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2020-12-20 騰訊網

在常溫、常壓下高選擇性、高產率合成氨(NH3)至今仍是難題。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Pd-GDY催化劑應用於電催化合成氨反應,獲得了極高的選擇性和氨產率。

圖1.制氨電催化劑Pd-GDY的合成原理,及其可重複使用過程

石墨炔具有豐富的化學鍵、高共軛π電子離域、表面和孔洞結構。藉助這些特點,研究者提出了「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的零價金屬的穩定過程,由此實現了金屬原子與石墨炔本體的不完全電荷轉移,大大增加了催化活性位點數量,並使活性組分高度分散,以獲得最佳催化效果。

掃描電鏡(SEM)、高分辨透射電鏡(TEM)、球差校正透射電鏡(HAADF-TEM)、X射線近邊吸收結構以及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等實驗結果顯示,零價金屬鈀原子成功負載於石墨炔表面,且其分布高度均勻、分散(圖2)。

圖2.Pd-GDY催化劑的(a) SEM, (b) HRTEM, (c) 元素麵掃描及(d,f) HADDF-STEM 圖像;(e,g) 分別是(d)和(f)圖中紅框部分的放大圖;Pd-GDY,Pd箔和PdO的同步輻射結果:(h)Pd K邊XANES以及(i)XANES一階導數光譜。

在中性和酸性環境中,Pd-GDY皆表現出優異的氮還原反應選擇性、活性和穩定性(圖3)。在中性條件下,催化劑具有最高的氨產率(4.45 ± 0.30 mgNH3mgPd-1h-1),比目前已報導的氮還原催化劑的氨氣產率高出近十個數量級;而在酸性環境中,其催化活性亦可達到1.58 ± 0.05 mgNH3mgPd–1h–1。

此外,同位素標記實驗證明,合成氨中的N來源於氮氣;實驗中並未檢測到副產物肼的生成;該催化劑的氨氣產率及法拉第效率均可保持數輪循環不衰減。

圖3.(a)氨產物溶液紫外-可見吸收譜;(b)中性條件下氨氣產率及法拉第效率;(c) Pd-GDY與其他催化劑性能比較;(d)同位素實驗結果;(e) Pd-GDY與納米顆粒樣品性能比較;(f)循環性能。

綜上,研究者依據石墨炔與傳統碳材料在結構和性質上的差異,巧妙利用石墨炔的特性,建立了簡單、高效和穩定的「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模式,並獲得了高選擇性、高穩定性、高產率的石墨炔基零價鈀原子催化劑。該催化劑結構、組成、催化活性來源清晰,性能優異,代表了碳基催化劑發展的新方向。

相關焦點

  •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28:45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Yuliang
  • ...錒系單離子與石墨炔配位規律並提出核燃料循環關鍵分離過程新策略
    對石墨炔結構特徵的深入探究及對其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都將對石墨炔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核燃料循環領域,針對特定離子間的選擇性分離關係到核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首先,為了將高放廢液中的次錒系元素轉變成短壽命或者穩定的核素,從而降低或消除核廢物的長期危害,研究人員提出了「分離-嬗變」的處理方法。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姚向東團隊揭開雜原子在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的面紗
    碳基材料由於其諸多的優點而被廣泛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雜原子修飾的碳材料和缺陷基碳材料。近日,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姚向東教授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和相應的實驗系統地研究了各種雜原子在非金屬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的作用。本工作不僅解決了非金屬碳基ORR催化劑中長期存在的關於雜原子作用的問題,而且對研究電催化反應機理以及設計高效催化劑方面都具有建設性的指導作用。
  • 銀催化活化端炔 •...
    根據C≡C鍵上的取代基,炔烴可以通過π活化(內炔)或σ活化(端炔)。與內炔相比,端炔往往缺乏有效的催化活化方法,因而在有機合成中的研究進展相對有限。銀鹽可以用作有效的軟π-路易斯酸催化劑,通過銀絡合物選擇性地活化C≡C鍵,因此銀催化活化端炔研究逐步引起化學家們的關注。然而,已報導的銀催化/介導炔烴的轉化反應通常僅形成一個碳-碳或碳-雜原子鍵,得到炔基化/烯基化產物。
  • 材料原子表面結構可提高電化學催化劑的穩定性
    在未來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氫能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無論是電解水製取氫、還是燃料電池,這些過程都需要使用合適的催化劑,它們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目前使用的催化劑都是貴金屬,如氧化銥或鉑金顆粒,使用後無法進行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費。現在也有一些其他的催化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比如氧化鋅,但他們的效率比較低。
  • 負載Pd原子的碳摻雜氮化硼納米管單原子催化劑對Heck反應的計算研究
    與金屬團簇催化劑相比,較低配位數、量子尺寸效應明顯、金屬−載體相互作用使得SACS具有更高的活性和選擇性。當金屬團簇數目減少時,金屬原子的表面能顯著增加,導致在SACS的製備和反應過程中難以保持其穩定性。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在載體上設計基團和配位中心來錨定金屬原子,利用金屬原子與配位中心之間的強相互作用來防止這種金屬原子的遷移和聚集。
  • 大型單原子催化劑綜述:用於氧還原反應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分子設計
    除了N原子和金屬中心之間的平面模式配位,向金屬中心添加軸向配體可以進一步調節OH在活性位點上的結合強度(圖5e)。韓等人開發了一種原子分散的鐵基ORR催化劑(FeCl1N4/CNS),其在0.1 mol氫氧化鉀中的E1/2為0.921V,比商業Pt/C催化劑高79mV。與Fe-N4結構不同,FeCl1N4的中心Fe原子與四個吡啶N和一個軸向Cl原子配位。
  • 中國冷原子鐘將太空計時精度提高1個數量級以上
    中國科研人員24日報告說,空間實驗室搭載的高性能冷原子鐘實現了超高精度,將目前人類在太空的時間計量精度提高1至2個數量級,有助推動導航和空間基礎物理前沿研究的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體現國際科學前沿和高技術發展方向的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國際上首臺在軌運行並開展科學實驗的空間冷原子鐘。
  • │Fe-N-C催化劑中Zn原子對電催化性能的影響
    尚家香教授從事材料微觀機理研究工作,包括利用第一原理和分子動力學方法進行電子結構和原子結構的材料研究工作。在金屬及合金的表面、界面氧化以及二維材料的電催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結果。水江瀾教授課題組自2015年成立以來,致力於氫/氧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非鉑催化劑開發,圍繞如何提高非鉑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開發出Fe-N-C單原子催化劑大規模綠色固相合成方法,並首次將單原子催化劑用於質子膜燃料電池,提高了Fe-N-C催化劑的電池活性(Angew. Chem. Int.
  • 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無金屬異質原子摻雜碳、高活性無定型RuCu納米...
    原位實驗(包括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近-環境壓力X-射線光電子能譜、X-射線衍射和準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和理論計算表明,在將氧化物晶體轉移為碳化物晶體的滲碳過程中,Pd原子傾向於遷移到表面富含空位的碳化鉬表面,從而導致原子鈀的表面富集而不是形成顆粒。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大連化物所院士李燦、研究員範峰滔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空間分辨的表面光電壓顯微鏡,研究了二聚體金顆粒催化劑(Au/TiO2)的光生電荷分離及過程中電荷的空間分布,首次發現了二聚體金顆粒和半導體光催化劑界面納腔的電荷聚集現象,揭示了催化劑反應位點上電荷濃度對多空穴參與的水氧化反應的影響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合金化是合成高性能催化劑的重要策略,其中雜原子相互作用可誘導幾何效應或電子效應,以改變表面吸附性質並提高活性。Pd-Au雙金屬合金催化劑已經用於CO2還原研究(Scheme 1 b)。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塊體合金成分與電催化性能的聯繫上。在無規面心立方(fcc)合金中,改變整體組成並不一定能精確控制表面原子結構。
  • 科學家發明新一代電解水制氫催化劑
    超強催化劑   吳宇恩課題組瞄準了另一種催化劑——釕,釕是一種稀有的金屬元素,但在地球上的儲量更豐富,每克19.5-20.5元的市價和銥相比,已經友好得多。   目前商用的釕基催化劑大多為二氧化釕。
  • 今日Nature:光催化碳炔類似物的生成及功能化
    自然界中,碳有著獨特的能力可以連接4個原子形成穩定的四價結構。
  • 頂刊成果速遞|NSR水分解-天津大學鞏金龍、AEM過渡金屬-廈門大學楊勇教授、CSR光催化-南京大學周勇
    然而,MIS結中催化劑和金屬層的寄生光吸收以及缺乏低工作函數金屬與p-Si形成大帶偏移嚴重限制了其性能。有鑑於此,天津大學鞏金龍教授介紹了一種用n-Si而不是常用的p-Si製造的MIS光陰極。這項工作為消除p-Si MIS光電陰極的光吸收和催化活性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一種簡便的策略,有望進一步提高其他使用透光率較差的催化劑的光還原體系的PEC性能。
  • 熱轉化及表面重構法製備高效電化學還原CO2的銀單原子催化劑
    熱轉化及表面重構法製備高效電化學還原CO2的銀單原子催化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4:28:37 近日,清華大學化學系王定勝團隊報導通過熱轉化及表面重構法製備高效電化學還原CO2的銀單原子催化劑。
  • Ni催化末端炔與磺醯基自由基的分子間碳-磺醯化反應
    作者使用3-氟苯乙炔、4-叔丁基苯硼酸與苯磺醯氯為底物進行條件篩選(圖2),當反應以NiCl2(Py)4作為催化劑,4,4',4''-三叔丁基-2,2':6',2''-三聯吡啶(L)為配體,K3PO4用作鹼,甲苯中80 ℃條件下反應就可以66%的分離收率得到產物1,當催化劑的負載量提高到10 mol %時,收率可提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