託合成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意義。
  • 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6:29 雪梨大學Yuan Chen團隊揭示了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