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學校美育評價體系逐步健全;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
其實美育課在素質教育中本身就存在,只是作為一門文化課的形式,是一種補充學科的形式存在,甚至經常被其他應試學科佔用,小編認為:這次政策的目的,並不在於讓孩子們在美育中考多少分,而在真正能夠實現讓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地步。
針對這樣的政策,很多家長手足無措,一面是家裡孩子從小學習美育的家長對此不屑一顧,一面是家裡孩子沒有學習美育的家長憂心忡忡,其實大可不必,我們應該怎樣正確應對呢?
引導孩子進行藝術探索
對於之前沒有怎麼接觸過美育的孩子,家長們可以試試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藝術創作思維。
例如對於低齡段的孩子,可以讓他們學習色彩、形狀、以及各種創作材料,對於隨處可見的東西都可以跟他們進行講解,這樣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到,任何事物都可以形成藝術。
對於青少年的孩子,就沒有必要學習那些了,我們可以直接引導他們創作,不限形式、不限材料、不限風格,以鼓勵為主,目的是讓孩子們在藝術創作中學會表達自己,而不是培養一個天才藝術家。
培養孩子的審美習慣
藝術啟蒙,是從發現美開始。家長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認識什麼是美,什麼是醜,讓他們形成一定的審美感知力。
可以帶孩子們多看看藝術大師們的作品,多去畫展、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場地感受藝術,還可以多帶孩子出去旅遊,多欣賞自然界留下的美麗風光,這也是提高審美的一種方式。
當發現美、認識美成為了一種能力,那創造美就有了一定的基礎。
藝術學習要循序漸進
很多家長在孩子剛開始美術時,就要求孩子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其實早期學習畫畫的孩子,他們的畫作不是特別逼真的圖畫,他們靠想像和自己對於事物的定義去描繪,只要有一定的思考,就是一幅有意義的作品。
並不是畫得像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孩子畫畫都要經過四個階段——塗鴉期、象徵期、圖示期、最後才能達到寫實期, 家長們不要太心急,孩子畫畫需要一定的過程和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