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孟蘭盆節,七月半,你真的知道農曆七月十五的來源嗎?

2020-12-22 閒來讀史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各地的人們就開始有了不同的準備,燒紙錢,放河燈,祭祀土地,

各地風俗不同,各種活動也不同,各地的說明名稱也大不相同。

中元節,孟蘭盆節,地官節,七月十四,祭祖節,鬼節,施孤,亡人節,七月半,

各地各種說法都有些差異,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農曆七月十五的說法。

(您所在的地方7月15稱什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說法)

"中元節"說法的由來

"中元節"是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流傳下來一種說法。

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地派到人家,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地檢校人間百姓的功勞罪行來做賞:"地官就在七月十五中原赦罪"。

地官管理的是地府,所以就檢驗的是地府的大小眾鬼。據傳說,在中原之日,地官就把地獄大門打開,眾鬼都離開冥界,

接受檢校,有家人的鬼回家去,沒有的就遊蕩人間。所以我們都在這一天舉行祭祀鬼魂活動。

"孟蘭盆節"說法的由來

農曆七月報恩月,在佛教裡則有禪七、淨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

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

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組指點。

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七月半"說法的由來

七月半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而十四日是"7"的周期數。所以古人在這一天祭祖。

"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時候的農事豐收的祭祀活動,上古時期的農事是否能夠豐收,經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奉祀先祖的活動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三元"的來歷說明

說起中元節,自然讓大家想到上元和下元,這在簡單介紹一下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

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

正月十五天官賜福,農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農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

農曆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

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7月為何被稱為"鬼月"?

據說從農曆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

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

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中元節為什麼在路邊燒紙?

中元節一般是7天(所以有些提前在7月半之前舉行祭祀,你也不要感到奇怪),

主要是祭奠新老亡人(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的節日,而這一段時間正是新老亡人回家的日子,故祭奠是不在墓地的,應在回家的路上。(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

為不驚動活人燒祭冥紙時多在午夜12點後,在路口用石灰畫上圓圈在圈內燒紙,並念叨死去的人的名字,告之來拿錢物,圈外燒紙怕被野鬼搶了祭品。(作者這邊是這樣的習俗 如果大家的習俗不一樣,可以分享出來)

當然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說下自己這邊"農曆7月15日"叫什麼名字,也可以分享下您那邊的習俗,讓大家開開眼界。。。

相關焦點

  • 「七月半,鬼門開」,中元節老祖宗留下的講究,你知道多少?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它體現了佛文化,道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農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也是民間的鬼節。    佛教中的孟蘭盆節  在佛教當中,有兩個節日非常的隆重。一個就是佛誕日,四月初八,另一個就是今天的七月十五。  孟蘭盆節起源於《大藏經》中的記載的「目連救母」。  目連的母親家中富貴卻吝嗇貪婪,兒子目連卻非常孝順。後來他的母親去世後,受了很多苦,入了餓鬼道。目連用神力運飯給母親,豈料到嘴裡竟然成了炭火。
  • 七月半是什麼節日?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的四大鬼節之一
    元節是本月的15日,農曆七月十五,說起中元節大家都知道,可中元節的來歷很多人卻不清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元節的來歷以及其他的稱呼。 中元節的來歷
  • 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由來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由來,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2020年中元節是哪一天:9月2日,星期四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 農曆七月十五:你該過什麼節?
    一提起農曆七月十五,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呢?大部分人會說是中元節,畢竟是三元節日之一(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我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但是,大家知道農曆七月十五可是特別受歡迎呢,它不僅僅是「鬼節」,還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嗎?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又叫什麼 中元節為了紀念誰有哪些禁忌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就是我國的中元節,這個節日與其他節日相比多了一些恐怖的色彩,因為在民間人們又把中元節稱作是鬼節。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
  • 七月十五不止是鬼節,它還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
    #中元節#七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它變化無窮神秘莫測,被稱為復生之數,在陰陽之中反覆輪迴重生。農曆七月原本是一個酬神祭祖的吉月,到了東漢,道教興起,中元節一說也因此而來,從此七月十五變成了「鬼節」。七月十五又被叫為七月半,原先是酬神祭祖的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秋嘗」來祭祀先祖,並非現在所說的「鬼節」。東漢時期,七月十五開鬼門的說法開始出現,每逢七月十五,道觀都會舉行祈福來為亡魂超度。七月十五是佛家弟子功德圓滿的日子。於是在七月十五當天,佛家弟子會舉行盂蘭盆法會,後來演變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法會相傳是從目連救母法會開始流行的,在戲劇中也有《目連救母》這一齣戲。
  •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中元節的習俗禁忌盤點(4)
    中元節是什麼節?中元節為什麼又叫鬼節?2019年8月15日農曆七月十五,星期四,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平常的一天,但也會有少數人在這一天告誡子女、孩童晚上不要出門,甚至會有燒紙祭祀祖先的現象。這一天稱之為七月半中元節。那麼,中元節是什麼節了,關於中元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和禁忌呢?
  • 傳說中元節之日鬼門關大開,你知道中元節的歷史嗎?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農曆七月十五眾中元節,為什麼在民間又被稱為「鬼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七月半,是我國的中元節,俗稱為「鬼節」,這一天是道教的中元節也是佛教舉行盂蘭盆會的日子。那麼鬼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節,你知道嗎?「鬼節」由來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你知道中元節有哪些習俗嗎?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 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節有何區別?「中元節」有什麼禁忌呢
    中元節和盂蘭盆節,是指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節日,也稱盂蘭盆會、中元節。需要注意,一定意義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該節日為「鬼節、施孤,或亡人節、七月半」等。七月半是地官大帝誕辰(聖誕日),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俗稱亡人節、七月半,是我國古代傳統節日,與清明節、寒衣節並稱為三大鬼節。起於北魏的中元節迄今已千年有餘,在這一天,放燈讓鬼魂得以轉世的習俗時代承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時代特色。  而在佛家的說法裡,七月半這天要感恩報答父母的生長養育之恩。
  • 中元節的由來你知道嗎?七月半,鬼亂竄!鬼節有哪些風俗和禁忌
    這幾天相信有的小夥伴坐在家裡也能偶爾聽到鞭炮聲,或者是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現一個小土包,上面插著幾根香,其實這一切的行為只是有人在緬懷逝去的親人,農曆七月十五也會有這些習俗,這一天就是中元節,也叫做鬼節。有一種說法就是農曆七月初一是鬼門大開的日子,農曆七月十五則是鬼門關開的時候。
  • 盂蘭盆節(中元節)的民間風俗
    據《唐六典》記載:「中尚署七月十五日進盂蘭盆」,可見當時中元節進盂蘭盆已成為宮中定例。從古至今,每到「餘盆蘭」之日,或捧菊致哀思、或放燈寄愁念,焚香祭祖,追思先人,關於「餘盆蘭節」的民間風俗有許多……
  • 農曆七月十五是什麼節 中元節也有現代意義
    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七月半,這一天在民間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被稱為「中元節」,也叫鬼節,這一天的習俗就是祭祀先祖,表示後人對先人的感恩之情。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傳說中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而地官的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農曆七月半為何被稱之為「中元節」或「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被稱之為中元節,對於這個稱呼也是現在在知道。以前,在我們這裡都把這一天稱之為「七月半」或者「鬼節」。在這個傳統節日的主要活動為祭祖,緬懷先人。為何要把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稱之為中元節或者鬼節。
  • 農曆七月,佛教之中的這些節日?你需知道!
    農曆七月,除了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還有大家皆知的「中元節」。那麼對於佛教而言,在農曆七月,又有哪些節日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農曆七月對於佛教而言,分別有哪些重要節日。他們又分別是節日。三、農曆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大勢至菩薩,想必大家都知道,其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並稱西方三聖。據《觀無量壽經》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能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四、農曆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盂蘭盆節」。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七月半鬼門開!汕尾人在中元節吃什麼?這個絕贊好美味
    七月半,鬼門開。農曆七月十五,也就是今天的時候,正是中元佳節,也多被人稱為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而談起這個節日,就不得不說起它的兩處由來。"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