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小學繁體字教育不是好主意

2020-12-16 大江時評

  宋祖英、黃宏等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議在小學開設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委員們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於國家統一、民族興旺都有好處。(3月13日《南方都市報》)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靠語言文字來承傳,在這個意義上,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似不為過。但是,如果因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就提倡在小學教學中開設繁體字教育,顯然缺乏充足的理由和科學的論證,是一個沒有負責精神的「拍腦袋」提案。

  中國文字是在不斷發展和演變的。從甲骨文到篆,從篆到隸楷,總是不斷的由繁變簡。或者說,中國文字的發展總是朝著便於文化承傳的方向發展的。古文字或者繁體字要不要學習和了解?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不僅繁體字要學習,而且有些遠古的文字也要學習和研究。但是,這種學習和研究要分對象。我以為在普遍使用簡化字的大環境裡,除了一些專家學者,普通人學習繁體字的目的,只是便於「學習古籍或查找資料」,便於「學習和了解民族文化」而已。因此,繁體字教育在高中或者大學裡開設選修課足矣,沒有必要在小學階段開設必修課。

  更為重要的是,小學是學習文字的基礎階段,本來方塊漢字(即使是簡化字)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中,已經屬於比較難學的一類,有的繁體字和現在的簡化字幾乎是兩個不同的文字。如果讓繁體字在小學階段就成為必修課,小學生在學習簡化字的同時再學習繁體字,不僅中國小學生學習文字的負擔成倍增加,而且,和外國小學生相比,中國小學生學習民族文字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成倍增加。

至於把繁體字教育與「國家統一、民族興旺」聯繫起來,更是有點聳人聽聞。五十年前,國務院通過《關於公布的決議》和《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五十年來,普通話、簡化字和漢語拼音的應用,對於提高識字和教學效率、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有關專家表示,中國文盲比例下降得如此之快,漢字簡化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可否認,現在港臺等大陸以外地區使用繁體字,但漢字統一是一個大趨勢,只有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規範了,才能顯示一個強大的充滿凝聚力的中國。

  因此,如果要說文字對「國家統一、民族興旺」有「好處」,那麼也僅在於承認文字的主體性與多樣性共存,而並非一定要在小學中開設繁體字教育。(賈如軍)

相關焦點

  • 宋祖英等聯名提議:小學應增加繁體字教育
    南方都市報3月13日報導簡體化漢字已使用了幾十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委員們在提案中表示,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
  • 不妨開設繁體字課程
    看重工具屬性者認為,漢字是一種書寫工具,以書寫和交流的便利、實用、暢達為目的,重回繁體字是歷史的倒退,也不切實際,而且簡化字也是尊重和體現傳統文化的。看重文化屬性者認為,作為書寫工具,漢字也是一種巨大的文化存在,有無可替代的文化意義,簡化字就是對傳統文化的閹割和背棄,特別是在傳統文化式微的今天,重拾繁體字意義重大。
  • 小學生最好遠離繁體字
    簡體化漢字已使用了幾十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比如將繁體字設置成必修課,或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繁體字,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 繁體字納入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網友都炸鍋了
    儘管繁體字書寫複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繁體字與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可分離。我們今天通用的簡體字,多數都是由繁體字流傳下來的。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給出了回應: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 馮小剛呼籲繁體字回歸 讓中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接下來,馮小剛又繼續舉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繁體字特別像中國古代的鬥拱,「國」的繁體字有疆域的感覺。「但現在的『華』簡體字什麼都不是。」他說。   「現在孩子學習英語、法語、義大利語什麼的,能否呼籲下讓他們學習認識繁體字?」馮小剛說,他跟張國立商量,能否選擇50個、100個、200個最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中小學課本,讓孩子們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 最好的繁體字識讀教育是什麼
    近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事實上,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我倒是由此想到一個書法教育的話題——書法教育涉及的就是繁體字。與其疊床架屋地專門開設繁體字識讀課,不如將書法教育落到實處,讓孩子們在一豎一鉤中,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傳統。
  •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放過孩子吧!
    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放過孩子吧!漢字簡化是中國文字改革的一大壯舉,讓大多數人接受了教育,這是漢字簡化的功勞。但在中國,總有一些人在杞人憂天,怕傳統文字被中國人拋棄,怕傳統繁體字,後來人認識的越來越少。
  • 教育:恢復中小學生學習繁體字?弊端大於利端,當成興趣培養
    那麼其實這些年來呢我們看到的隨著國學的情況以及對傳統古典的有關於文化繼承的強調有關,是不是要全面恢復繁體字的爭議是越來越大,那麼繁體字有沒有必要再度重出江湖?你這個不會繁體字,不知道怎麼寫,也不認識,讀一些古籍很費勁。所以很多人建議呢就應該中小學恢復這繁體字。那麼作為小編來說呢,由於小時候受的教育裡邊了,繁體字大半我都認識,也都會寫。
  • 馮小剛呼籲繁體字回歸:我希望這東西別失傳了
    接下來,馮小剛又繼續舉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繁體字特別像中國古代的鬥拱,「國」的繁體字有疆域的感覺。「但現在的『華』簡體字什麼都不是。」他說。  「現在孩子學習英語、法語、義大利語什麼的,能否呼籲下讓他們學習認識繁體字?」馮小剛說,他跟張國立商量,能否選擇50個、100個、200個最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中小學課本,讓孩子們感覺到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 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加進小學課本
    原標題: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加進小學課本 馮小剛建議恢復部分繁體字   在3月4日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比如親愛的,親要相見,愛要有心。「我和張國立都認為,能不能選擇50個或更多有含義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的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馮小剛說。(記者 溫如軍)   附馮小剛實錄:我有一個建議就是恢復一些有特別含義的繁體字,比如「親」和「愛」,變成簡化字後,就成了「親不見,愛無心」。對於這些含有中國文化特殊含義的字,教育部門能否制定規定,將這些繁體字教給學生,更好的傳承中國文化。
  • 張立美:高考作文禁寫繁體字是一種教育公平
    有高三語文老師分析,這意味著學生寫作文時不能用繁體字,同時也杜絕了前些年出現的個別學生用甲骨文寫作文的現象。(5月17日 北京日報)  高考作文要求一律寫簡體字,禁止寫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繁體字、甲骨文等古文字,看上去與傳承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不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認為,高考作文禁止使用繁體字,一律使用簡體漢字,其實是一種教育公平,並無不妥。
  • 爭議中小學生要不要學繁體字?請看教育部回應
    中小學有必要進行繁體字識別教育嗎?估計多數人會認為,一點也沒有必要。簡化字使用了這麼多年,突然進行什麼繁體字教育,真的是折磨人,沒有一點現實意義。近10年以來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了。
  • 全國中小學要推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正式答覆了(主流媒體時評精選)
    而開設選修課、拓展課,讓有興趣的學生自主選擇,既豐富了學生的課程選擇,也讓這些教學活動,發揮了促進學生興趣的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學生今後的專業選擇。其實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有的學校過於重視核心科目教學,不願開設選修課,甚至有的非中高考核心科目的必修課教學也被擠佔。這也是建議把某一教學內容納入必修課,納入考試的原因。但是,這不是發展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興趣的思路。
  • 提案建議「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終於回應了
    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關於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的問題,教育部介紹,自古以來,漢字由繁趨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 重視興趣引導,繁體字識讀自然水到渠成
    對於繁體字的識讀,與其開設專門課程,不如用人文教育引導學生,讓孩子在興趣中嘗試和了解。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漸漸受到人們重視,繁體字教育能否重返校園成為了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從回復可以看出,針對提案建議「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教育部明確表達了否定態度,「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言下之意,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與相關法律規定相悖。無論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恢復繁體字教育都沒有必要。
  • 臺灣網友再提「繁體字申遺」 擔憂繁體字被邊緣
    事實上,香港使用簡體字範圍日益廣泛,這讓部分臺灣網友開始擔心繁體字被邊緣化,但也有網友自我安慰:臺灣成為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很好啊,可以申遺啊! 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日報導稱,繁體字將會被邊緣化嗎?有臺灣網友發文稱,使用繁體字的香港,不論是政府機關或者小學,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照這種情況下去,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
  • 書法一定要寫繁體字嗎?繁體字還適應今天的文字教育嗎?
    如果你要選擇的是簡體字來進行書法創作,那麼就不要摻雜有繁體字的字跡,一定要全部都採用簡體字來進行操作,不能繁簡兩用或者摻雜,這樣的話就會顯得不倫不類,不是很講究。關於繁體和簡體的爭論,實際上一直都是存在的,那麼繁體和簡體,他們在字體的關係上是什麼樣子的呢?
  • 普及繁體字教學建議被駁回 開繁體字課程不合法
    本報訊(記者 曹坤) 記者今天從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對政協委員此前提出的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因為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不符,並且考慮到增加繁體字的學習內容會加重學生負擔,市教委將不會進入中小學課程加以實施。  北京市政協委員周大齊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了「有關對學生實行繁、簡漢字兩學一用教育」的建議。
  • 中小學要恢復繁體字?教育部回應!
    12月6日,針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網公開相關答覆。 針對「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港媒:「90後」建言獻策 建議內地增設繁體字課程
    從小學到現在,陳彥宏的建言獻策生涯已經走過了十年。  小學時,她提出的《素質教育與公平教育》即被「十一五」綱要採納獲得國家三等獎,中學時的《從「體育強國」呼聲中產生的建言獻策》被「十二五」綱要採納而獲得國家二等獎。圍繞今年的「十三五」規劃,她從教育、醫療、民生的角度,以大學生的視角又撰寫了三份建言獻策。她說:「現在還沒有召開『十三五』建言獻策總結表彰大會,不知是否能再次被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