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能自己運動嗎?丨人類這個主體在矛盾運動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2020-12-16 寒冰借火

一切活的東西之所以區別僵死的東西,就是因為它本身本質包含著矛盾的本原。 ——歌德《浮士德》

矛盾能自己運動嗎?

要想知道矛盾能否自己運動,首先我們就要先知道,矛盾是什麼?

矛盾,是指一個事物內部截然相反,而又相互統一的兩種力量。矛盾的雙方,即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又相互聯繫、相互合作。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整體。

矛盾的雙方,都對,但又都不全對,只有把雙方何在一起,事情才能是完整的。

比如我們說:

好馬不吃回頭草 vs 浪子回頭金不換兔子不吃窩邊草 vs 近水樓臺先得月退一步海闊天空 vs 狹路相逢勇者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vs 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上面的這些俗語,單獨來看都沒有什麼問題。可一放到一起,就會出現極大的張力。就像兩個人在拔河一樣,你向東,我就往西,但雙方偏偏誰也離不了誰!因為離了任何一方,都不再有拔河這件事了。

拔河,就像是同一性。而向兩個相反的方向拔,就好比是對立性。同一性和對立性,雙方誰也離不了誰。

矛盾,大概說就是如此。

知道了什麼是矛盾後,那我們再來說說,矛盾的運動。

矛盾的運動樣式

矛盾的運動,總是一個向著其對立面運動的過程。對其對立面的否定,同時也是對其自身的肯定,也就是朝著其自身的方向的發展的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也就展開了對其自身的否定,同時也是對其對立面的肯定,轉而展開向其對立面的運動過程。對於矛盾的運動,最經典的就是中醫理論中,人體在十二個時辰裡,體內的陰陽消長起伏過程。

一天當中,子時(晚上11點-1點)陰氣達到了極點,展開對陰的否定,開始向陽轉變,一陽升起。

經過陰陽的此消彼長,

到午時(白天11點-1點),陽氣盛極而衰,展開對陽的否定,開始向陰轉變,一陰就此升起。

矛盾的運動,也與此相類似,它是一個向著對立面的轉化運動過程。

矛盾,就是以這樣的一種方式運動的,可,是什麼樣的一種力量,導致的矛盾要去如此運動呢?

矛盾的運動真的是客觀的,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嗎?

在我們的書本中所學到的是這樣的:矛盾運動,是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的自我運動,它是事物本身的客觀狀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事實真的如此嗎?

下面,我們就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一對矛盾為例來加以說明。

我們知道,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當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對其產生阻礙作用時,我們就要改造生產關係,使它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讓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這裡,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我們人類安於物質的匱乏,僅僅滿足於最低限度的需求就可以了。那麼,人類還會繼續發展生產力嗎?當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相適應,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人類還會改造生產關係,來促進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嗎?

答案很顯然是否定的。

通過上面的假設,我們可以發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這個結論並非是絕對的。它是以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必須發展生產力為前提的

只有在這個前提下,生產力才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才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一旦生產關係不能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就必然要改造生產關係。第二個問題,如果人類不再進一步發展生產力,那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對矛盾的"自我運動"就會戛然而止。

人類什麼時候,不再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對矛盾的「自我運動」就會在什麼時候終止。

那麼由此來說,矛盾的運動是不是由人類的意志所決定呢?矛盾運動的整個過程,是不是由人類的意志所推動呢?

很顯然,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對對立的概念,其本身是不能「自我運動」的。

黑格爾所謂概念的「自我運動」是不正確的,相反,概念的「自我運動」其實是人類為實現自身目的,而對概念進行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所致,是人類在推動著概念進行轉化。

以黑格爾的邏輯學為例,是絕對精神對自我的認知,在推動者概念進行轉化。

簡單說就是,絕對精神是有(肯定)——對有的否定——絕對精神是無——對無的否定之否定——即絕對精神是變易。

絕對精神,正是通過這種對對立的雙方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來最終認識自己的。即:是絕對精神對自我的認知,在推動著概念進行轉化。

2,從前面的例子,我們還可以得出,如果人類不再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即生產力的發展停滯下來,那麼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會停滯下來。

人類社會處在奴隸社會,就不會發展到封建社會。處在封建社會,就不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那麼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就會變得不再正確。

很顯然,人類社會的向著更高階段的發展演變,是以人類的需求為前提的。

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斷的發展生產力。從而推動著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一步步走向共產主義社會,並在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自身的目的。即: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矛盾的運動是人類為實現自身目的,而對對立的雙方進行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運動,是人類在推動著矛盾概念進行轉化。矛盾的運動是有方向的,它是以人類的目的為運動方向的。從而,矛盾的運動也並不是無限的,一旦人類實現自我目的,矛盾的運動就會停止。就像,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一樣。

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的目的已經實現。即: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各取所需,各盡所能。

矛盾的運動只存在於實現目的的過程中,而自然界,雖然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於人類的思維中的,是存在著對立的概念的。但,就自然界本身的運動而言,並不存在什麼目的。故而,是不存在矛盾的運動的。

但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確實是人類的目的之所在,故而,對自然界的認識過程是矛盾的運動過程。

恩格斯對自然界本身運動的,辯證法的思索是不會有結果的。其所謂平衡的思想並不是辯證法,因其中只存在著對立的概念,而沒有為實現目的,而對對立的雙方進行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運動。

相關焦點

  • 淵回哲學:什麼是矛盾,矛盾與世界的關係?矛盾是人類認識的關鍵
    淵回哲學:什麼是矛盾,矛盾與世界的關係?矛盾是人類認識的關鍵人們通過矛盾來認識世界。沒有短,人們不知道什麼是長。沒有高,人們不知道什麼是低。沒有黑,人們不知道什麼是白。沒有壞,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好。……人們的任何認識,都是通過相對觀念獲得的。換句話說,人們認識中的世界,都是有一個存在前提條件的。
  • 在我國傳統詩詞中,詩歌自律運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在我國傳統詩詞中,長期存在著內容與形式、格律與自由的矛盾,也就是流貫於傳統詩詞歷史長河中此起彼伏的「詩化」與「散文化」的矛盾。先秦諸子散文的崛起,迅速使以《詩經》為代表的「詩化」主流,讓位給以《楚辭》為代表的半詩化、半散文;化(即「詩化」與「散文化」的結合)的新潮。
  • 矛盾論與辯證法
    所以辯證法的概念,應該是——應該丟棄康德對「二律背反」的態度[3],把悖論視為一種常態,在這種常態下建立的就是一種「變化」的邏輯,它自己依靠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內因和外因(馬克思和黑格爾的奧秘,就是他們對待這個悖論的態度)。這個悖論的對象就理解為是一種「絕對」,理解為是一種「全體」,證全體包含著肯定的方面同時包含否定的方面。
  • 矛盾論讀書筆記
    一個政黨要引導革命到勝利,必須依靠自己政治路線的正確和組織上的鞏固。——同樣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依靠自己發展規劃的正確和自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
  • 單親媽媽與自己的孩子會發生矛盾嗎?
    離婚率越來越高的當下,小孩子大多數都是選擇跟著媽媽的,單親媽媽這個身份並不是非常少見的,那她們會和自己的孩子發生矛盾嗎?我覺得會的。一個手機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今天,孩子們變得越來越依賴家長和電子產品,而父親的作用很大一部分就是做出表率,教會自己的孩子怎麼去自立自強。而少了父親這個角色,單親媽媽一個人很難撐得起這個角色,孩子就會更加地去依賴她,以至于越來越不獨立。日後的矛盾也是會越積越多的。
  • 明代的思想矛盾與突破:認識矛盾是客觀存在,走向無限性
    但他們卻把這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形上學地割裂開來,這就成了康德所謂的「二律背反」,不可解決了。列寧說得好:「有限和無限=同一個世界的部分、階段。不是這樣嗎?」無限有限是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無限是由有限構成的,它並不存在於有限之外。而是寓於無數的有限之中。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於宇宙空間的認識,總是有限的。但沒有什麼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越過的。而不斷地超越有限的界限,正是在走向無限、認識無限。
  • 天道:運動是一切事物的規律,任何機會都在運動中產生
    說起《背叛》,如果問我最喜歡裡面的哪一句話,那是宋一坤說的:運動是一切事物的規律,任何機會都在運動中產生。可能有人不覺得這句話有什麼,那是因為用上了『運動』這個詞,較有哲學性,屬於辯證唯物法的概念,如果你讀過《矛盾論》,你會有更深刻地體會。
  • 兩種宇宙觀 矛盾論
    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⑴列寧常稱這個法則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之為辯證法的核心⑵。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清楚了,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辯證法。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 毛選《矛盾論》——矛盾並非千篇一律,關鍵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學習整理的過程中,我把這一部分的要點歸結為5個知識點,逐一進行說明:1.人們認識事物的順序總是從特殊到一般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來講,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從這個方面來講,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在日常聚會的時候,一般都會問有沒有陌生人參加,如果有可能會在穿衣打扮甚至言行舉止上都有一個自我暗示的原因吧。2.不但要全局地、系統地看問題,更要具體地、定格地看問題什麼意思呢?
  • 「大覺醒運動」是宗教內部矛盾,卻成了撕裂美國的開始,為什麼?
    1743年,美國出現了「大覺醒運動」,基督教教會分裂成傳統派和振奮派,為了捍衛自己的地位和威信,雙方爭鬥不休,順便也撕裂了美國社會。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僅僅是因為宗教一直在美國社會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還因為這二者的分歧與歐洲基督教內部關於教義之爭完全不同。
  • 翻譯練習丨關於「人類自願滅絕運動」
    「人類自願滅絕」並非別的什麼東西,而是關乎這顆星球的一種哲學、一套信念、一種生活方式。那麼,VHEMT的宗旨是什麼?這一運動的信念中蘊含了真理嗎?還是只是荒謬的悲觀主義?它真的為我們的環境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嗎?【注】(1) 馮內古特:美國作家,以「黑色幽默」著稱。這一運動的宗旨很難界定;或者說,他們並無宗旨。因為VHEMT並非一個組織。
  • 腰椎間盤突出,其實就像婆媳矛盾
    >腰椎間盤的媳婦和老娘則是兩塊剛猛的腰椎骨她們一上一下把腰椎間盤夾在中間每當人類運動或彎腰的時候兩塊腰椎骨就會相互擠壓就像婆媳鬧矛盾腰椎間盤默默吸收著衝擊像個夾縫中的男人但他卻能平安無事還能保護兩塊椎骨不受傷
  • 矛盾論(下)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其共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並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絕對性。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於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假如除去一切個性,還有什麼共性呢?
  • 改革同革命一樣,也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
    革命的直接原因: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其深層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在於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革命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去代替腐朽的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裡轉到另一個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制度根本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誌。
  • 讀懂《矛盾論》,有4大明顯好處,能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矛盾論》是經過歷史反覆檢驗的經典,教我們怎樣觀察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運動,怎樣應對錯綜複雜的形式局面,怎樣根據辯證邏輯分析去解決各種矛盾。集認識論、邏輯學、方法論為一體,能快速打開我們的思維鏈。通俗地講,它能讓我們眼睛變得更光亮,腦子變得更清醒,身段變得更靈活。
  • 運動空間矛盾致籃球場之爭 新建城市小區需"補課"
    廣場舞大媽A:  一幫老年人能打他們嗎。  解說:  一場鬥毆暴露出城市空間的狹小,《新聞1+1》今日關注,籃球場還是廣場?  評論員 白巖松:  您好觀眾朋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那麼如果根據它的功能設施,如果說雙方沒有矛盾的情況下,我認為應該共享這樣一個資源,因為今天我們的社區公共空間不是很多,實際上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有短缺。但是如果說這個矛盾很顯著,那麼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倒認為,確實作為專業化的籃球場,它的專業化的功能,應該做一個優先的考慮。
  • 城市的交通:人類創造的矛盾
    城市的交通:人類創造的矛盾人類的發展造就了城市群的不斷壯大,農村裡人煙稀少,城市卻變得越來越大。且不說讓人瞠目的超級城市,就算三四線小城市,也是聚集了百萬人口的密集區域。這是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充分體現了人類的「群居性」。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而要改變世界,首先就要改變自己,通過自我改變來改變環境。馬克思說:「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自我的改變和環境的改變,不是重複、延續已有的狀態,如果導致新的更好的狀態,就具有創造性。人類實踐和認識的創造性,使人類社會發展突飛猛進。 正是自覺的認識和實踐,把人與狹義的動物區別開來。
  • 人類在宇宙中扮演什麼角色?一種無形力量在背後,操控一切!
    當人類走出地球後,才初步了解到原來宇宙竟是如此浩瀚,科技的幫助人類逐漸飛出了地球,人類還沒有走出地球之前,對所有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們猜想地球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生命?既然地球能出現人類,那麼其他星球上很有可能會出現生命是高智慧文明。
  • 電子競技與傳統體育,矛盾究竟在哪裡?| 專欄
    在這裡出現分歧的概念是「沉迷遊戲」和「打電競」,那麼有人能把這兩者完全分清楚嗎?在去年的很多比賽的發布會上,這可能是傳統媒體記者最喜歡問的問題之一。傳統體育賽事是沒有這層環節的,傳統體育組織者通常掌握絕對的權威和掌控力;而在電競賽事中,當「爸爸」的卻是IP持有方遊戲廠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想辦好電競賽事,主辦方不得不扮演一個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