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類囊胚繁殖人類?用於人類還需等很長時間

2020-12-24 環球網

來源:科技日報

科學家距離在不使用精子和卵子的情況下製造出人工生命又邁出了一大步。近日,來自荷蘭馬斯垂克大學等的研究人員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小鼠幹細胞放在一個培養皿裡,結果它們長成初期的胚胎形態。研究人員將其稱為「類囊胚」(blastoid)。

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將在3年內製造出不用精子和卵子培育的小鼠。不過,也有專家擔憂,如果這項技術複製到人類身上,可能會帶來新的威脅。真會如此嗎?

「這項技術離應用還很遠,所以應用上的倫理之爭並不緊迫。目前,它對人類提出的最大挑戰是,原來獲取任何一個哺乳動物的胚胎,都離不開卵或者精子等生殖細胞,而這項技術已徹底不再需要生殖細胞了。此前人類已經掌握把體細胞誘導成為多能幹細胞的技術,而這項技術可以進一步讓這些來自體細胞的幹細胞直接構建出胚胎。」20日,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家畜胚胎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忠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可用於生殖研究和藥物篩選

囊胚是一團球形的細胞群結構,由滋養層、內細胞群和充滿液體的囊胚腔組成。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獲得的「類囊胚」主要用於藥物試驗和不育症研究。

「胚胎非常寶貴,而且如果沒有足夠的數量,就不可能用它們來試驗藥物。有了囊胚,就能獲得足夠的數量進行藥物篩選性研究。」該研究負責人、荷蘭馬斯垂克大學教授尼古拉斯⋅瑞福隆說。

那麼,這項技術是如何實現的?「人造胚胎的過程是把體細胞誘導成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幹細胞,一種是類似於胚胎早期的內細胞團的成分,另外一種類似於囊胚當中滋養層的狀態,然後在科學家構建的三維培養環境中發育,通過相互作用成功構建成早期囊胚的類似物。」劉忠華說,「這項技術的難點在於,以前沒有科學家能夠直接從幹細胞構建出胚胎。」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17年,劍橋大學等科學家首次在體外合成了人造小鼠胚胎。他們利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滋養幹層細胞以及細胞質基質,在培養基中成功地誘導合成了類小鼠胚胎結構。

「哺乳動物的受精卵在子宮著床前,需要先發育成囊胚。這個囊胚是由外層的滋養層細胞,包裹滋養裡面的內胚層胚胎幹細胞形成。瑞福隆實驗室把滋養層幹細胞和胚胎幹細胞混合起來,形成可著床的類囊胚。」美國KXTbio生物技術公司研究助理任金琪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發育生物學所用的實驗手段和胚胎培養條件比較苛刻,有很多難以控制的因素,需要長期大量的實驗來摸索條件。」任金琪說,這項技術極大地鼓舞了鼠類囊胚細胞的發育研究。根據報導,瑞福隆實驗室尚未成功觀察到此類囊胚的子宮著床發育,所以用這些類囊胚孕育小鼠還要再等幾年。但這項技術可提供大量的類囊胚,應用於人類的生殖研究和藥物篩選,只是利用人類的幹細胞材料獲得類囊胚,預計困難重重。

用於人類還需等很長時間

「最快在3年內就能獲得可用的人造小鼠胚胎,但人類胚胎的出現還需等很長時間。」瑞福隆說,「但我不認為應該用囊胚來繁殖人類,這在倫理上很成問題,可能會出現某個活人的克隆體。人類克隆是被完全禁止的。」

任金琪認為,目前研究只是以小鼠為對象材料,涉及倫理問題比較少。如果將來出現應用於人胚胎幹細胞的類囊胚研究,應當謹慎對待。尤其是人類類囊胚形成後的子宮著床實驗,必須遵從相應的法律法規。

「作為一門發展日新月異的科學,生物學的幹細胞應用,是典型的實踐走在理論前面的實例。比如,腫瘤幹細胞療法,幹細胞定向誘導分化,幹細胞引入後跟組織的作用等等問題沒有徹底搞清楚,就開始了幹細胞的應用。我個人認為,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尚未充分完善之前,大家不要著急用於人體。同時,複製人是不可以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姜韜解釋,在應用上,社會各界想像力很豐富,但科學家首先將其作為新材料,對早期胚胎發育、細胞分化、模式建成等重要基礎問題進行研究。或許社會上部分商業公司會開發人體應用,這比較令人擔憂。

「這項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又有了全新的材料和視角,研究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中細胞分化和模式形成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有助於科學家研究清楚是哪些重要因素引導了一個對稱的球形受精卵,怎麼可以發育出呈不對稱結構的早期胚胎這個根本問題。」姜韜說。

相關焦點

  • 人類的繁殖速率如此之慢,為什麼還沒有滅絕之憂?
    雖然女性大約45-55歲開始就不具備生育能力了,但是從開始到結束也至少有30年的時間處於有生育能力的年齡段。而大多數動物的壽命還不到30年。所以,從生育的年齡時長上看,人類的繁殖能力真的不差。許多人之所以有「人類繁殖能力差」的主觀印象主要是因為人的妊娠期相對較長。一般情況下,人從懷孕到生子需要280天左右,也就是9-10個月的時間。相比較老鼠(妊娠期20天左右)來說,時間確實長了不止一點。但是,縱觀大多數大型的哺乳動物,它們的妊娠期都不短,比如大象需要22個月左右的妊娠期、牛需要9-10個月左右的妊娠期,即便是妊娠期較短的羊也需要5-6個月的妊娠期。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人工培育胚胎作為胚胎研究的類器官一直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16年,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和培養了攜帶正常單倍染色體組型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為功能基因的篩選提供了平臺【1】;隨後,人類胚胎的體外培養突破了9天的記錄,達到13天,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從未見過的特性【2】;2017年,
  • 如果科學實現了人類的無性繁殖,最先消亡的是男人還是女人?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石蘭(抄襲必究)你喜歡怎樣的無性繁殖方式?如果有一天科學技術讓人類實現了無性繁殖,這個世界上最先消失的是男人、還是女人?這的確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簡單來說,就是將你的身體掰成兩個相同的新個體,你們兩個具有完全一樣的所有特徵;第二種:增生式的出芽繁殖,也就是在你的身體上先萌發一個小嬰兒般的芽體,等他慢慢長大之後再從你的身體上完全脫離。因為它需要你給予所有營養,直至其發育為一個能夠獨立生活的個體;第三種:斷臂式的營養繁殖,將你身體的一部分截斷,將其用於新個體的培育。
  • 請問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兩性繁殖會不會變成無性繁殖了?
    一些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子宮」,未來的目的是使人類受精卵完全在體外發育,幫助無生育能力的人群實現做父母的願望,但是大概率還是無法脫離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無性繁殖就是單個生物個體,不分公母,就一種性別,能夠通過出芽、孢子等形式將自己的染色體組完整地傳遞下去,而人類在進化史中就一直是良性繁殖,這在現代人類出現前就已經是確定的事情,雖然目前人類男性的Y染色體正在逐漸縮短,但未來可能出現一種新的人類性別決定方式,那繼承現代人類的生殖方式,未來人類還是需要兩性繁殖。
  • 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原標題: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太空本是廣袤無垠的空間,卻由於人類活動頻繁而日益擁擠。科學家們擔心,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威脅各種宇宙探索活動,若不儘早解決可能令人類徹底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地球第一個人是如何出現的,人類又是如何繁殖起來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在整個宇宙之中,如今可以說就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因為在長期的探索之中,人類還未發現任何其他天體有生命的存在,但是對於地球生命的起源,科學家界也是一直存在爭議性,同時對人是如何出現也是備受關注。
  • 蠼螋會鑽入人類耳朵中進行繁殖?科學家深入研究,最終給出答案
    但如果是在天津,就被稱為火夾子,而河北人叫它做夾子蟲,四川人稱其為夾夾蟲;這個叫法是與其體型特徵有關的,在蠼螋的尾端長這一對鰲,就像個夾子。很多人一看到它就以為是很恐怖的昆蟲,對其避而遠之。畢竟在古時候有個說法,說蠼螋有種恐怖的能力,它們會在繁殖期中進入人類的耳朵裡,然後通過咬破耳膜進入大腦,在裡面繁殖,等生育出幼蟲後,這些幼蟲會以腦髓為食,進而逼瘋宿主,令宿主痛苦而死。這種說法即使到現在,還仍有人相信,所以蠼螋在很多人心中被貼上了壞蟲子的標籤。
  • 外媒:冷凍精子能在失重環境下生存 人類太空繁殖有望實現
    參考消息網6月29日報導外媒稱,巴塞隆納Dexeus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和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發現,冷凍人類精子能夠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維持其生存能力,從而可以被用來在地球之外實現人類繁殖。據埃菲社6月24日報導,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學會(ESHRE)第35屆大會發布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主持這項研究工作的蒙特塞拉特·博阿達博士指出,這只是一個龐大項目的第一步,該項目旨在研究在太空創建人類精子庫以及在地外環境實現人類繁殖的可行性。此前的幾項研究已經分析了失重環境會對細胞和分子結構、心血管系統、肌肉和骨骼、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造成怎樣的影響。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不是為了繁殖後代
    大部分恆星的年齡可以達到數十億甚至是百億年,一些大質量的恆星在死亡後還可能因為引力變成中子星或者是黑洞。恆星尚且如此,人類又談何永生呢?即使未來科技不斷發展,在無限的時間中總會有各種意外,真正意義上的永生是無法實現的。既然從一開始就註定要面對死亡,並且失去一切,那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 人類是怎麼繁殖起來的?
    女媧是創世主,創造這個世界萬物的同時,用土捏造了有男女兩個性別的人類。讓他們相親相愛的同時又自主的繁衍了下一代,然後代代相傳。不過卻沒有說女媧第一個捏出來是男人還是女人,因此第一個人是被女媧用土捏出來的,但是無從得知第一個人為男性,還是女性,也沒有名字。
  • 人類是如何出現的?為什麼是一男一女才繁殖下一代?
    那我們站在科學的角度來講,認為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演化而來的,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所以再次在證明人類可能是這樣出現的。人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久,如何出現的?
  • 人類該咋繁殖
    即使人類的Y染色體確實消失了,也並不一定意味著男性本身會滅絕。即使是在已經完全失去Y染色體的物種中,繁殖仍然需要雄性和雌性。這場辯論還將持續下去。圖:田鼠沒有Y染色體澳大利亞La Trobe大學的珍妮·格雷夫斯(Jenny Graves)表示,如果從長遠的角度來看,Y染色體必然是要失敗的,即使它們存在的時間可能比預期要長一些。
  • 大多數動物都有繁殖周期,為何人類不需要?
    這個問題要從本質上來考慮,為何大多數的動物都有繁殖季節繁殖周期,而人類在一年中的每個季節月份都可以生娃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境限制,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繁衍最重要的就是契合環境,不適合環境的都已經被淘汰了。
  • 哺乳動物在繁殖上都會使用陰莖骨作為「工具」,在這方面人類汗顏
    在我們人類驕傲於使用工具帶來的一切的時候,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把目光放在了動物身上,我們不斷尋找著哪些動物像早期人類一樣學會了使用工具,並把使用工具當成了一種動物更加聰明的標誌。比如猩猩會用木棍敲打樹幹震出藏在樹洞的小動物,海獺使用石頭敲開甲殼動物堅硬的外殼。什麼是工具?
  • 基因編輯可以用於其他生物,而不能用於人類,人類會落後嗎?
    但是我們全世界所有國家為什麼明令禁止基因編輯用於人類自己呢?這齣於什麼樣的考慮呢?原因有二:一是基因編輯將造成人類社會的不平等。2,再用同樣的限制酶切開質粒(小型的環狀DNA),這樣是為了讓它們的切口都一樣,可以自然而然地互補粘合在一起。然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溶液和含有質粒的溶液混合,以期望目標基因和質粒組合在一起。
  • 野生人類豢養指南
    它們與那些生活在下水道或閣樓裡,大量繁殖並迫使我們使用滅人劑的人完全不同。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確知道一個星球上生活著野生狀態的人類,它們甚至完全不知道我們的存在。這個奇怪的地方位於第33號捷徑附近。在那裡,它們完全自由地生活在一起。它們建造了大型的巢穴,知道如何使用工具,甚至掌握了獨有的以聲音為基礎的交流系統。有關這個由野生人類統治的神秘星球的許多傳說正在傳播。
  • 最早的人類長什麼樣子,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根據遺傳變異原理,生物基因在繁殖時會發生可遺傳的變異,隨著不斷變異,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將會變得各不相同,最後形成不同的物種。一個新的物種形成大致要經過四個階段:(一)可遺傳變異產生;(二)變異個體成功適應自然並得到擴散;(三)變異種群由於地理生態隔離逐漸形成亞種;(四)亞種之間一旦出現了生殖隔離,也就是互相間不能繁殖後代,亞種就變成了新種。
  • 科學拯救人類,想要在太空繁衍,傳統繁殖方式可能不方便
    那麼除了啪啪啪之外,人類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在太空之中實現繁衍後代的計劃呢?最近科學家又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許人類真的可以放棄這種傳統的繁衍後代做法,而通過速凍精子來實現這一願望。現在科學家面臨著人類在地球以外生存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類的精子不被破壞而能夠很好的生存下來這樣就能夠到別的星球之上實現太空的繁衍後代。
  • 這種動物繁殖能力極強,每年被人類吃掉60萬噸,依舊泛濫成災!
    這種動物繁殖能力極強,每年被人類吃掉60萬噸,依舊泛濫成災!每個國家都遭受過嚴重的物種泛濫情況,但是中國對於泛濫成災的物種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中國吃貨的力量是其他國家難以匹及的,比如遠道而來的小龍蝦,原本以為能夠對中國的環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卻被中國吃貨吃成靠人工養殖才能夠滿足需求,真不知道繁殖能力多強的動物才能夠滿足中國人的需要呢?
  • 微小果蠅解答人類生命的大問題:時間如何對生命產生影響
    不過在科學上,果蠅是研究時間對生命如何產生影響的絕好材料,因為它們的生活周期如此之快,使科學家可以用它們來研究多個世代的變化,這在人類身上是不可能的。   黑腹果蠅的培養成本十分低廉,而且繁殖快速。在室溫下,一隻雌性果蠅一生中能夠每天產下30到50枚卵,而且它們的繁殖周期非常短,通常只有8到14天,只需3到4周就能成為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