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普通還要不要讀博?」一位某985高校碩博連讀生,勸退動力工程專業,最近被導師問到要不要轉博。在知乎上發布了該問題。
從問題的描述中了解到,這位同學家境普通,單親家庭非獨生,哥哥已結婚並承擔了撫養母親的主要責任,賺錢壓力不大,然而,就現實而言,讀完博士出來差不多30歲了,博士階段月收5K+一年大概存6w,相比而言,就業每年能存10w,也許讀博的時間用來工作大概可以賺一套首付了。
看似普通的問題,撕扯出了一個很殘酷的真相,即家庭經濟支持有限的情況下,讀博真的能達到你預期的投入產出比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博士培養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研究型人才,而不是為了培養高收入人才。誠然,一些博士走在產學研結合潮流前端,自己的研究和努力最終能獲取高額回報,但這些人終歸是少數。
所以,家境普通到底要不要讀博呢?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其實你已經看透了讀博的某一部分本質,即經濟問題。而這個問題對於家裡沒礦的同學來說,核心都是投入產出問題。
知乎原問題的案例中,題主如果轉博,一年省點能存5w,其實讀博也是能賺錢的,但是這其中投入產出比是否值得呢?放諸職場上,就相當於你拿6年5k月薪,薪資不漲。
那麼就要看你這6年後畢業,能否拿到翻倍的產出。
拿題主舉的例來看,這六年用來工作,預估儲蓄10w/年,共60w。
比選擇讀博路線,儲蓄多了30w,反過來推算,
那讀博畢業工作後,假設總開支為10w/年,且工作路線每年儲蓄總額不變的情況下,
想1年內追上工作路線儲蓄目標,則需年賺50w以上
想2年內追上工作路線儲蓄目標,則需年賺35w以上
想3年內追上工作路線儲蓄目標,則需年賺30w以上
...
所以,在經濟問題上考量比重佔多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本專業師兄師姐們,畢業後綜合收入水平是否有達到相應標準(薪資+人才引進政策獎勵等其他收入)就能知道從經濟利益上來說,值不值得你讀博的時間成本。
當然,這只是短期可見的經濟利益,讀博帶來的利益更加多元且深遠。
小曼相信如果讀博畢業後可預見能賺大錢的,就是家裡沒這個條件,也會創造條件繼續讀。
回歸這個問題「家境普通要不要讀博呢?」 其實讀博也有不輸於工作路線的賺錢模式,只是看你打開方式是否正確罷了。有哪些情況下,能在讀博的同時,賺到不輸於工作能積累下來的財富?
一、走歐洲崗位制讀博路線
一些海外國家的博士生收入水平其實不比國內碩士畢業就業差,
其中以歐洲崗位制博士最為突出,不僅兼顧了學術科研,也積累了「工作經驗」,還賺錢。
崗位制博士顧名思義,讀博不像其他國家一樣是去當學生,而是當僱員,享受當地工資&福利體系,每年還有帶薪休假(一般在25~30天),當然作為僱員那當然也涉及到繳稅等問題。一般工資水平在2-4k歐,扣除月生活花費,算來月盈餘平均可達2k歐,按現在匯率大概在16000rmb每月。這還沒算永居、其他項目獎金申請等這些利好政策...這就是同博不同命的人間真實。
當然,如果真的那麼好為啥不人人都申歐洲崗位博士呢?小曼得摸著良心地說:難啊!
二、走高薪就職路線(理工科)
之前刷屏的華為天才計劃招收美女博士,年薪156萬的新聞刷屏,其實她還不是這個計劃中拿到最高職級的,全球有四人拿到該計劃最高薪資,201萬。
鍾釗(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秦通(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方向);
左鵬飛(本科和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
張霽(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
這些牛人畢業出來,一年就能「回本」,這個路線讀博不受家境影響,但這個跟你當初選的專業和研究方向相關,還需要自身極其優秀。對於多數博士生來說,借題主的情況舉例,畢業後如果能拿30w年薪,家境普通讀博也不會虧的。
回歸到問題本身,家境普通可以讀博,讀博甚至還能賺錢養家拿高薪,但是需要你足夠優秀的同時,加上足夠好運。如果讀拿不了高薪的博,那就看畢業後預期收入是否能夠跟碩士畢業工作路線持平。
你會如何衡量其中的得失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