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理論研究1】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區別,以及取得時效制度

2021-02-19 民法學理論和判例研究

  關於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區別,從本質上即可看出端倪。一方面,如果債權人在足夠長的時間內未主張實現債權,則該債權雖不至於消滅,但是會處於不受保護的境地,名存實亡。(訴訟時效)另一方面形成權也隨時間的經過而消滅。與債權不同的是,這種權利的時間效力更強。形成權不僅要在相對短時間內行使,如若不行使,其後果是該權利本身的消滅。(除斥期間)

  那麼,為什麼訴訟時效適用範圍是請求權,而不是其他權利呢?在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與形成權四類基本權利中,唯請求權有其適用訴訟時效的餘地。首先,支配權僅憑權利人意志即可實現,不存在置相對人於久懸不決境地之問題。諸如所有權之類的權利更是與時間同在,訴訟時效制度功能與之旨趣相悖。即便是存在時間限制的限制物權,存續期間一旦經過,權利即歸於消滅,無需相對人實施任何積極行為,法律關係清晰穩定,亦無適用訴訟時效之餘地。其次,抗辯權系針對請求權之防禦權。給付請求不提起,抗辯權無從行使。給付請求提起之後,相對人即面臨或者給付或者抗辯的選擇,若未作任何選擇,可能遭到強制執行,而如果請求權來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以實現請求權,其訴訟時效在中斷後將重新起算。因而,抗辯權無獨立適用訴訟時效之必要。再次,至於形成權,因其所引起的法律關係不確定狀況較之請求權更為嚴重,故而受效力更強的除斥期間之規制。

    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原理為何呢?所有的請求權的實現都有賴於權利人對相對人提出的作為或不作為的請求,因此,在此期間,所有請求權的相對人均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為了消除此種不穩定狀態,訴訟時效便有了意義。

                                                ---節選於《民法總則》朱慶育

一、訴訟時效和請求權

   何謂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以請求權的存在為基礎,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怠於行使權利,且怠於行使權利這一事實持續存在(即無時效中斷或中止的事實發生)時,為了督促權利人並保護義務人,而賦予義務人的一項時效性利益(抗辯性權利)。那麼接下來,什麼是請求權?請求權就是「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其核心就是債權(債權的核心主要為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返還之債等),此外還有物權請求權,人格權請求權,親屬請求權以及繼承請求權。請求權較債權而言更具有一般性,但是兩者並無實質性差異,大致可作同義語理解。那麼更淺顯的理解就是,訴訟時效是債權人在一定期間內持續未主張債權的實現,債務人因此而獲得時效的抗辯權。但是債權本身並未由於訴訟時效而真實消滅!值得注意的是,訴訟時效會發生中斷和中止。中斷就是,依當事人主觀意志例如起訴,請求和承諾等行為而中斷訴訟時效的繼續計算。中止就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等法定事由,訴訟時效中止計算。

二、除斥期間和形成權

  何謂除斥期間?除斥期間就是某種民事實體權利有一定的存在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不行使相應民事權利的,期間屆滿則權利消滅。除斥期間也不因任何事由發生中斷、中止或延長。除斥期間僅適用於形成權。那麼何謂形成權?形成權由德國法學家澤克爾發現並提出。和支配權類似,形成權的權利人可以僅僅依據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的生效,來改變相應法律關係。形成權的客體並不是具體的權利,而是所要改變的法律關係。形成權主要來自於當事人的約定以及法律的規定。

三、具體例

  訴訟時效:短期訴訟時效,除了《產品質量法》等有特殊規定的,為三年。最長訴訟時效,自權利人不知道自己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為二十年。

  除斥期間:關於長度無一般性規定,且散落在各個法律規範中。最核心的就是《民法典》152條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撤銷權,145條相對人催告後法定代理人三十日的追認期間,171條相對人催告後被代理人追認權的三十日期間,564條合同的法定解除權和約定解除權,621條買賣合同中買受人的兩年檢驗期間,663條贈與人的撤銷權,664條贈與人的繼承人或法定代理人的撤銷權,

四、兩者的不同

1. 除斥期間要求法官主動審查並適用,訴訟時效禁止法官主動適用。

2. 除斥期間的客體一般為形成權。但並非所有的形成權民法都設定除斥期間。有的形成權根本無行使期間的限制,如共有物分割權,通說認為其系形成權,共有人任何時候提出分割共有財產的要求,均受法律的保護。而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但也不是一切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通常認為,債權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中財產返還請求權和恢復原狀請求權應適用訴訟時效。而基於身份關係的請求權、物上請求權中的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所有權確認請求權等則不應適用訴訟時效。

3. 除斥期間為不可變期間,無法中斷,中止和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為可變期間,可以中斷,中止和延長。

4. 除斥期間是權利的生命長度,期間屆滿,實體權利即告消滅。訴訟時效屆滿,債務人獲得時效抗辯權或債權人勝訴權消滅。

五、日本法的時效制度

   日本法中的時效制度規定於《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的第七章「時效」中,該章共有第一節時效的總則、第二節取得時效、第三節消滅時效(我國規定在《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的第九章「訴訟時效」中)。

1.消滅時效。對於該時效的定義,日本法用的語言為:「...債權,因時效而消滅」,同時「應當由當事人援引,法院方可依時效裁判」。(相較之下,我國則為「...請求權,時效期間為xx年」,而除斥期間的表述多為「...權消滅」。)消滅時效期間,自「能夠知道可以行使權利」這一主觀起算點起五年的短期時效,和自「能夠行使權利」這一客觀起算點起十年的長期時效。有特殊規定的,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消滅時效依該特殊規定。其他基本理念與我國相差無異。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日本民法改正之前,消滅時效未區分長短時效,只是從能夠行使權利之時起十年為消滅時效。

2.取得時效。取得時效為一般大陸法系國家立法所承認,我國尚無該制度。日本的取得時效制度分為第一、長期取得時效。即20年間,以所有的意思平穩且公然佔有他人的物,即取得該物的所有權。第二、短期取得時效。即10年間,以所有的意思平穩且公然佔有他人的物,且佔有開始時為善意無過失的,即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起源於羅馬法,是當今主要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時效制度的組成部分。基本目的是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交易安全。

   消滅時效和取得時效本身就是一對互補理念的時效制度,原權利人因消滅時效喪失了請求權,但並沒有真正喪失對該物的實體權利,這就導致財產權的的權利主體在法律上處於不確定狀態,如果沒有取得時效制度來幫助佔有人取得該物的所有權,財產歸屬無法確定,會造成權利真空。

   此外,取得時效制度還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在於,督促原權利人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如果原權利人怠於行使權利,實質是對自己權利的漠視。而此時佔有人因對該物平穩,公然的佔有而產生的該物的新的外觀,以及基於佔有而產生的各種各樣新的社會關係,那麼應該保護這些因新的佔有關係而形成的各種各樣社會關係,還是保護原權利人對物的權利,對這兩方的利益衡量,就成了立法者是否設計取得時效制度的關鍵。

   其實,在德日兩國因取得時效而取得他人之物的訴訟例是很少的,但是星野英一先生認為取得時效主要在以下幾種情況中會彰顯作用。第一,購買不動產時,買賣合同是有效的,但未進行登記。(例如不動產二重讓渡的有效,但未登記的情形)。第二,土地邊界線的紛爭。第三,不動產買賣合同的賣方不是土地的真正所有人,買方經過十年或二十年後,可以依據取得時效取得該土地對抗原權利人。(日本法,善意取得只適用於動產)最近,從法和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了發揮社會財富最大化的利用,取得時效制度的合理性也得到證明。

   舉證責任方面:其實取得時效相關的舉證是很困難的。對此,日本法規定了如下的舉證責任。首先,想要阻卻因取得時效而獲得某物的原所有人,如果不能證明「佔有人是基於所有的意思,善意且平穩公然佔有」,那麼推定該佔有人是基於所有的意思,善意且平穩公然佔有該物。也就是說,原所有人對佔有人的「他主佔有,惡意佔有,秘密佔有」負舉證責任。其次,十年和二十年的要件,為了緩和證明責任,只要能夠證明在開始和結束的時點都佔有的,即推定為十年或二十年間持續佔有。(民法186條)

相關焦點

  • 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相關問題擇論
    關鍵詞:訴訟時效  除斥期間  性質  區別  一、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是時效的一種,其上為概念為「時效」。因此,在分析研究訴訟時效制度前有必要對時效做一些認知性介紹。「時效」通說是從法律制度角度下定義,但也有學者從法律事實角度給以定義。如臺灣著名民法學者王澤鑑先生就認為「時效者,一定的事實狀態,繼續一定期間,而產生一定法律上效果的法律事實。」
  • 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區別
    2003-06-13 08:57:3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韓濤   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
  • 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簡單辨析
    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期間都是民法上關於期間的規定,雖然兩者都是法律規定的一種法律事實,若權利人在兩者期間範圍內沒有行使權利,均可能導致債務人不承擔其相應法律責任的後果,但兩者的依據和效果不同。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期間的主要區別是:    1、除斥期間是某項權利存續的期間,除斥期間屆滿,權利本身消滅。
  • 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區別
    02實務應用除斥期間與訴訟時效的區別訴訟時效又稱消滅時效,指對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的權利人除斥期間為法定的權利存續期間,因該期間經過而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後果。二者的區別如下:第一、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也可適用於請求權,如《產品質量法》第45條第2款規定之10年期間。第二、構成要件不同。
  • 該起訴期間是訴訟時效 還是除斥期間
    一審宣判後,二被告不服,以本案已過訴訟時效為由提出上訴。近日,二審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二被告辯稱:「根據《民法通則》第136條之規定,身體受到傷害的訴訟時效為一年,派出所的調解不是本案的必經程序,該一年時間是特別訴訟時效,不適應一般訴訟時效關於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
  • 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有何區別?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不行使權利的事實狀態,持續經過法定期間屆滿,喪失其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權利的失效制度。除斥期間,是指法定的權利的存續期間,因該期間的經過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我們要注意:首先,適用對象不同。訴訟時效適用於請求權,除斥期間適用於形成權。    其次,期間性質不同。
  • 疫情防控期間,有關訴訟期間、訴訟時效、除斥期間等法律要點
    法信 · 司法觀點1.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嚴格執行《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的條件,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非典型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
  • 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概述
    除斥期間又稱預定期間,是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的存續期間,期間屆滿後,發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都是因一定期間的經過而產生權利消滅的法律效果。但訴訟時效不同於除斥期間,二者的主要區別有:  (一)性質不同  訴訟時效期間是權利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時請求法院保護的期限;而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可以行使權利的期限。
  • 公司決議不成立、決議無效之訴是否適用訴訟時效or除斥期間?
    ,不適用六十日的除斥期間,現行公司法並未對決議無效的訴權行使期限作出明確規定,應當適用民法通則關於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的規定。傳統理論認為,1、除斥期間主要適用於形成權,2、除斥期間自權利成立之日起算,3、除斥期間為不變期間,4、除斥期間屆滿導致權利滅失。有觀點更認為「判斷某一法定期間為時效期間還是除斥期間的標準,是其適用對象或客體的性質。如過適用的對象是形成權,那麼其就是除斥期間;否則,則為時效期間。」
  • 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時效+訴訟期間+除斥期間等3大必知法律要點
    司法觀點1.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嚴格執行《民法通則》第139條規定的條件,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6個月內,因非典型肺炎疫情構成不可抗力導致債權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適用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
  • ...戰「疫」第十五期 疫情防控期間:訴訟時效+訴訟期間+除斥期間…
    《民法總則》第199條規定:「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的存續期間,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不適用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存續期間屆滿,撤銷權、解除權等權利消滅。」該條規定確立了除斥期間的基本規則,對除斥期間的起算規則、除斥期間屆滿後的法律效果作出了規定,確立了撤銷權、解除權等形成權的行使規則。
  • 保證合同的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的研究
    、保證合同的訴訟時效和主債務的訴訟時效之間的關係,都是理論上較為爭議和實踐中較為棘手的問題。所謂法定方式行為,就一般保證而言是指債權人針對主債務人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而就連帶責任保證而言是指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  (二)保證期間的性質  對於保證期間的性質,學術理論與實務上有不同的觀點。主要的為訴訟時效說、除斥期間說、特殊期間說三種。  1、訴訟時效說。
  •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訴訟時效期間制度的過渡與銜接
    民法總則是中國民法典編纂的開篇之作,意味著中國民事法律正式開啟民法典時代。在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基礎上,民法總則對訴訟時效制度作了重大的調整與重構。其中最重要的變化為將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調整為「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
  • 淺析我國現行執行時效與我國訴訟時效的銜接困境
    [1]時效依據不同的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在民法理論界為民法學者常談的則是取得時效與消滅實效。關於取得時效與消滅時效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立法例,由於受當時立法背景和立法技術的影響,我國在立法上則只採納了單一的立法例模式,只規定了消滅時效制度而未有取得時效制度之規定。且我國《民法通則》在法律概念的用語上也並未使用「消滅時效」而是使用了「訴訟時效」。
  • 《民法典》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從2021年1月1日施行
    時效,是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地達到一定期間而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實。時效須具備三個要素: 須一定的事實狀態存在;該事實狀態須持續經過法律規定的一定期間;鬚髮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時效包括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兩類。取得時效,是指佔有他人財產於一定期間經過即依法取得該財產物權的時效。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怠於行使權利而於一定期間經過即喪失相應權利的時效。
  • 保證期間和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對保證期間和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作了詳細的解釋。深入理解這些規定,對我們的審判實踐有重要的意義。一、 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我們首先應當明確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的區別。除斥期間是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的存續期間,期間屆滿後,權利歸於消滅。
  • 論訴訟時效的制度價值及適用對象
    訴訟時效的制度價值與訴訟時效的適用對象緊密相聯,制度價值制約著適用對象,適用對象體現著制度價值。本文將訴訟時效的制度價值與適用對象作統一研究,擬實現時效制度的價值回歸和時效適用對象的明確合理。通過各種考察和分析,筆者認為,我國採用訴訟時效經過後的請求權消滅主義更加符合民法理論和我國的社會現狀,下面對各種性質的權利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進行深入分析,以明確我國訴訟時效的適用對象。
  • 保證期間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斷
    【分歧】  按照雙方約定,肖某、邱某等四人的保證期間已過期,對於保證期間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止,存在兩種爭議:  第一種意見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6條「一般保證責任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中斷;連帶保證責任中,主債務訴訟時效中斷,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不中斷」規定,肖某、邱某等四人的保證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
  • 【青年幹警說法典第24期】劉曉健:民法典中訴訟時效制度的變化
    青年幹警說法典訴訟時效制度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期間屆滿,義務人有權以此抗辯,並拒絕履行義務的法律制度。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了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民法總則第188條將該訴訟時效期間修改至3年,並對期間計算點和最長保護期進行了整合歸納,該條現為民法典第188條。01普通訴訟時效的例外規則民法典第188條第1款後半句規定,法律另有規定,依照其規定。
  • 《民法總則》訴訟時效的理解與適用
    》和最高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訴訟時效制度》」)等相關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對訴訟時效規則作了重大調整。 訴訟時效是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權利不受保護的法律制度。該制度有利於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