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我說什麼就是什麼?」
「孩子小,他懂什麼,你不替他做主行嘛?」
……
日常生活中這樣想的,說的,做的的家長大有人在吧!孩子的確是父母生養的,但家長不應一手包辦。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確實需要家長無微不至的照看和幫助。進入到兒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會快速發展,家長在履行監護職責的同時,也應該逐漸發現和尊重孩子的獨立性。
一、平等對待孩子始於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可以從妥善對待他的一張紙開始:
孩子三四歲時,我常帶著他做摺紙。怎麼折正方形,怎麼裁下來,怎麼做到橫平豎直……。孩子會學,會練,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作品。飛機,帆船,小紙箱……
對於這些東西,有時孩子會自己收藏起來,有時我會挑點兒好的替他收藏起來。其它的大多散落著,或被歸攏到袋子裡,或被掃進了垃圾桶。
五六歲時,孩子對家長扔他的這些紙開始有了反感,有時甚至會大發雷霆。七八歲時,發現家長隨便處置時,就會引用我曾說過的某些話來回懟。什麼「別人的東西不要亂動」,「敝帚自珍」,「即便是一張紙,對於別人可能沒什麼用,但對於自己可能就是珍寶」等等。
是啊!雖然就是一個摺紙,但它卻凝聚著孩子的勞動,體現著孩子的勞動成果。即便它很普通,不太值錢,但它卻屬於他。
對於車子,房子等重要物資,國家有物權法來確保其所有者。對於孩子的手工摺紙,只能由家長去尊重,去保護了吧!?
二、無論是收藏,還是扔掉,家長在處置孩子的東西之前,應該問問孩子:
「這個你還要嘛」?
「如果要的話,你得自己收好嘍呦」!
家長在徵詢和處置的過程中,除了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之外,還考察了他的分析思考能力,鍛鍊了他的收納整理能力,培養了他的愛護環境,愛惜東西的習慣了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