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潤寺舊址。
廣潤書院既是校園圖書館,也是師生們進行課外學習的重要場地。
順情達性 廣潤生命
探訪廣潤書院,有兩個意外。
書院的名字自帶古老韻味,讓人以為它必是古色古香的重修老樓。未曾想,這是一間坐落於三門中學內的新式樓房,它的主要功能,是師生們的圖書館和多功能中心。
第二個意外,是廣潤之名,不僅確有千年傳承,而且還有舊址,也在三門中學內。
「三門中學1938年開始建校,原來叫私立僑光中學寧海分校,1956年改名為三門中學。廣潤這個名字,比校史久遠多了,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東晉時期。」在三門中學校長助理李忠浩的帶領下,記者經過廣潤書院門口,沿著石板路前往幽靜的後山。
拾級而上,一塊「重修廣潤寺千佛樓碑記」的石碑映入眼帘。
「這一排建築就是重修後的千佛樓,裡面放置的佛像,全由名貴的檀香木雕刻而成。這裡就是廣潤寺的舊址,也是我們『廣潤書院』名稱來源之地。」李忠浩說。
東晉時,高僧曇猷順海而行,至三門時,他看到三門北山一帶有祥雲圍繞,曇猷順雲而來,在山腰蓋了間「普濟院」,因祥雲之故,此山得名「瑞雲山」。
歲月更迭,普濟院後來改名叫廣潤寺。
這間寺院在之後的年歲裡,不斷增修擴建,規模宏偉。綿綿上千年,高僧輩出,是遠近知名的古剎。
因種種原因,古剎到了近代逐漸荒蕪。在三門中學修建之後,就不再開放。
「廣潤寺雖是宗教場所,但對於三門人民一直都有教化的重要作用。抗日時期,我們學校也聚集了一批抗日戰士和有識之士。這些先賢都深刻認識到,開校育人、普化知識的重要性。我們為書院取名『廣潤書院』,就是為了弘揚『順情達性、廣潤生命』的辦學理念。」
關於廣潤寺,還有一則民間傳說與德育息息相關,讓這一處勝地更顯氣節。
相傳南宋時的丞相葉夢鼎看中了廣潤寺所在處,認為這裡風水極好,因此決意要在此修墓,打算作為身後長眠處。此舉遭到了廣潤寺僧人們的極力反對。迫於無奈,一時權重的葉夢鼎也只能放棄修墓的計劃。
如今的學校裡還有一處「落相坡」,說的就是這則典故。學生們閒暇時,都會在後山漫步,每見此坡,都能體悟到學校所在之處秉承的悠悠古風。
師生共享 學海同遊
對千年前的故事稍有所知,便對廣潤書院更添敬意。
書院大門兩側是兩株參天古樹,各有300多年樹齡。蔥鬱之間,偌大的橫幅上寫著「順情達性、廣潤生命」八個大字。書院的建築風格,既有古典書院的神韻,同時也有西方現代建築的恢弘大氣。
在書院內,李忠浩向記者進一步闡述了八字的內涵,「廣潤生命」是一種教育追求,「『廣』有『廣泛、廣博、廣大』之義,體現的是三門中學對實現教育兼容並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追求;『潤』有『潤澤、教化、薰陶』之義,我們力求讓學生在浸潤式教學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召喚,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我們學校對『潤物無聲』的教育藝術的追求」。
廣潤書院在校內有兩個功能,既是校園圖書館,也是師生們進行課外學習的重要場地。圖書館部分,三個藏書室共計藏書10.2萬冊,報刊近500種,設有報刊閱覽室、圖書外借室、電子閱覽室、流動書庫、特藏書庫等。
對於學校的同學而言,這裡是「閱讀總部」,全校的圖書由此流通到每層教學樓的讀書角內,多數時候,他們會在教學樓進行借閱。
書院更大的功能,在於讓師生們擁有一個修身養性的場所。
「書院設有名師工作室,不僅有袁湛江、褚樹榮、李昌官等省級特技老師的工作室,還有我們學校的市、縣級名師在此開設的工作室。老師一職,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要盡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僅僅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李忠浩說。
名師工作室的成立,讓三門中學的教學活動變得更有活力、更有深度。校內的名師們,在這裡開展「一師一講座」活動,已成每月慣例。這些講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各地名師到此傳經送寶,校內老師在此開展「磨課、聽課、評課」活動。此外,各類組織培訓、交流分享,都在這裡的教室舉行。
除了豐富的教師講壇,這裡還是學生們課外活動的天堂。
校內共有瑞雲廣播臺、晉樟文學社、瑞雲棋社、幻象攝影社、籃球俱樂部等20個社團。各社團不僅有常規活動,還開發了相應課程,讓學生們更實際、更有效地參與到課餘活動中。不同個性的學生,在書院能夠充分享受各自興趣所在。各項課程與活動激發了他們的創新能力,保障了他們的特長發展。
廣潤書院的美學教育是內蘊的,而整個三門中學的美是外顯的。「校園十景」,處處顯示出迷人風採。
草坪上的「舐犢情深」銅像,用一對母子鹿的形態,述說著師生情深;相傳為曇猷高僧手植的一株千年樟樹,有三人合抱之粗,老樹只留空殼,然其中有小樟逸出,同樣綠意盎然,是為「晉樟回春」。
曾經吸引曇猷高僧前來的那座小山,因「瑞雲環繞」得名瑞雲山。山中灌木叢生,古樹參天,其中掛牌的名木古樹50餘株,動植物種類數以百種,這處取名「瑞雲疊翠」的盛景,是學子們放下繁重學業,徒步漫遊的好去處。
廣潤書院,不只是一座書院。它覆蓋著這所學校,體現出無形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