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雲有報,善惡報應之說,這首詩人到中年才會懂

2020-12-14 進士第

千年以降,何為善?何為惡?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們對善惡的討論一直在持續。

儒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對善惡做了很多定義和辯論。像《論語》中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走過原始社會,人類建立了國家,開始有了禮樂、法律等基礎制度。法律的作用是什麼?是懲惡揚善,聖人告訴我們要「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要遵法守紀,要相信善惡報應、因果循環。

古代封建王朝為了維護統治,開始大興教化,試圖讓天下百姓都成為「順民」。可沒有一個王朝能傳承百世、千世,以嚴刑峻法為治國之本的秦國也二世而亡。

那麼,善惡來源於哪裡?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孟子人性本善說,還是天生惡人的荀子人性本善說呢?也許這個千年前的問題我們現在也無法肯定的回答,但後天環境對個人善惡的影響我們都是認同的。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一位詩人不相信善惡報應,並且寫詩揭示了社會善惡不分的事實,他就是陶淵明。

飲酒 其二[魏晉] 陶淵明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註:

雲有報:說是有報應。指善報。夷叔:伯夷、叔齊,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繼位為君而一起出逃。周滅商後,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指野菜)而食,最後餓死。(見《史記·伯夷列傳》)西山:即首陽山。

苟:如果。何事:為什麼。立言:樹立格言。《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絮行如此而餓死。」

九十行帶索:《列子·天瑞)說隱士榮啟期家貧,行年九十,以繩索為衣帶,鼓琴而歌,能

安貧自樂。況:甚,更加。當年:指壯年。

固窮節:固守窮困的節操。《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首聯:作者說據稱善惡有報應,可伯夷、叔齊因義氣和愛國而餓死。

頷聯:作者說善惡如果沒報應,當初為什麼說大話呢?指上一句中伯夷、叔齊作為善人,最後卻悲慘而死。

頸聯:榮公九十以繩索為衣帶(能安貧樂道),但挨餓受凍比年輕的時候更厲害。

尾聯:不靠固守窮困的節操,百世的名聲怎麼能流傳下去呢?

世人都知陶淵明是五柳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可他在安貧樂道的心態下,對社會風氣深感心痛。魏晉時期,戰亂多發,百姓流離失所,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些掌握了權力的惡人地主卻生活得逍遙自在。陶淵明不僅對古人說的善惡終有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並在社會風氣敗壞的情況下否定了善惡報應的說法。

作者在最後表示要固守清貧之志,在深婉曲折的詩意之中,也透露著詩人憤激不平的情緒

相關焦點

  • 積善雲有報,這首詩透露出陶淵明不相信善惡報應之說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一位詩人不相信善惡報應,並且寫詩揭示了社會善惡不分的事實,他就是陶淵明。 飲酒 其二 [魏晉] 陶淵明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
  • 佛說:善惡報應,有因有果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沒報,皆時間未到,覺醒成佛,執迷成魔。一切皆有因果,你的心決定你的因,也決定你的果,是魔是佛也在你的一念間。只有看清自己的人,才知道心何去何從,而本心才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本心,才是刻在骨子裡的修行,才是生存修行的法寶。佛說:善惡報應,有因有果,善若被人欺,老天會護你。
  • 善惡之報代代相傳:你的磨難,是否源於一直在承負祖先的過錯?
    初看這則故事,似乎是大家所喜聞樂見的善惡報應故事,行惡者得惡報,而且惡報的程度和行惡的程度剛好成正比。但我們又會發現它和常見的善惡報應故事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故事的過錯方都是父輩,而承擔責任者卻是他們的子輩,也即父債子償,這就是道教傳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承負報應。
  • 善惡報應,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
    這可真是一筆大財啊,它不但可以改變自己目前的窮困潦倒狀態,而且後半生衣食也有餘了。但他又轉念一想:不行,錢財是各有其主的,這錢我不能要!要是因為我把錢拿走了,失主因此而喪失名譽,甚至失掉性命,我的罪孽可就作大了!那個年代,一般正經人都知道「不義之財不能取」的道理。義先生心想:既然今天讓我拾到了這些錢財,我就應該盡到責任、物歸原主。
  • 論善惡,無論為善還是為惡,都需要謹慎
    理想的世界狀態,人們也是不需要分辨善惡的,至於善惡的論斷,交由專職的人去判定,也可以稱之為法官。很多佛教場所都會出現這樣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語出元代佚名詩人《來生債》,很顯然是和佛教的轉世觀聯繫在一起的。
  • 善惡有報:行善與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
    有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同時又有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兩種說法截然不同。前者意思是,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後者意思是,好人沒好報,壞人反而有好報。兩種說法雖有衝突,但是,無論行善還是作惡,因果報應終有定數,通常情況下,好人終歸有好報,壞人終歸有惡報。
  • 人到中年壓力甚大且無人能懂,唯有這唐詩中的孤燈、殘月相伴
    雖然這世界提供了無限發展的可能,但真正落到普通人身上的機會、供普通人選擇的機會太少太少。更可悲的是,無論是婚姻家庭,還是職業工作都給予了人無窮無盡的壓力。但是這壓力不但不容易排解,還無人能懂。想要跟人傾訴,卻無人肯聽。唯一能夠理解人到中年人的那種苦澀,唯有這唐詩中的孤燈、殘月相伴。
  • 解讀《太平經》:承負報應
    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道教的發展過程,在道教的組織形態,傳教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西漢末至東漢順帝時由多人逐漸增益而成書。其雜採先秦陰陽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之學說,內容紛繁蕪雜,如同王明先生所說:「內容多而且雜,雜而不純」。其中大量利用神道設教的方式宣揚天人合一及善惡報應等思想,除了神仙信仰外,還觸及世俗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問題。
  •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常做這兩件事,福報多
    至於如何積累福報,我們的祖先對這個世界有許多告誡,《易經》:「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福報和禍事都是被自己的言行所吸引。善行有善報,惡行有惡報。常做這兩件事,福報多01做善事《易經》:「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 善惡報應,一個真實的因果故事(此文無價!)
    老闆看他神色慌張、張口結舌,語無倫次,認為其中有詐。於是厲聲斥責他辜負了東家的信任,並說如不趕快歸還就送他見官。一千八百多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阿,如果不亂花,足夠一個人用一輩子,他賈先生又如何賠得起呢,責任重大,又有口難辨,感到這輩子完了,絕望地大哭起來。
  • 成語一成不變:觸法刑罰 善惡果報
    這是「一成不變」這個成語的原始含義,語本於戰國時代的《禮記》《王制》篇:「凡作刑罰,輕無赦。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變,故君子盡心焉。」唐代孔穎達疏:「上刑是刑罰之刑,下侀是侀體之侀。」身體之侀,一旦執行之後,就會造成犯人或死或傷的事實,受侀之後改變了的形體也不能變回原樣了。所以明智的人,必須學會克制自己的行動,不要觸法,以免受刑罰,傷害自己。
  • 佛說:萬事皆空,因果不空,善良的人,一定會有好報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正義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一個人的因果,在冥冥中總是被記錄被積累,總有一天會遭報應,在劫難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的善惡,存乎一心,本在一念之間,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每個人都是天使,一念就是天堂;每個人都是魔鬼,一念就是地獄;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好人壞人的分野,就在你的善惡一念,做人時刻要戰戰兢兢,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 佛說:善惡有報,一切皆有因果!
    善惡有報,一切皆有因果!做人不要太囂張,天狂有雨,人狂有禍,做人,貴在良心,才不會受到世人的譴責。正如《法句經》說的一句話:「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做惡人,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做好人,才會有好福報,有些人欠債不還錢,逼死了別人,也把自己掛在了懸崖邊上,何必呢。
  • 佛學:這3件事情最損福報,千萬不要做,會有報應!
    我們不僅不要去犯下惡業,還要不斷地為自己積攢福報,這3件事情最損福報,千萬不要去做,會有報應的!不守口業,惡語傷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傷害他人的話,可以讓他人在炎炎夏日裡,渾身寒冷,就像是當頭一棒,或是從頭上澆下一盆冷水,一下子從頭冷到腳。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種病在醫學上是沒有辦法醫治的,幾個月的時間,她的臉就被腫瘤壓迫的變形,有人說他之所以得這種怪病,就是因為他的父輩殘忍殺業。買貉子、貂的幼崽進行養殖,養大後扒皮賣皮毛。沒想到父親的殺業卻報應在孩子身上。
  • 現代人的報應,為什麼來得快來得猛?
    先說善報  因果的善惡,與世俗的善惡是有區別的。比如說,世俗只認為殺人是不善,卻從不認為殺生是不善。因為福德薄,才會感生到這個以非聖非賢為榮的時代。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精神上首先就失去了正確的導向,一切學說、教育,都更易與邪見惡習相應。  福報薄少  另外,所謂的福德薄,也就是眾生的福報不如古人。因為福報薄少,所以生活環境各方面(看看我們周圍的環境,有幾隻鳥兒在歌唱,有幾朵白雲在漂浮,晚上,我們還看得見幾顆星星?)
  • 「好人沒好報,禍害遺千年」對不對?看完你就豁然開朗了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實《楞嚴經》有言:「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這個世界的善惡之報,並不是做了善事惡事,立馬就會遭到惡報,這是迷信的觀點。所謂「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其實是自己的言行造作產生的一不死反應。
  •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
    少年不識愁滋味,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從小到大,我們都曾接受過傳統文化與詩詞的薰陶,對於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早已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小時候我們讀詩,也就按老師要求背了,根本沒有讀懂那些詩詞。但當你讀懂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上了一定年紀,因為有了生活經歷,所以才會讀懂。也許這就是年少不懂詩,懂詩已中年。下面為大家分享三首詩詞,當你老了,可以帶著這三首詩詞,重溫少年。《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一個男人的哭訴:年輕時背叛了婚姻,人到中年,我的報應來了
    在婚姻中,最不能出現的就是背叛,最不能被原諒的也是背叛,這對婚姻乃至整個家庭來說都是致命的錯誤,甚至會對另一半和孩子造成一輩子不可磨滅的傷害。雖然,很多人都明了這一後果,但他們還是會忍不住做出對不起家人的選擇,直到這個後果自己沒有辦法承擔時,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 老祖宗留下的10句經典俗語,善惡報應,如影隨形
    二、人有旦夕之災,馬有轉韁之病。旦夕:早晨和晚上,比喻短時間。韁:韁繩,牽牲口的繩子。比喻人隨時隨地都可能面臨災禍。提示應時刻保持警惕。三、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這是教人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四、千高萬高,人心最高。人的欲望最大。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千個朋友嫌少,一個敵人嫌多。朋友是人生的助力,敵人是人生的阻力。當然,朋友是越多越好,敵人是越少越好。如能化敵為友更佳。五、千夫所指,無疾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