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溫、常壓下高選擇性、高產率合成氨(NH3)至今仍是難題。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Pd-GDY催化劑應用於電催化合成氨反應,獲得了極高的選擇性和氨產率。
圖1.制氨電催化劑Pd-GDY的合成原理,及其可重複使用過程
石墨炔具有豐富的化學鍵、高共軛π電子離域、表面和孔洞結構。藉助這些特點,研究者提出了「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的零價金屬的穩定過程,由此實現了金屬原子與石墨炔本體的不完全電荷轉移,大大增加了催化活性位點數量,並使活性組分高度分散,以獲得最佳催化效果。
掃描電鏡(SEM)、高分辨透射電鏡(TEM)、球差校正透射電鏡(HAADF-TEM)、X射線近邊吸收結構以及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等實驗結果顯示,零價金屬鈀原子成功負載於石墨炔表面,且其分布高度均勻、分散(圖2)。
圖2.Pd-GDY催化劑的(a) SEM, (b) HRTEM, (c) 元素麵掃描及(d,f) HADDF-STEM 圖像;(e,g) 分別是(d)和(f)圖中紅框部分的放大圖;Pd-GDY,Pd箔和PdO的同步輻射結果:(h)Pd K邊XANES以及(i)XANES一階導數光譜。
在中性和酸性環境中,Pd-GDY皆表現出優異的氮還原反應選擇性、活性和穩定性(圖3)。在中性條件下,催化劑具有最高的氨產率(4.45 ± 0.30 mgNH3mgPd-1h-1),比目前已報導的氮還原催化劑的氨氣產率高出近十個數量級;而在酸性環境中,其催化活性亦可達到1.58 ± 0.05 mgNH3mgPd–1h–1。
此外,同位素標記實驗證明,合成氨中的N來源於氮氣;實驗中並未檢測到副產物肼的生成;該催化劑的氨氣產率及法拉第效率均可保持數輪循環不衰減。
圖3.(a)氨產物溶液紫外-可見吸收譜;(b)中性條件下氨氣產率及法拉第效率;(c) Pd-GDY與其他催化劑性能比較;(d)同位素實驗結果;(e) Pd-GDY與納米顆粒樣品性能比較;(f)循環性能。
綜上,研究者依據石墨炔與傳統碳材料在結構和性質上的差異,巧妙利用石墨炔的特性,建立了簡單、高效和穩定的「金屬離子錨定-電子轉移-自還原」模式,並獲得了高選擇性、高穩定性、高產率的石墨炔基零價鈀原子催化劑。該催化劑結構、組成、催化活性來源清晰,性能優異,代表了碳基催化劑發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