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

2020-12-20 騰訊網

為什麼有的人並不富裕,卻過的很有詩意?為什麼有的人能把暗淡的日子過的充滿陽光?為什麼有的人相戀很多年還像當初那樣恩愛?

那是因為她們心存儀式感。

生活中那些無趣和委屈,那些一潭死水、灰頭土臉、見不到陽光的日子,其實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世界上總有人比你過的更艱難,更不容易,但如果心中有了儀式感,就好似乾涸的生活中注入了清泉,從此充滿生機和希望。

在《小王子》中有這樣一段:

小王子馴養狐狸後,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狐狸說,「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說。

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喚起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熱愛生活。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當然,在愛情中更不能缺少儀式感,儀式感不僅是愛情的強力保鮮劑,還是愛情長久的秘訣。

有人問,到底什麼才是愛情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你在這場感情裡投入的心思、精神和積極的體現情勢。

你是否也在想,為什麼如今的感情那麼不靠譜,說變就變?是由於我們為愛情付出的越來越少,愛情的本錢越來越低。

而人類的天性偏偏是付出越少越不會愛惜,於是就不把不勞而獲的感情當回事。

就像男生看上一個女生,什麼都沒準備,直接問:「你願意做我女朋友嗎?」女生搖搖頭,男生立馬轉移了目標,內心想:「真不知好歹,老子有的是女人來愛」。這就錯過了一個好姑娘。

正確的做法不是應該精心準備一場約會,然後誠心告白嗎?

這並不是女生希望有多大的排場,而是這需要儀式感,是一個男生是否真心誠意的表現。

在過節日的時候,女生想要一個禮物,男友說:「不就一個節日嗎?都老夫老妻了,真矯情。」也許女友就心涼了。

並不是女人多希望要禮物,而是她想知曉男生對她的在乎程度。

對於女生而言,愛情中的儀式感並不是心血來潮的小把戲,而是貫穿於愛情中的深度溝通方式。

你看,一束漂亮的鮮花、一個簡單的掛飾,或許並不是什麼特別貴重的禮物,但卻能讓對方感受到許久沒有過的驚喜和感動,然後記在心裡一輩子。

因為那不僅僅只是一個物品那麼簡單,更是代表著對方的心意,代表著對方對自己的重視。

1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共同走過幾十年依然恩愛如初的老夫妻,卻不知道,兩個人要相守一輩子,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因為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

大家有沒有發現,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慢慢地就變懶了。

以前周末還會一起去看場電影,現在就只會窩在家裡捧著手機無所事事;

以前偶爾還會一起出去旅行看世界,現在就只會說「花那錢幹啥,留著給孩子交學費吧」;

以前過節還會提前為對方精心挑選禮物策劃驚喜,現在就只會說「又不是小姑娘了還要什麼禮物」......

愛情的儀式感隨著時間逐漸被消磨,沒有儀式感的婚姻,就像每天喝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奇,兩個人在一起純粹就是為了搭夥過日子!

其實女人要的不多,有時候只需要一句關心,一個擁抱,一點驚喜就能滿足一整天。

2

黃磊曾經說過:「我非常反對夫妻變成親人,親人就是親人,比如我媽就是我親人,但我老婆是我的情人、我的愛人、我的情侶,她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管是生日、結婚紀念日、情人節,各種節日,黃磊都會給老婆孫莉獻上禮物,從來都不會吝嗇去表達心中的愛意。

以前兩人結婚的時候沒有辦婚禮,黃磊二十年後再次向老婆求婚,為她辦了一場溫馨浪漫的婚禮,這也是在用儀式感方式去傳遞愛情。

結婚二十年,重辦婚禮,風雨同舟,不離不棄,有了一對可愛的女兒,幸福得讓人羨慕嫉妒。

中國人往往都認為,愛要含蓄一點,難道只有送禮物了才叫愛嗎?真正的愛怎麼能拿這些來衡量?

可是愛一個人,如果不表達出來,別人又怎麼能感受得到呢?

儀式感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錢,而是你的態度,是相愛的兩個人之間彼此的珍惜和重視。

畢竟愛不是說說而已,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

就像一位聽友說的那樣:

我生日的時候老公很用心做了一個相冊回憶,從認識到戀愛,再到結婚的點點滴滴,這個不用花多少錢吧?但起碼你用心去為一個人去做了,在我認為這些小感動和金錢無關,你用心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的確,用心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太可怕了。

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無期待,生活重複,乏善可陳,將是多麼黯淡無光。

3

要想把感情經營好,就得從儀式感開始。

最好的愛情,藏在懂得經營的生活中,而懂得經營,就是給生活一些精緻的儀式感。

這不是矯情做作,而是給生活創造新鮮感,給愛情創造驚喜瞬間。

當你老了,回想起這一生,不光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還有讓你嘴角泛起微笑的日子。

有一部韓國的短篇,讓我印象很深刻。

短片裡,老公因為一成不變的生活,向老婆提出了離婚。老婆先是一愣,在經過一整夜的思考之後,出奇地答應了離婚,不過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老公要完成她提出的一些要求。

老公一心想著離婚,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他便爽快地答應了。

對於這些要求,我也同樣好奇,會是安排好財產分割嗎?會是其他無理的要求嗎?都不是。劇情反轉,老婆提出的要求是:出門前要擁抱,吃飯時要牽手,睡前要說「我愛你」,早上醒來一個早安kiss……

起初,老公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敷衍著老婆,漸漸地,這些都成為了生活中的小習慣、儀式感。待一個月以後,老公發現,自己已經不想離婚了,想每天都能擁抱,每頓飯都能牽手一起吃……

幸運的是,當老公想回頭的時候,那個人並沒走遠。

這個短片告訴我們,即使當一方覺得愛已經蕩然無存了,在儀式感的推動下,仍能找回愛。因為伴侶提出的每個儀式裡,都藏著對方的愛。

儀式感,無時不在提醒著你,愛的本意和味道。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吳尊美滿的婚姻,令人豔羨,一生只愛一人,婚後更是恩愛有加。他曾在節目中坦言,每晚睡前都會對老婆說「我愛你」。所以他才會在回答主持人提問「初戀現在怎麼樣了」時,能夠自信地回答:初戀嫁給了愛情,生活得很幸福。因為,他和初戀結婚了。 儀式感是什麼?儀式感是你精心為我準備的小驚喜。儀式感是我在紀念日為你寫下的一首詩。儀式感是你在520這天和我玩數字遊戲。儀式感是我帶上小龍蝦去探你的班。儀式感是你排隊一小時給我買泡芙。…… 儀式感不是刻意為了滿足朋友圈而拍照假裝,也不是為了敷衍伴侶而勉強,儀式感是生活中為彼此付出的點點滴滴,是為了讓彼此更幸福而作出的改變,是為了共同的美好而付出的每一次努力。一段好的愛情,倘若沒有儀式感,便會覺得枯燥無味。歲月蹉跎,我們終將慢慢老去,回憶裡的儀式感會告訴你,曾經,這份愛情是朵幸福。 一段好的感情,一定有儀式感,因為,這是愛的印跡。

人們常會說:都老夫老妻了,還過什麼情人節?都老夫老妻了,還要什麼禮物?都老夫老妻了,就算了吧!

我想,在中國家庭的特殊節日裡,這樣的對話是家常便飯了。可是我們應該知道特殊日子存在的意義,婚禮當天牢牢記住的日子,不就是要在後來漫長的陪伴中拿來紀念與眷戀的嗎?從戀愛到婚姻裡的夫妻,大部分精力在奮鬥事業與經營瑣碎上,在淡薄如水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裡,用一些小小的儀式感來給婚姻生活添一份甜蜜,讓對方感覺到愛一直都存在。

沒有人不懷念曾經花前月下的愛情,但終歸要回到柴米油鹽的現實。平淡需要溫暖與欣喜的漣漪。感受是一種無聲的體驗,需要附加儀式感才更生動與真實。所謂的愛的儀式感不是「禮物」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在意與在乎的表達,表達他對她的欣賞與讚美,表達她對他的崇拜與依戀。

愛情沒有時間與婚齡的界限,因為「心」時刻都需要愛的溫暖。無論你是新婚燕爾,還是婚姻十年,又或者白頭偕老都可以淺秀恩愛或者可以花前月下。因為選擇婚姻是因為愛情。既然沒有忘記初心,就應該為對方的快樂多付出一些,婚姻需要激情,瑣碎的生活需要小小驚喜。

因此,愛需要表達,更需要儀式感。婚姻中的兩個人若想給予就應該去付諸行動。無論你給是什麼,都不要問「你想要什麼」。因為我們彼此想要的其實是「共度風雨,陪伴到老」。而這份儀式感就是愛一直存在的真實。

相關焦點

  • 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內心富足
    青年作家李思園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中這樣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當日子清苦而平淡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消除困頓;當日子奢華而濃烈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 有儀式感的家庭,容易養出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
    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說白了,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和熱愛。儀式感對愛人,對孩子都意義重大,它傳遞著一份濃濃的愛,也傳承著一份愛的能力。有儀式感的家庭,容易養出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
  • 520「我愛你」521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520「我愛你」今天521生活需要儀式感作者:凱麗奧黛麗·這詩意的儀式感,讓蒼白的生活光華熠熠,映照著霍莉心中美好的嚮往。人人都愛蒂凡尼的早餐,可是卻鮮少有人扭頭看看自己在生活裡,儀式感有多麼匱乏。婚姻中的儀式感,想要擁有其實也容易——約會紀念日、結婚紀念日要記得,吃一頓浪漫的燭光晚餐,若是來不及買禮物送一個深深的吻也會讓人久久難忘;彼此的生日不能忘記,親手做一個再醜的蛋糕都會令對方感動;哪怕是再普通的晚餐也可以用精緻的餐具,鋪上餐巾,儀式感頓生……許多人喜歡在客廳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應付了事。
  • 愛她,請給足她儀式感
    如果有我能想到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懶因為儀式感很花心思和時間如果只是享受儀式感我相信沒人拒絕孩子更加不會拒絕如果一個人願意給你滿滿的儀式感如果你願意給一個人滿滿的儀式感那一定是真的愛用點點滴滴的儀式感3)準備好固定的開場白和結束語,固定的環節,比如,開啟輕音樂,媽媽給寶寶一個抱抱或者親親,說:「寶貝我們開始講故事啦。」對稍大一點的寶寶可以說,「寶貝你今天想選哪本書讓媽媽讀。」結束語:「好啦,今天的故事講完啦,今天是我們第**一起讀書,寶貝真棒!」等等類似的屬於你和寶寶的有儀式感的話語。「家庭儀式」有什麼好處?
  • 家有「儀式感」,是孩子接受到的最棒教育
    儀式感是什麼?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幸福的調味劑,它可以讓平凡的生活充滿幸福。 而在擁有儀式感家裡長大的孩子,未來都會更幸福,因為他們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但是這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愛,孩子在習以為常了之後未必能體會到。 孩子沒辦法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也會因為付出沒有回報而難過。 所以孩子是需要儀式感來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的。
  • 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幸福教育
    我們家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家庭。有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其實是培養一種對幸福的感知能力。過情人節了,需要給愛人準備愛的禮物……我相信小的時候越擁有愛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越有安全感,越能給予別人同樣的愛。
  •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和孩子過有儀式感的中秋,這5件事不可少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那些在有儀式感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更會表達愛,更會愛人。這些都是節日裡該有的儀式感。每一個家長都應該重視儀式感,陪伴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日子。讓孩子感受節日歡愉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這樣的孩子才能在外面經受住挫折,積極面對人生。
  • 聽聽丨家裡的儀式感,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今天我們聊:有儀式感的家庭和幸福的孩子儀式感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你的生活有儀式感嗎?對於孩子而言,家庭裡的儀式感,對於他們又意味著什麼?02有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 儀式感是小,幸福感是大,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難養出幸福的娃
    所以一定的儀式感,能夠讓孩子體驗到父母之間的愛情以及家庭當中的一些幸福,從而能夠讓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念以及家庭觀念,從而使得孩子能夠去學習父母之間的行為以及相處方式,從而讓孩子在以後的婚姻以及愛情觀念當中有正確的態度。3、讓孩子感受到存在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 時光裡的儀式感
    只有儀式感,才能讓你放大積極的情緒,化解掉消極的情緒。讓繾綣在歲月中的日常瑣碎,變成愉悅身心、豐盈靈魂的細水長流。儀式感可以讓平凡的生活變得優雅。儘管眼前的高級珠寶她永遠無法擁有,但在空無一人的第五大街,櫥窗玻璃倒影出的不再是身份低微的鄉下女孩,而是熠熠生輝的紐約女郎。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感?記得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寫過一本書,叫《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
  • 為什麼說孩子需要儀式感?
    01村上春樹說:「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現在,我們都在討論給孩子「富養」和「窮養」,但其實任何一種養育方式,都比不上父母的「愛養」。用愛滋潤孩子的心靈,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家庭的儀式感。儀式感不是來源於花多少錢,買多少東西,折騰多大的事,而在於我們真心想賦予一段時光特別的意義。
  • 儀式感,讓孩子有愛並大方得體
    現在她有能力了,要愛孩子,要給孩子滿滿的儀式感。她說從小開始她自己也沒有過生日,她父母不給她過生日,她感到缺失了很多……但是,我從她長期的文字裡,沒有看到長大了的女兒有多麼體貼,反而各種刁蠻,而她的儀式感也盡顯粗狂。
  • 寶寶吃飯也需要「儀式感」,提升儀式感的神器,寶媽都在用這些
    不過,也有一些媽媽們,不僅能讓寶寶乖乖吃飯,而且還能讓寶寶吃飯吃出儀式感。讓寶寶用手抓食物,既能鍛鍊手指協調性,還能更好地感知食物,愛上「它們」。很多寶媽在這個時候,會用到這款寶寶一次性餐墊。無紡布+吸水紙設計,可以充分地吸收油脂和水分,再加上PE防水膜,隔離髒汙。不讓寶寶每一次自己吃飯,都變成災難現場。而且,四邊有強力粘貼固定,能夠有效防止移動。
  • 生活擁有了儀式感,你就會多了繼續前進的微光和不將就的勇氣
    是的,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生活中需要儀式感的必要性和必須性,看看多久你沒有儀式感了?那麼儀式感到底是什麼呢?生活中的儀式感都體現在哪裡?對於親人,多久沒有給父母打點電話了?你有多久沒誇媽媽煮的菜好吃了?
  • 感 · 官|感知力·智力·創造力
    文末準備了禮物打開這篇文章的你都有機會獲得哦~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什麼是「感·官教育」,感代表著感知的能力只有經歷過這些積累,到了3-6使用這些感官教具的時候,孩子才會感興趣和有能力操作。這些教具到時候對他們才有意義,而不是玩具。所以0-3期間你要怎樣培養孩子的感官能力,這個非常重要。
  • 《晚安,月亮》:簡單的故事背後,蘊藏著親子關係中儀式感的力量
    但是,倘若把這些物品都一一說出來,就等於重新擁有了一種掌控感和安全感,焦灼不安的內心就可以得到撫平,孩子們就可以在父母溫柔的「晚安」裡沉沉睡去。這就是睡前儀式感的魔力,而孩子們的成長,非常需要更多儀式感的存在。
  •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生活每天都在繼續,在這些周而復始的重複中,我們應該停下忙碌的腳步、花點心思,刻意製造「儀式感」。,有人在意我們、深深地愛著我們;它是一小段心靈放鬆的時光,從而使我們更有力量迎接新的開始;,「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儀式感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的,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關你是什麼身份,你都可以去追去更加美好的生活,給自己儀式感。儀式感是人們對漫長生活的堅信和嚮往、期待,儀式感使人們是對生活中的快樂和幸福感受更加深刻,讓人們更加幸福和快樂。二、為何生活中需要「儀式感」?
  •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
    這似乎是每個人起床都要做的事,像一種特殊的儀式,只要這樣做了,就會立馬清醒,並收穫一個好的心情。我們都知道,日本的居民在吃飯前都會說一句,我要開動了!難道是在嚇唬餐具裡躺著的那一塊快壽司嗎?是為了不讓它們害怕提前做好心理準備嗎?其實這是他們吃飯前的一種特殊儀式,一來是為了感激食物,已念食物的來之不易。
  • D.THRONE帝仕倫今天來聊聊生活中的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德國作家洛蕾利斯不知什麼時候,「儀式感」這三個字成為是否享有品質生活的代名詞,在都市節奏變得越來越快的時代,讓自己慢下來感受生活的歲月靜好,成為當下我們迫切追求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