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榮格的分析...

2020-12-25 詠卿先生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

一、理論觀點

(一)人性觀

榮格對人類的前途並不悲觀,他相信人是成長的,相信人類能夠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和諧、寧靜的心理狀態,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因此他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

(二)人格界定

榮格認為人生來就有一個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標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展其多樣化、連貫性和和諧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衝突。這個具有原始統一-性和先天整體性的人格稱為心靈。

(三)人格動力/簡述榮格的人格動力理論

榮格認為,人的整個人格和精神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且不斷變化的動力系統。人格動力的源泉來自心理能,榮格有時用力比多來稱呼這種心理能。但這個力比多並不局限於生理方面的性的欲力,而代表著一般生命的能量

榮格的心理動力學關心的是心理能在整個心理結構中的分布配置,以及從某一心理結構向另一心理結構的轉移。在這個問題上他運用了來自物理學的三條基本原理。

1.等值原則

又叫等效原則,說的是如果某一種特定心理要素原來所固有的心理能減退或者消失,那麼與此相關的心理能就會在另一種心理要素中出現。

2.平衡原則

平衡原則說明了能量流動的方向。當兩個心理系統的能量不同時,會有能量從較強的系統流向較弱的系統中,直到平衡為止。整個心理系統中能量的分配,趨向於在各種心理結構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3.反相原則

該原則遵循了牛頓的觀點,即每種作用都存在著一種與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在榮格的理論體系中,每一種概念都有一個與之相反的對立概念。

(四)人格結構/簡述榮格的人格結構理論

心靈包括一切有意識和潛意識的思想、情感及行為,主要由意識、個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三個層面構成。

其中意識處於最外層,是個體所能覺察到的心理過程,以自我為中心,主要功能是適應環境;中間層是個體潛意識,由一些被遺忘或壓抑的個體經驗構成,主要是一些情結構成;最深層是集體潛意識,是物種進化和文明發展所形成的心理積澱物,是經遺傳而承繼下來的祖先的經驗與行為方式。

1.意識和自我

意識 榮格認為意識是人心中唯一能夠被個體直接知曉的部分。它在生命過程中出現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經有了。

自我這種自覺意識通過個性化的過程,產生出一種新要素,榮格將其稱為自我。意識自我由意識的知覺、記憶、回想和感覺所組成。它形成個人的認同感和連續性,因此,它是個體意識的中心。

2.個體潛意識和情結

個體潛意識個體潛意識和意識相連接,可以視為一個巨大的儲藏室,裡面容納著曾經一度存在於意識領域內而後被壓抑、隱藏、遺忘或忽略了的經驗,還有一些因為太過微弱而無法存在於意識界面的經驗。個體潛意識裡的成分可達到意識層面,容易被意識所接受,與自我是相互作用的。

情結個體潛意識有一種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組一組的具有情緒色彩的心理觀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觀念叢,榮格稱之為「情結」。情結具有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積極方面體現在它是靈感和動力的源泉,對事業或學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情結的消極作用會導致心理病態反應,情結會消耗人的大量心理能量,幹擾人的正常認知與記憶,妨礙人的正常發展,使人形成偏向人格。

3.集體潛意識和原型/簡述榮格的原型理論

集體潛意識是指人類在種族進化中所遺留下來的心靈印象,是千百億年人類集體經驗的沉積物,是對外在世界作適當反應所需的潛能。意識自我、個體潛意識和個體後天所習得的各種知識技能都建立在集體潛意識的基礎之上。

原型 集體潛意識的主要內容是「原型」。原型是對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可以是某個人物、某個情境,或某些抽象概念。榮格共發現了幾十種原型,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種:

(1)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個體適應社會環境的機能表現。個體必須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並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人格面具是個體在各種情況下角色面具的總和,是個人展示給公眾的一面,其目的是給人一個好的印象,以得到社會的承認。

(2)阿尼瑪和阿尼姆斯

阿尼瑪原型是男人心靈中的女性特徵;阿尼姆斯原型則是女人心靈中的男性特徵。

(3)陰影

陰影是一種暗喻,是指潛意識中負向的一面,或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包括人類在進化中所繼承的動物本能。

(4)自性

整體人格的思想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人的精神或人格,儘管還有待於成熟和發展,但它一開始就是一個整體, 這種人格的組織原則是一個原型,榮格把它叫做自性,是一種體現心靈整合的原型。自性在集體潛意識中是一個核心的原型,自性是統一、組織和秩序的原型。一切人格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的自性的完善和自性的實現。

4.人格結構的相互作用

榮格認為,人格(或心靈)是一個系統,各成分之間以三種方式交互作用:

(1)補償作用

在人格結構中存在著一些對立的人格成分,二者相互補償。例如,當外向成分在意識層面佔優勢時,內向會在潛意識層面佔優勢,這種原則起到了一種平衡作用,不會產生不協調特徵。

(2)對抗作用

對立的人格成分會產生衝突,由此而產生的緊張狀態成為生命的本質。如果沒有緊張就不會產生能量,也就沒有人格。

(3)聯合作用

對立的人格成分不僅對抗,同時也會相互吸引、聯合。對抗人格成分是通過「超越功能」來聯合的,以達成人格統合。

(五)人格發展/簡述榮格關於人格發展的理論

榮格認為人格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人的心靈的個性化過程,由此,個人逐漸變成一個心理上獨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榮格把人生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童年、青年、中年。

1.童年階段(出生到青春期)

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於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出生的頭幾年,嬰兒開始有了最初的意識,但仍缺乏連貫性,也沒有發展出自我的認同感。這一階段,它的全部精神生活都服從本能的制約和支配。他完全依靠父母,生活在父母提供的精神氛圍之中。到了兒童階段後期,自我開始形成。這時候兒童開始以第一人稱「我」來稱呼自己。

2.青年階段(由青春期到四十歲左右)

以青春期發生的生理變化為標誌,榮格稱之為「心靈的誕生」。這時候心靈開始獲得了自己的形式。在這個青春期內,心理承受著問題和煩惱,決定寫選擇,需要對社會生活做出各種不同的適應。處於青年階段的人,所面臨的任務更多地指向於職業學習、結婚、撫養孩子、社會交往等,他們必須努力開拓他們在生活中的位置。

3.中年階段(大約四十歲以後)

這一時期是人生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個體更關心智慧和人生意義。這時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成功適應外部環境,在事業上站住了腳,有了自己的家庭,積極參加一個公共事務和社會活動。

二、研究方法

語詞聯想技術是榮格創造的一種研究情結的方法,通過被試對詞語的聯想內容以及反應時、皮膚導電頻率及呼吸頻率的變化,探測隱藏在個人潛意識中的情結。

釋夢技術

1.放大法

是讓個體堅持在某一個既定的夢的象徵上,發展出許多相關聯的觀念。

2.繪畫療法

是榮格與釋夢聯合使用的技術,他認為病人的繪畫會表達出他們潛意思層面的內容及自我。他認為繪畫的真正療效是使病人離開「死亡地帶」,開始走向自性展示的道路。

三、研究主題

(一)心理分析/簡述榮格心理學治療的四個階段

1.宣洩階段: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引導出來訪者內心潛意識的聲音,使其相當充分地進入意識的領域,把心理的能量疏導出來,將內心的某些潛在方面表面化、意識化。

2.闡釋階段:處理來訪者的移情。

3.教育階段:強調來訪者作為人類個體的社會化需要和他們為自我實現而作的行動努力,同時這個治療階段還會涉及道德性問題。

4.個性化治療階段:通過諮詢師和來訪者長期相互溝通和影響,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發展他的獨特的生活模式,即個性化過程。

(二)夢心理學

榮格認為,夢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形式;夢是潛意識心靈的真實描述。

(三)人格類型

簡述榮格提出的兩種人格傾向

榮格認為,心靈在與世界的聯繫中是朝著兩個主要的傾向發展的。榮格把這兩種傾向稱為態度。

1.內傾

一種態度指向個人內部的主觀世界,稱為「內傾」。內傾者喜好安靜、愛思考、富有幻想、善於探索、孤僻、不願拋頭露面。

2.外傾

一種態度指向外部環境,稱為「外傾」。外傾者好社交、開朗、坦率、適應能力強、善於冒險。

簡述榮格提出的四種心理機能

除了一般傾向外,榮格又進一步區分出四種心理機能。

1.思維功能:屬於觀念和智力的領域,用來思考和領悟。

2.情感功能:是一種評價的功能, 用以判斷事物的價值,它是人類的各種主觀經驗,包括喜、怒、哀、樂、愛、恨、恐懼等情緒。

3.感覺功能:是一 種感官作用,使人知覺到世界的表面和某些事實。

4.直覺功能:超越了事實、感覺和思維,直接以潛意識過程來認識世界。

簡述榮格提出的八種人格類型

態度內外傾向與四種思想功能相結合,可以構成八種人格類型。

1.外傾思維型

這種類型的人按固定的規則生活,客觀、冷靜,善於思考但固執己見。他們通常壓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顯得缺乏鮮明的個性,甚至冷漠無情。如果壓抑過分,則會變得專制、自負、迷信,拒絕接受任何批評。

2.外傾情感型

這種類型的人易動感情,外界的細小變化都可能導致情緒波動,多愁善感,尋求外界的和諧,愛交際,思維受壓抑。

3.外傾感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追求歡愉、快樂,善於社交,社會適應性強。不斷尋求新異感覺經驗,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他們頭腦清醒但對事物淺 嘗輒止,沉溺於各種嗜好。他們的直覺受壓抑。

4.外傾直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做出決策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憑主觀預感,異想天開,喜怒無常,好改變主意。難以長期堅持一個觀點,容易改變。富有創造性,對於自己潛意識的東西了解很多。他們的感覺受壓抑。

5.內傾思維型

這種類型的人喜歡離群索居,沉溺於幻想。實際判斷力差,社會適應性差。智力高,但不顧現實實際。他們的情感受壓抑。

6.內傾情感型

這種類型的人安靜、多思、敏感。情感藏於內心,沉默寡言,感情冷淡。有時又表現得恬淡寧靜、怡然自得,給人以高深莫測的感覺。他們的思維受壓抑。

7.內傾感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沉溺於自己的主觀感受之中,對外界世界很淡然。愛好藝術、有被動性、沉著。他們大多表現得較為沉靜、隨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維和情感大都不夠深沉。他們的直覺受壓抑。

8.內傾直覺型

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是能產生一些新奇觀念的夢想家,偏執,喜歡做白日夢。很少為別人理解但對此並不在乎。生活的砝碼是內部的主觀體驗而不是外部的客觀經驗。

四、理論評價/簡述對榮格的評價

(一)理論貢獻

1.榮格對本能和力比多概念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榮格將力比多看作是一種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擺脫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傾向。

2.榮格對於集體潛意識和原型的研究幾乎涵蓋了人類一切文化精神現象,完全超越了現代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大大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視野,促進了民族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宗教心理學的發展。

3.榮格對人格類型的研究開創了個體差異研究的新領域,現在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內外傾是人格的主要特質(維度),心理學家依據榮格的心理類型編制了測量內外傾的量表,至今仍廣泛地應用到教育、管理、醫學和職業選擇等領域。

(二)理論缺陷

1.榮格學說濃重的神秘與宗教色彩、晦澀難懂的行文招致了很多批評。

2.心理學家格魯勒批評榮格的原型理論是形而上的、無法驗證的概念,同時指出榮格的種族遺傳觀點是錯誤的,並批評榮格對於心靈的發展未能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相關焦點

  • ...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C2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榮格對人類的前途並不悲觀,他相信人是成長的,相信人類能夠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和諧、寧靜的心理狀態,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因此他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阿德勒學派的治療程序可分為與目標相呼應的四個階段:1.建立合作性治療關係阿德勒學派認為良好的治療關係應該是平等的關係,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與目標一致的基礎上,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的問題,並加強當事人對自己生活應負的責任。2.探索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動力(分析與評估)探訪來訪者的心理動力是通過主觀性與客觀性會談實現的。
  • 弗洛伊德和榮格的心理分析已經徹底破產,價值不復存在?
    1895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精神分析」概念,並於1899年出版《精神分析引論》一書。1899年,弗洛伊德出版了《夢的解析》。這本著作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正式形成的標誌。1919年,弗洛伊德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同時也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的徹底形成。
  • 心理學「江湖」之三大門派(上)-精神分析學派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1875年—1961年),瑞士心理學家,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的重要行為表現是自己意識不到的動機和內心衝突的結果。精神分析學派後來產生了分化。其中堅持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無意識和性心理發展階段的被稱為經典精神分析流派;重視社會文化因素作用的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    2概述    精神分析學說又稱弗洛伊德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學派
    想把精神分析這個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簡潔條理化,特別是經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學派,讓大家對它有一個明晰的認知。因為一百年來精神分析的人物眾多,學界說法也多,我又是個粗線條的人,所以定會掛一漏萬。我們先把精神分析五個主要學派列出來。
  • 五大主流精神分析學派
    今天,語點想與你分享心理學中五大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與相關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精神分析的發展狀況,最最最重要的是——破除一些對精神分析學派的迷思。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關於人的心理與人格的獨特新解釋。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
    精神分析初學者開始接觸自體心理學時,如果上來就閱讀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的著作,會感到十分吃力。科胡特本人在經典精神分析以及自我心理學中都有深厚造詣,而當時他所處的時代需要他向傳統精神分析學者給出自體心理學的答覆回應,所以初學者很容易因其著作中呈現出的多種精神分析觀點與自體心理學觀點的交錯而迷惑,無法直接輕鬆理解和把握自體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實操框架。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第274本,《榮格與分析心理學》.
    1902年,出版論文《所謂神秘現象的心理學與病理學》1903年2月14日,與愛瑪羅森巴赫在斯查夫霍森舉行婚禮,他們共生育5個子女。1905年在蘇黎世大學醫學系任講師,直到1913年1906年公開支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與弗洛伊德開始書信往來。1909年離開醫院診所。在其庫斯那赫特新建的房子,私人開業。
  • 心理學大知識1.7 | 精神分析學派的源流
    這一期,我們將從上期提到的精神分析學派講起,為大家闡述精神分析的源流及他對我們有什麼影響。1、因為對精神病理學領域創造性的理論,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學派逐漸成為心理學第一大學派。2、精神分析理論一直在更新與發展。除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和與之相近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學派、自體心理學外,還衍生出了社會文化學派、存在精神分析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等等。
  • 弗洛伊德首席大弟子——榮格的八型人格詳解,你是哪個類型呢
    卡爾·古斯拉夫·榮格,師從著名心理大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經典精神分析流派中響噹噹的人物,在心理學界有著很高的地位。但隨著榮格不斷地研究,二人逐漸產生了分歧,1914年八月,隨著辭去國際精神分析協會主席的職務,與弗洛伊德逐漸產生分歧的榮格完全決裂,二人從此分道揚鑣。今天我們來看看榮格分析心理學中的八型人格吧。榮格的八型人格,是根據兩種人格傾向,內傾和外傾;與四種心理機能:思維,情感,感覺,直覺的結合。
  • 精神分析是什麼?
    就像《愛德華大夫》電影一樣,通過分析JB夢境和心理表現,喚起了他的記憶,解開了他童年的心結,擺脫了心理陰影。是一部呈現經典精神分析的佳作。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對於JB夢境的經典解析。精神分析的概念來自於對分析過程的體驗,對參與精神分析的雙方都會激起強烈情感、能量消耗及深入個人內心的體驗,精神分析的概念與這種體驗深深相連。拉康強調,精神分析實質上是在分析中對人的整個精神歷史進行梳理,達到直面症狀,重構人格的自我更新。在心理學界存在著對精神分析的誤解,使得對於「精神分析是什麼?」的回答變得更加複雜。
  • 古典精神分析及後來者,百年後的精神分析:《當代精神分析導論》
    就連最批評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家艾森克也表示,精神分析在許多國家已成為精神醫學的主要學派,被小說家、電影製片、新聞人員、教師、哲學家甚至一般大眾所熟知(有書為證,英國人彼得·沃森於2005年出版了一部《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為何,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影響巨大?而且是一個褒貶不一的人物?
  • 一圖五大觀點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學派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他提出了潛意識這一偉大的概念,佛洛依德文筆極好,細膩地描繪出人的心理和人格結構,促進了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給心理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 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
    在美國著名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的《心靈的激情:弗洛伊德傳》一書中,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對愛情、對婚姻的迷茫與熾熱,以及卓絕的學說、治療技術和對人類心理隱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一一精準地被還原。
  • 筆記|《人格》B3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沙利文的人格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3 沙利文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基本概念1.人種假設沙利文承認遺傳對人格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餓、渴、性等生理動機,我們每個人都受其支配。2.人際需要沙利文認為人格主要是由社會力量塑造的,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人際關係。3.緊張降低模型沙利文認為人類有一種趨向於心理健康的動力,同時他也同意弗洛伊德所說的,每個人都具有降低內心緊張的動機,在這種動機的作用下,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是一種完全的平衡狀態,即完全沒有內在缺乏感也沒有外在壓迫感的健康狀態。
  • 榮格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1907年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式在維也納見面,交談長達13小時,此後開始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為第一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他更強調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而且弗洛伊德如父親般的權威也讓榮格無法忍受,最後終於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