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上學去》繪本插畫)
前段時間有件事很有意思,給大家分享一下。你們還記得千媽寫的《「米小圈」這種書到底能不能給孩子看,會教壞孩子嗎?》嗎?這篇文章發布後,就引起了媽媽群的熱議,大家由此發散,聊到不少有爭議的兒童作品。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凱迪克銀獎得主大衛.香農的「大衛系列繪本」。這個系列也是孩子超喜歡,大人風評卻兩極分化的。有爸媽在書中找到了共鳴:「這不就是我家熊孩子嗎?原來,全天下的小男孩都一樣調皮!」
有爸媽卻忍不住皺眉:「書裡大衛長著土豆腦袋,露出兇巴巴的尖牙,臉上還掛著邪狂的微笑,成天上竄下跳不停闖禍......要是孩子讀完後模仿大衛的行為,那就太糟糕了!」
(源自繪本內頁)
正巧,就在大家熱火朝天討論「大衛」的時候,千媽收到了一個老師朋友發來的微信:
朋友在杭州一所很出名的小學執教,教學方法蠻有含金量,千媽自己也經常跟她討教。看了她發來的備課文案,我發現裡面很多方法,以前陪千尋精讀時都用過。感覺好親切啊,像是又回到了曾經美好的共讀時光,同時也有些感概:一本書的匠心,真的是需要讀的人細品、活用才能體會得到!接下來,千媽就邀請大家與我一起細品這本家喻戶曉的經典繪本:《大衛上學去》
(源自繪本插畫)
細品後你就知道,這本家長眼裡「可能帶壞孩子的繪本」,為何成了老師們的心頭好。然後,咱們再把一流小學閱讀課的方法搬回家,把書講活,讓孩子有正向的收穫!
01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神仙繪本?
大衛系列繪本來自美國知名童書作家大衛.香農,《大衛上學去》是其中一本,還有一本《大衛不可以》,相信很多爸媽都熟悉。
(源自網絡)
從作者名字可以看出,這套書是作者以自己童年經歷為原型創作的。你們看,書中的大衛,圓圓腦袋上長著幾根又稀又粗的頭髮,三角鼻子,一張嘴還滿口尖牙。說實話,畫得一點都不專業,既稚嫩又誇張,看上去就仿佛出自一個五歲孩子的塗鴉。
(源自繪本插畫)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衛系列最初的創意就源自作者大衛.香農五歲時的一次塗鴉。他在五歲那年,畫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本圖畫書,圖畫書記錄了一件件媽媽不允許做的事。每幅畫上,都寫上「No」和「David」,因為那是他當時唯一會拼寫的兩個字。
(源自網絡)
很多年後,大衛.香農早已忘記這本塗鴉之作,他的媽媽卻把它寄給了他。於是,39年後,長大成人的大衛.香農終於讓童年塗鴉重見天日。也許,正是這種「源自童年」的特質,讓這套書一經問世就獲得了無數孩子的青睞。美國教育世界網站在說到這套書時,第一句話就是:
Yes!Everybody Will Love David!
是的,每個孩子都會喜歡這個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小男孩,他們在大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感覺讓孩子們既開心又釋懷!
(源自繪本插畫)
02
「可能帶壞孩子的繪本」,怎麼講?
孩子喜歡歸喜歡,但如果真模仿書中大衛的行為,估計媽媽們就該頭疼啦。那麼,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的繪本要怎麼講呢?來看看老師們的做法吧!《大衛上學記》雖然只有短短十幾頁,卻包含了很多孩子,尤其是剛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裡最容易出現的行為問題。比如,上課遲到--
(源自繪本插畫)
在教室裡到處亂跑---
(源自繪本插畫)
發言前不舉手---
(源自繪本插畫)
上課走神,不認真聽講--
(源自繪本插畫)
午餐時不遵守秩序,隨意插隊--
(源自繪本插畫)
......
在通讀完繪本後,我們就可以針對大衛這些「問題行為」與孩子展開討論,幫助孩子理解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會給他人帶來困擾的,怎麼做才是OK的。
討論可以分3步循序漸進(3步中用到的導圖模板,千媽都有為大家準備,待會看完文章可直接取走)
第1步 回想總結
引導孩子回想:「故事裡,大衛有過哪些『問題行為』呢?」把它們添加到圓圈圖裡吧!(可寫可畫,形式不必拘泥。小點的孩子還可以口述,由爸媽代勞,能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第2步 延伸思考
找到大衛的「問題行為」後,繼續用簡單的樹形圖引導孩子做延伸思考:「大衛怎麼做才符合規則,不會給老師同學造成困擾呢?」我們先把剛剛找到的「問題行為」列在「NO,DAVID!」下面,再鼓勵孩子講講「大衛應該怎麼做」,列在「Yes, DAVID」下面,這樣看起來就一清二楚了。(爸媽們可以直接列印模板出來,遮住右邊部分,讓孩子看著左邊部分思考並講出大衛應該怎麼做)
第3步 從故事到自己
最後,我們將故事情節與孩子自身做關聯:「寶貝,你能說說,大衛和你自己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藉助雙氣泡圖,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自己與故事主角之間的對比和聯繫。這樣做的好處是,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get到「我和大衛是不同的,我不會像大衛一樣」,同時,又能看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是可以改進滴。(相同點畫or寫到連接處的圓圈裡,不同點畫or寫到非連接處的圓圈裡)
你瞧,有了這三步討論,孩子不但不會模仿大衛的「問題行為」,還對學校規範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納,不用爸媽強硬教育,很自然就建立起了規則意識!這就是我常跟大家叨叨的「育兒助推論」,用合適的方法push孩子,減少對抗,這樣,我們想傳遞的東西才能變成孩子內驅力的一部分。同樣的方法,還可以用到大衛.香農另一本經典著作《大衛,不可以》上。
(源自繪本插畫)
√ 第1步:請孩子想想,故事裡大衛都有哪些被媽媽稱為「不可以」的行為?摸牆壁的插座、洗澡時把水撒得到處都是,還是光著屁股不穿衣服就出去玩?
(源自繪本插畫)
√ 第2步:引導孩子延伸思考,大衛怎麼做更妥當?比如,給千尋講這本書時,書裡有個片段是大衛拿著球棒在家裡客廳打球。我就問千尋:「寶貝,你看,大衛戴上了頭盔,保護自己不受傷,但是在客廳打球,還有什麼危險呢?」
(源自繪本插畫)
「球會打到花瓶,花瓶會碎掉,要是有人從客廳經過,還會打到人,被打到的人就會受傷!」「那大衛可以怎麼做呢?」「他可以去外面沒人的草地上打球,或者,去專門的球場!」
√ 第3步:將故事與孩子自身做關聯,想想「大衛和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當孩子講出相同點,爸媽要記得及時跟上:「既然剛剛我們已經找到更妥當的做法,那些和大衛相同的行為是不是可以做出小小改變呢?」
(源自繪本插畫)
這樣一來,孩子就建立起了家庭內的基本行為規範意識,也清楚了很多事的界限在哪裡。你發現了嗎?當我們有了好的引導方法,這兩本看起來會帶壞孩子的繪本就變得大有用處啦:
《大衛,不可以》可以幫孩子建立行為規範,具備基本的安全意識;《大衛上學去》可以幫孩子了解並接納學校規則,建立起規則意識。
其實,和「大衛系列」類似的繪本還有很多,比如《生氣的亞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給孩子講過這本書,給千尋講的時候,我內心還是有過遲疑的。故事主角亞瑟從始至終都在發脾氣,只因為媽媽不準他看電視,他的氣就化作一片烏雲,爆發成閃電、雷和冰雹,最後把整個城市都摧毀了。
(源自繪本插畫)
難道要讓孩子學亞瑟一樣隨便發脾氣嗎?
但反覆讀過幾遍後,我體會到,作者只是把孩子生氣時真實的感受表現出來了。
仔細想想,前額葉發育尚不完全的小朋友,可不就是這樣麼?咱們大人覺得很小的事,小朋友生起氣來也彷若天塌下來一般。
孩子首先需要從書中得到被認同的理解,以及放肆的宣洩啊。
而我們,只要在這之後,用三步討論稍加引導就好。
這樣,既保有了孩子純粹的閱讀快樂,又不用有教養走偏的擔心,何樂而不為呢?
千媽絮絮叨:
細心的爸媽可能看出來了,三步討論裡每一步都用到了思維導圖,這也是現在孩子們的必備技能啦,不只我朋友,很多小學老師都會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還記得千媽之前在《美國禁華為禁微信卻禁不了它,有這個能力的中國娃到哪兒都不怕!》裡給自己挖的坑嗎?
當時答應大家細掰思維導圖怎麼用,今天也算是交了份小小的作業。)討論中用到的思維導圖模板我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你可以下載列印,在陪孩子精讀《大衛上學去》的時候,引導提問用,可以關注公眾號回復關鍵詞「大衛」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