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勾犇
第三隻眼
超市覺得用河南話「土」,配不上超市的「高大上」,這種妄自菲薄的心理,其實才是真的「low」,令人不舒服。
據媒體報導,近日,鄭州一市民帶著老人孩子去超市購物。結果,老人帶著孩子玩耍與其走散失聯,老人未帶手機,也記不住家人電話。為找老人,家人跑遍了超市,均無果。無奈只能求助超市廣播尋人。但當家人希望能用老人比較熟悉的河南話廣播時,超市工作人員卻堅決只用普通話。
為什麼拒用河南話?直接原因是超市要求服務臺使用普通話。的確,這是服務行業該有的規範,按照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共服務行業以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提倡公共服務行業以普通話為服務用語。該超市嚴格要求服務臺,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這一「提倡性」規定,是對日常工作的要求,遇到了特殊情況就應特殊對待。比如,如果是一位不懂中文的外國友人走丟了呢?超市堅持用普通話,不是刻舟求劍嗎?超市沒必要一根筋,偶爾為特殊顧客說一句河南話,這與立法並不矛盾,反而更符合人之常情。
而反思這家超市的「執拗」,其實不僅是管理上出了問題,也是思維認知上出了問題。超市的另一個解釋是,用河南話廣播影響超市形象。言外之意,無非是覺得用河南話「土」,配不上超市的「高大上」,這種妄自菲薄的心理,其實才是真的「low」,令人不舒服。
國家提倡使用普通話,是為了統一規範,為了方便最廣大的民眾,並不是說地方方言就比普通話「低語一等」。當出現特殊的客人,需要用河南話才能更好地進行服務時,作為服務企業,沒必要死摳規定,人為地製造「不方便」。
事實上,這家超市恐怕想不到的是,偶爾用河南話尋人,不但不會影響形象,倘若及時播報找到了老人的話,反而會為超市塑造管理靈活、以顧客為中心、人性化服務的形象。
語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合適不合適、方便不方便之分,哪來「影響形象」一說?超市為特殊情況破例一次,只要在廣播裡解釋清楚,不僅不丟人,反而會加分。相反,如果因為執拗「丟了人」,才會減分。
□樊成(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