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降,何為善?何為惡?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們對善惡的討論一直在持續。
儒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對善惡做了很多定義和辯論。像《論語》中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走過原始社會,人類建立了國家,開始有了禮樂、法律等基礎制度。法律的作用是什麼?是懲惡揚善,聖人告訴我們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要遵法守紀,要相信善惡報應、因果循環。
古代封建王朝為了維護統治,開始大興教化,試圖讓天下百姓都成為「順民」。可沒有一個王朝能傳承百世、千世,以嚴刑峻法為治國之本的秦國也二世而亡。
那麼,善惡來源於哪裡?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孟子人性本善說,還是天生惡人的荀子人性本善說呢?也許這個千年前的問題我們現在也無法肯定的回答,但後天環境對個人善惡的影響我們都是認同的。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一位詩人不相信善惡報應,並且寫詩揭示了社會善惡不分的事實,他就是陶淵明。
飲酒 其二[魏晉] 陶淵明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註:
雲有報:說是有報應。指善報。夷叔:伯夷、叔齊,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繼位為君而一起出逃。周滅商後,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指野菜)而食,最後餓死。(見《史記·伯夷列傳》)西山:即首陽山。
苟:如果。何事:為什麼。立言:樹立格言。《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絮行如此而餓死。」
九十行帶索:《列子·天瑞)說隱士榮啟期家貧,行年九十,以繩索為衣帶,鼓琴而歌,能
安貧自樂。況:甚,更加。當年:指壯年。
固窮節:固守窮困的節操。《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首聯:作者說據稱善惡有報應,可伯夷、叔齊因義氣和愛國而餓死。
頷聯:作者說善惡如果沒報應,當初為什麼說大話呢?指上一句中伯夷、叔齊作為善人,最後卻悲慘而死。
頸聯:榮公九十以繩索為衣帶(能安貧樂道),但挨餓受凍比年輕的時候更厲害。
尾聯:不靠固守窮困的節操,百世的名聲怎麼能流傳下去呢?
世人都知陶淵明是五柳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可他在安貧樂道的心態下,對社會風氣深感心痛。魏晉時期,戰亂多發,百姓流離失所,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些掌握了權力的惡人地主卻生活得逍遙自在。陶淵明不僅對古人說的善惡終有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並在社會風氣敗壞的情況下否定了善惡報應的說法。
作者在最後表示要固守清貧之志,在深婉曲折的詩意之中,也透露著詩人憤激不平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