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向東團隊揭開雜原子在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的面紗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來自專輯Cell Press論文速遞

物質科學

Physical science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工作投入到了開發廉價、高效和穩定的陰極氧還原反應(ORR)催化劑以加速燃料電池的商業化應用。碳基材料由於其諸多的優點而被廣泛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雜原子修飾的碳材料和缺陷基碳材料。

近日,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姚向東教授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和相應的實驗系統地研究了各種雜原子在非金屬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的作用。本工作不僅解決了非金屬碳基ORR催化劑中長期存在的關於雜原子作用的問題,而且對研究電催化反應機理以及設計高效催化劑方面都具有建設性的指導作用。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

▲長按識別二維碼閱讀論文

研究亮點

1. 系統研究了各種雜原子在缺陷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的作用;

2. 特定類型的缺陷在催化氧還原反應時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雜原子本身只具有非常有限的催化活性;

3. 雜原子可以通過調節缺陷的電子結構以提高其氧還原催化活性。

研究背景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量的研究工作投入到了開發廉價、高效和穩定的陰極氧還原反應(ORR)催化劑以加速燃料電池的商業化應用。碳基材料由於其諸多的優點而被廣泛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雜原子修飾的碳材料和缺陷基碳材料。雖然這個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仍然有很多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氮摻雜的碳材料中,其ORR性能並不可控,而且氮原子對ORR所起的作用並不清楚。更為重要的是,碳材料中一般會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這說明缺陷在雜原子修飾碳材料中的作用也應該考慮。基於此,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姚向東教授課題組在研究缺陷對碳材料催化劑方面做了大量系統的工作 (J. Mater. Chem. A, 2015, 3, 11736; Adv. Mater., 2016, 28, 9532; Inorg. Chem. Front., 2016, 3, 417; Chem. Comm., 2016, 52, 8156; Chem. Soc. Rev., 2018, 47, 7628)。尤其是近兩年來他們研究發現各種類型的氮本身都具有非常差的氧還原催化活性,而特定類型的缺陷具有優異的催化性能(Nat. Catal., 2019, 2, 688; Chem, 2020, DOI: 10.1016/j.chempr.2020.05.010)。然而之前的很多工作都報導了雜原子修飾的碳材料具有很好的氧還原催化性能,那麼到底雜原子在非金屬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起什麼作用呢?

成果介紹

近日,姚向東教授課題組通過理論計算和相應的實驗系統地研究了各種雜原子在非金屬碳基氧還原催化劑中的作用。圖1A所示的是以單層石墨烯為基礎建立的14種單一和兩種雜原子(N、S、B、P)調節C5缺陷模型的結構示意圖。經過計算發現只有雜原子N和S修飾的石墨烯(NS-G,沒有缺陷)表現出很差的ORR性能,純C5缺陷比NS-G的ORR性能好很多,而N和S共同調節C5缺陷可以達到最優的ORR活性(圖1B)。相應的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結果吻合的很好(圖1C和D)。這充分說明缺陷在碳基ORR催化劑中起決定性的作用,雜原子本身並不具有很好的ORR催化活性,但是雜原子可以通過調節缺陷的電子結構而進一步提高其催化性能。從圖2所示的對DG-NS(N、S共同調節缺陷石墨烯樣品)的系統表徵結果可以看出N和S均勻的分布在缺陷石墨烯中,並且從DG-NS樣品的高角環形暗場像中直接觀察到了所提出的性能最好的ORR活性位點(C5+N+S,圖2D和E)。這進一步證實了所建理論模型的可靠性,說明雜原子如N和S只有在某些有效缺陷存在的情況下才會對ORR活性的提高有幫助。

本工作不僅解決了非金屬碳基ORR催化劑中長期存在的關於雜原子作用的問題,而且對研究電催化反應機理以及設計高效催化劑方面都具有建設性的指導作用。

▲圖1. (A) 14種單一和兩種雜原子調節C5缺陷的結構示意圖;(B) 所建模型的氧還原活性火山圖;(C) 樣品的半波電位;(D) 樣品實驗測得的半波電位和理論計算所得的過電位之間的關係。

▲圖2. (A) DG-NS樣品的EDS元素分布圖譜;(B) 樣品拉曼光譜;(C) 樣品DG-NS的TEM圖;(D) DG-NS的HAADF圖;(E) 圖D方框區域的傅立葉變換圖;(F) 圖E中N和S共同修飾C5缺陷的結構示意圖。

第一作者:嚴學成

通訊作者:姚向東

通訊單位: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

相關論文信息

相關結果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

▌論文標題:

Clarifying the Origin of Oxygen Reduction Activity in Heteroatom-Modified Defective Carbon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physical-science/fulltext/S2666-3864(20)30078-3

▌DOI:

https://doi.org/10.1016/j.xcrp.2020.100083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可通過各種不飽和化學位點或空間限制作用,將SACs上單獨的金屬原子穩定在載體上,從而實現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除了開發製備高載量和高純度SACs的策略外,該領域的另一個關鍵挑戰在於精確調控催化活性單金屬位點的幾何和電子結構,從而使該催化劑具有更好的反應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
  • 金屬單原子催化劑、無金屬異質原子摻雜碳、高活性無定型RuCu納米...
    Pd 1/α-MoC催化劑在取代硝基芳烴的液相加氫(> 99%)和CO2氣相加氫為CO(> 98%)方面均具有很高的活性和優異的選擇性,且優於納米顆粒。更重要的是,Pd 1/α-MoC催化劑可承受高達400 ℃的苛刻還原/反應氣氛,而沒有任何可觀察到的單個原子聚集。這項工作為追求即使在苛刻的還原條件下,在高位點密度下仍具有較好性能和穩定性的單原子催化劑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納米材料超常力學性能的「面紗」被揭開  納米材料是材料世界的後起之秀,它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是納米尺寸(0.1—100nm)的材料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被譽為21世紀最具潛力的新型材料,納米材料的力學性能有可能達到材料的性能極限,並擁有體材料不具備的特殊優異物理化學性質。
  • 熱轉化及表面重構法製備高效電化學還原CO2的銀單原子催化劑
    熱轉化及表面重構法製備高效電化學還原CO2的銀單原子催化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4:28:37 近日,清華大學化學系王定勝團隊報導通過熱轉化及表面重構法製備高效電化學還原CO2的銀單原子催化劑。
  • 電荷積累和自旋極化在碳基催化劑催化電還原氮中的關鍵作用
    廉價的碳基催化劑是電化學氮還原反應(NRR)中有前景的催化劑。但是,碳基催化劑對NRR的活性來源尚不清楚,並且仍缺乏合理設計和合理設計碳基NRR電催化劑的規則。 (b)在各種雜原子摻雜的C催化劑中,分別對環狀摻雜原子和環狀碳原子(與摻雜劑相鄰)的較差電荷ΔQdopant和ΔQC圖. 正電荷值和負電荷值分別表示電子增益和損耗.(c)用於在原始和雜原子摻雜的C催化劑上形成* NNH的吉布斯自由能圖(ΔG* NNH).(d)與摻雜劑相鄰的碳原子的自旋矩,在插圖中圈出.(e)摻雜了Se和Te的C的自旋分辨密度圖的等值面俯視圖和側視圖.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合金化是合成高性能催化劑的重要策略,其中雜原子相互作用可誘導幾何效應或電子效應,以改變表面吸附性質並提高活性。Pd-Au雙金屬合金催化劑已經用於CO2還原研究(Scheme 1 b)。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塊體合金成分與電催化性能的聯繫上。在無規面心立方(fcc)合金中,改變整體組成並不一定能精確控制表面原子結構。
  • 大型單原子催化劑綜述:用於氧還原反應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分子設計
    圖1.增強SACs的ORR活性的策略。鉑基催化劑上氧還原反應的理論基礎是OH的還原,通過調節鉑-羥基結合強度的理論來指導鉑基納米催化劑的設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受到鉑基ORR催化劑理論的啟發,OH和金屬中心之間的結合強度,應該與金屬原子佔據的d軌道上的價電子數(θd)有關,所以需要使用計算方法來進行深入的研究,該方法主要是研究ΔGOH*和ORR  SACs的起始電勢之間的關係。
  • 合成氨產率提高近十個數量級:石墨炔基Pd原子催化劑|NSR
    該領域中,原子催化劑具有諸多優點,有望成為變革性的下一代催化劑。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玉良院士團隊和山東大學薛玉瑞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勃龍教授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他們在石墨炔(GDY)上錨定了零價鈀(Pd)金屬原子(圖1),並將獲得的
  • 吳仁兵AEM:原子分散的Co-Pyridinic N-C催化劑用於促進氧還原反應
    過渡金屬-氮-碳(TM-N-C)催化劑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中心和優化的電子結構,在電化學氧還原反應(ORR)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日,復旦大學吳仁兵教授,西北工業大學傅茂森副教授報導了一種新的溶菌酶修飾的沸石咪唑骨架,其中孤立的Co原子錨定在以吡啶氮摻雜為主的碳上(Co-pyridinic N-C)。
  • 中國科大團隊研製出一種新型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1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傑教授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鮑駿教授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合金的原位轉變、Cu團簇、ReS2/CC...
    在許多潛在的系統中,由於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陰極氧氣還原反應(ORR)在電催化領域中的重要作用,過去數十年來,在ORR生產過氧化氫(H2O2)方面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在這篇綜述中,美國萊斯大學汪淏田(Haotian Wang)課題組和上海交通大學蔣昆課題組合作,描述了正極材料從2e-ORR合成H2O2的最新進展。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燃料電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的鄧濤教授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催化劑製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Neighboring Pt Atom Sites in an Ultrathin FePt Nanosheet for the Efficient and Highly CO-Tolerant
  • 研究報導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的Pd-Pt催化劑
    研究報導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的Pd-Pt催化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3:22:1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團隊報導了一種氧化還原反應的Pd-Pt催化劑。
  • 材料原子表面結構可提高電化學催化劑的穩定性
    現在維也納理工大學(TU Wien)和位於維納新州的彗星電化學和表面技術中心CEST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通過研究催化劑晶體表面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可以顯著提高此類催化劑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晶體可以有不同的表面。Markus Valtiner解釋說:"一個立方體晶體,我們可以將其直接從中間切開,形成兩個立方體。或者可以進行精確地斜切,如45度角。
  • 過渡金屬催化劑難以實現的偶聯反應,它做到了!
    過渡金屬催化芳基C-C鍵的偶聯反應通常涉及(擬)滷代芳香烴對過渡金屬中心氧化加成,隨後與芳基硼酸、芳基金屬試劑(如芳基格氏試劑、芳基鋅試劑、芳基錫試劑)等發生轉金屬化,形成雙芳基配位的過渡金屬配合物,最終還原消除得到聯芳香烴產物,與此同時重生催化劑活性物種。儘管這一催化循環過程廣為人知,且發展已較為成熟,但用於設計芳基C-C鍵的形成反應時底物適用範圍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
  • 湖南科技大學周虎團隊JMCA綜述:氧空缺穩定異質單原子催化劑的合成、性質和催化應用
    由於獨特的電子結構和不飽和配位環境,單原子催化劑(SACs)在化學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而且,載體上的每一個分散的金屬原子都可以作為活性位點參與催化反應,可實現最大原子利用效率,是目前分子催化領域備受注目的研究前沿。然而,超高的原子表面勢能極易導致SACs形成過程中金屬原子的團聚而形成納米顆粒。
  • 南科大梁永曄課題組實現分子催化劑高效電還原二氧化碳
    因此,降低大氣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開發利用CO2具有重大研究意義。利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驅動CO2還原是實現化學品和燃料可持續生產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一個學術競爭激烈的研究方向。 在CO2還原轉化的過程中,電催化劑是制約能量轉化效率以及原子經濟性的關鍵。在眾多CO2還原電催化劑中,分子類催化劑具有活性中心明確、結構調控容易的特點而被廣泛研究。
  • 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可控合成取得重要進展
    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在原子層面上的精細可控合成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路軍嶺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層面上精細設計與合成負載型雙金屬催化劑領域取得新進展
  • 研究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
    1978年,Tauster等發現可還原性載體負載的鉑族金屬在高溫還原後會失去對小分子(CO、H2)的吸附能力,並命名為SMSI效應。SMSI對催化劑的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有顯著的影響,從而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前期研究中,喬波濤和張濤團隊與王軍虎團隊發現了金和鉑族金屬納米催化劑的多種SMSI效應(J. Am. Chem.
  • 耶魯大學Jae-Hong Kim團隊ES&TE:單原子催化劑的環境應用與展望
    而當納米材料的尺寸進一步減小低於納米級,甚至處於單個原子極限時。除了原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之外,顯著降低的成本,以及高活性、高選擇性的催化潛力對於推動單原子催化劑的環境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有望突破該領域無法用納米技術解決的局限性。這項至關重要的綜述建立在對單原子催化劑基本性質,合成方法和應用實例全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入評估了單原子催化劑作為環境修復領域的新型前沿材料(納米材料以外)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