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25日電 臺灣當局繼封殺愛奇藝後,24日再出手,強行認定淘寶臺灣屬「陸資」,罰款之外,更要求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臺灣輿論指,臺當局跟進美國打「反中」牌,此類政治上無限上綱之舉,不利臺灣經濟發展。
臺「經濟部」投審會一方面不得不承認,阿里巴巴在經營淘寶臺灣的英商克雷達公司持股未逾30%,符合現行「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另一方面,又硬拗稱阿里巴巴對克雷達公司營運方針具控制力,以此作為認定淘寶臺灣屬於「陸資」並處罰的依據。
《聯合報》報導指,許多籤約的臺灣商家商品將被迫下架,牽連層面甚廣,商家哀嚎,臺灣網友議論紛紛,認為恐導致又一波閉店潮。坊間擔心騰訊旗下的電商平臺「蝦皮」會是下一個被禁用的業者。
《中國時報》指出,此舉凸顯臺當局封殺陸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報導稱,更讓人難以信服的是,臺「經濟部」封殺淘寶臺灣的另一個理由,是會員要授權阿里巴巴集團使用用戶個人資料、攝影機等權限,質疑有資訊安全風險。若以此標準,臉書等電商平臺是否也有同樣風險?
報導指出,在網購時代,二度創業者、年輕人、農業人、臺灣中小企業,透過淘寶跨境網購平臺開店,行銷臺灣產品愈來愈多,對臺灣經濟絕對是正面貢獻。臺當局封殺愛奇藝,自斷每年高達10億元新臺幣的臺灣影視版權採購;封殺淘寶臺灣,也斷送中小企業海外市場拓展機遇。
《經濟日報》分析,淘寶臺灣若撤資,恐影響淘寶臺灣數十萬家商戶和數百萬消費者,淘寶臺灣每月交易總額成長超過15%,好不容易培養的業績將付諸流水;若剔除阿里影子,失去「淘寶」金字招牌從零開始,亦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包承柯表示,淘寶臺灣是協助銷售臺灣本地商品的重要平臺,若關停,將不利於臺灣商品出口海外,還會增加失業人口,對臺灣經濟只會減分。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沃牆認為,擴大開放陸資來臺,可為臺灣產業及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水,強化兩岸產業的合作與互補關係。倘若因親美而政治跟風,要注意可能的衝擊。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指,自臺當局開放陸資來臺,就充滿戒心,向來從嚴審查。近來臺當局對陸資動作頻頻,主要還是配合美國進行的政治動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