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並不富裕,卻過的很有詩意?為什麼有的人能把暗淡的日子過的充滿陽光?為什麼有的人相戀很多年還像當初那樣恩愛?
那是因為她們心存儀式感。
生活中那些無趣和委屈,那些一潭死水、灰頭土臉、見不到陽光的日子,其實是因為缺少了儀式感。
世界上總有人比你過的更艱難,更不容易,但如果心中有了儀式感,就好似乾涸的生活中注入了清泉,從此充滿生機和希望。
在《小王子》中有這樣一段:
小王子馴養狐狸後,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狐狸說,「比如,你下午四點來,那麼從三點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發現了幸福的價值……所以應當有一定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狐狸說。
儀式感對於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它能喚起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熱愛生活。
作家林宛央說:「儀式感,是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當然,在愛情中更不能缺少儀式感,儀式感不僅是愛情的強力保鮮劑,還是愛情長久的秘訣。
有人問,到底什麼才是愛情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你在這場感情裡投入的心思、精神和積極的體現情勢。
你是否也在想,為什麼如今的感情那麼不靠譜,說變就變?是由於我們為愛情付出的越來越少,愛情的本錢越來越低。
而人類的天性偏偏是付出越少越不會愛惜,於是就不把不勞而獲的感情當回事。
就像男生看上一個女生,什麼都沒準備,直接問:「你願意做我女朋友嗎?」女生搖搖頭,男生立馬轉移了目標,內心想:「真不知好歹,老子有的是女人來愛」。這就錯過了一個好姑娘。
正確的做法不是應該精心準備一場約會,然後誠心告白嗎?
這並不是女生希望有多大的排場,而是這需要儀式感,是一個男生是否真心誠意的表現。
在過節日的時候,女生想要一個禮物,男友說:「不就一個節日嗎?都老夫老妻了,真矯情。」也許女友就心涼了。
並不是女人多希望要禮物,而是她想知曉男生對她的在乎程度。
對於女生而言,愛情中的儀式感並不是心血來潮的小把戲,而是貫穿於愛情中的深度溝通方式。
你看,一束漂亮的鮮花、一個簡單的掛飾,或許並不是什麼特別貴重的禮物,但卻能讓對方感受到許久沒有過的驚喜和感動,然後記在心裡一輩子。
因為那不僅僅只是一個物品那麼簡單,更是代表著對方的心意,代表著對方對自己的重視。
1
我們常常羨慕那些共同走過幾十年依然恩愛如初的老夫妻,卻不知道,兩個人要相守一輩子,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因為幸福沒有捷徑,只有經營。
大家有沒有發現,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慢慢地就變懶了。
以前周末還會一起去看場電影,現在就只會窩在家裡捧著手機無所事事;
以前偶爾還會一起出去旅行看世界,現在就只會說「花那錢幹啥,留著給孩子交學費吧」;
以前過節還會提前為對方精心挑選禮物策劃驚喜,現在就只會說「又不是小姑娘了還要什麼禮物」......
愛情的儀式感隨著時間逐漸被消磨,沒有儀式感的婚姻,就像每天喝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奇,兩個人在一起純粹就是為了搭夥過日子!
其實女人要的不多,有時候只需要一句關心,一個擁抱,一點驚喜就能滿足一整天。
2
黃磊曾經說過:「我非常反對夫妻變成親人,親人就是親人,比如我媽就是我親人,但我老婆是我的情人、我的愛人、我的情侶,她是不一樣的。」
所以,不管是生日、結婚紀念日、情人節,各種節日,黃磊都會給老婆孫莉獻上禮物,從來都不會吝嗇去表達心中的愛意。
以前兩人結婚的時候沒有辦婚禮,黃磊二十年後再次向老婆求婚,為她辦了一場溫馨浪漫的婚禮,這也是在用儀式感方式去傳遞愛情。
結婚二十年,重辦婚禮,風雨同舟,不離不棄,有了一對可愛的女兒,幸福得讓人羨慕嫉妒。
中國人往往都認為,愛要含蓄一點,難道只有送禮物了才叫愛嗎?真正的愛怎麼能拿這些來衡量?
可是愛一個人,如果不表達出來,別人又怎麼能感受得到呢?
儀式感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錢,而是你的態度,是相愛的兩個人之間彼此的珍惜和重視。
畢竟愛不是說說而已,要用實際行動去證明。
就像一位聽友說的那樣:
我生日的時候老公很用心做了一個相冊回憶,從認識到戀愛,再到結婚的點點滴滴,這個不用花多少錢吧?但起碼你用心去為一個人去做了,在我認為這些小感動和金錢無關,你用心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的確,用心就是最好的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生活,太可怕了。
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無期待,生活重複,乏善可陳,將是多麼黯淡無光。
3
要想把感情經營好,就得從儀式感開始。
最好的愛情,藏在懂得經營的生活中,而懂得經營,就是給生活一些精緻的儀式感。
這不是矯情做作,而是給生活創造新鮮感,給愛情創造驚喜瞬間。
當你老了,回想起這一生,不光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還有讓你嘴角泛起微笑的日子。
有一部韓國的短篇,讓我印象很深刻。
短片裡,老公因為一成不變的生活,向老婆提出了離婚。老婆先是一愣,在經過一整夜的思考之後,出奇地答應了離婚,不過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老公要完成她提出的一些要求。
老公一心想著離婚,不過一個月的時間,他便爽快地答應了。
對於這些要求,我也同樣好奇,會是安排好財產分割嗎?會是其他無理的要求嗎?都不是。劇情反轉,老婆提出的要求是:出門前要擁抱,吃飯時要牽手,睡前要說「我愛你」,早上醒來一個早安kiss……
起初,老公是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敷衍著老婆,漸漸地,這些都成為了生活中的小習慣、儀式感。待一個月以後,老公發現,自己已經不想離婚了,想每天都能擁抱,每頓飯都能牽手一起吃……
幸運的是,當老公想回頭的時候,那個人並沒走遠。
這個短片告訴我們,即使當一方覺得愛已經蕩然無存了,在儀式感的推動下,仍能找回愛。因為伴侶提出的每個儀式裡,都藏著對方的愛。
儀式感,無時不在提醒著你,愛的本意和味道。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麼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吳尊美滿的婚姻,令人豔羨,一生只愛一人,婚後更是恩愛有加。他曾在節目中坦言,每晚睡前都會對老婆說「我愛你」。所以他才會在回答主持人提問「初戀現在怎麼樣了」時,能夠自信地回答:初戀嫁給了愛情,生活得很幸福。因為,他和初戀結婚了。 儀式感是什麼?儀式感是你精心為我準備的小驚喜。儀式感是我在紀念日為你寫下的一首詩。儀式感是你在520這天和我玩數字遊戲。儀式感是我帶上小龍蝦去探你的班。儀式感是你排隊一小時給我買泡芙。…… 儀式感不是刻意為了滿足朋友圈而拍照假裝,也不是為了敷衍伴侶而勉強,儀式感是生活中為彼此付出的點點滴滴,是為了讓彼此更幸福而作出的改變,是為了共同的美好而付出的每一次努力。一段好的愛情,倘若沒有儀式感,便會覺得枯燥無味。歲月蹉跎,我們終將慢慢老去,回憶裡的儀式感會告訴你,曾經,這份愛情是朵幸福。 一段好的感情,一定有儀式感,因為,這是愛的印跡。
人們常會說:都老夫老妻了,還過什麼情人節?都老夫老妻了,還要什麼禮物?都老夫老妻了,就算了吧!
我想,在中國家庭的特殊節日裡,這樣的對話是家常便飯了。可是我們應該知道特殊日子存在的意義,婚禮當天牢牢記住的日子,不就是要在後來漫長的陪伴中拿來紀念與眷戀的嗎?從戀愛到婚姻裡的夫妻,大部分精力在奮鬥事業與經營瑣碎上,在淡薄如水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裡,用一些小小的儀式感來給婚姻生活添一份甜蜜,讓對方感覺到愛一直都存在。
沒有人不懷念曾經花前月下的愛情,但終歸要回到柴米油鹽的現實。平淡需要溫暖與欣喜的漣漪。感受是一種無聲的體驗,需要附加儀式感才更生動與真實。所謂的愛的儀式感不是「禮物」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在意與在乎的表達,表達他對她的欣賞與讚美,表達她對他的崇拜與依戀。
愛情沒有時間與婚齡的界限,因為「心」時刻都需要愛的溫暖。無論你是新婚燕爾,還是婚姻十年,又或者白頭偕老都可以淺秀恩愛或者可以花前月下。因為選擇婚姻是因為愛情。既然沒有忘記初心,就應該為對方的快樂多付出一些,婚姻需要激情,瑣碎的生活需要小小驚喜。
因此,愛需要表達,更需要儀式感。婚姻中的兩個人若想給予就應該去付諸行動。無論你給是什麼,都不要問「你想要什麼」。因為我們彼此想要的其實是「共度風雨,陪伴到老」。而這份儀式感就是愛一直存在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