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修行之後,還是那麼煩躁容易發脾氣呢?佛給你解答

2020-12-20 每日一首佛歌

昌樂法師《練習空性》第15講

什麼是抑鬱?當自己的人生目標得到滿足之後,自己因為此前只是在物質上面滿足,只是小目標的滿足。一個人跑到山頂之後,他無路可去。他的人生一直把自己設置為登高再高,更快更高更強。可是他已經到了山頂之後,他無路可走。中國人對人的要求,特別長輩對晚輩的要求,還有一個錯誤的邏輯,叫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說有一個人爬旗杆,這個旗杆有一百尺,能爬上去也很不容易了,小孩子已經爬到最上面了。大人在下面說:再上去,還要再上去一步。百尺竿頭再上去,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兇險的處境。人生處於上升通道之後,一定要懂得,給自己更多反轉的餘地。在這個物質充裕的年代當中,在這個如果沒有很強大心理力量的情形之下,我們在這個物質充裕的年代生活是一個非常兇險的狀態。

因為我們如果沒有信仰,原來生活的追求都消失了,你就變成一個沒有追求的人。經典當中常常在描述,有求皆苦,這是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裡面,我們需要去面對的人生。如果在當下這個情景,不是有求皆苦,是求都不知道求什麼了。抑鬱就是沒有追求,人生灰色一片。怎麼樣才能過上自律的、有節制的生活呢?

我們常常在就事論事地持戒,你總覺得這件事情要做,你沒辦法做到。除非怎麼樣?除非你有信仰。實際上,佛教裡戒律的修行,是在強大的信仰基礎之上產生的。如果沒有追求,我們的貪心是放不下的。如果不懂得賢者的、聖者的樂趣,我不會聽他們的勸導。純粹就事論事的修行、持戒,是自我貪心的壓抑,這種壓抑式的修行、持戒會不知不覺地埋藏很多隱患

你看我們身邊很多的修行人,他們常常處於一種急躁和煩躁狀態當中。有些修行人他不發脾氣則已,一發脾氣,比那些不修行的人還厲害。你知道為什麼?因為他採取的是壓抑的修行。我們到這裡是講戒律的屬性,並不是菩薩套在我們頭上的緊箍咒,並不是別人要我們去做的,而是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我們要像佛菩薩那樣自在。

於是我們聽從了佛菩薩的勸導,聽從了佛菩薩的告誡,說人生在追求解脫的、追求幸福的過程當中,不能做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去做。所謂不能做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那我們就不要去做。如果懂得了這一點,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才會用戒律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貪心。

在信仰的前提之下,在你要跟菩薩一樣自在解脫的情形之下,我們的修行、真正的戒律才能成為貪心的一劑良藥。套用經典當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只有在信仰的前提之下,能看到貪心的錯誤性,看到佛菩薩戒律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夠放下貪心,受持戒律,然後像如來一樣解脫自在。

這個持戒,是別人給我們的、佛菩薩外在力量給我們的要求,以及我們能認識到,其實戒律是我們內在追求解脫過程當中的訴求。我們是想放下,可是沒有辦法,有一些習氣在,於是要受持這個戒。

相關焦點

  • 佛挑選的十大弟子,其實是弘法的需要,又是佛要從中啟發你的修行
    佛挑選的十大弟子,其實是弘法的需要,又是佛要從中啟發你的修行。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佛挑選的十大弟子,其實是一個弘法的需要。我們只有縱觀佛的一生,和把十大弟子當做一個整體來看,才能看出裡面的玄機。佛採用的辦法是先恆順眾生說小法,結緣修行人,善巧方便,慢慢引導到大法,最後說出佛法真相,宣說《大乘妙法蓮華經》,給各弟子授記成佛。明白這個良苦用心,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啟發,也能讓我們弘法有了思路。三、這個排名為什麼是弘法的需要?1、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 五個佛句,告訴你如何修行
    佛經中的許多佛句,是歷史以來,經過無數人修行的實踐,在實踐中,得出真正修行方式的一些總結。這些佛句,尤其以「三大經王」,以及《金剛經》、《心經》為最。也就是人們的感觸最為深刻。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這五部佛經中的句子,告訴你如何修行。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總是煩躁不安愛發脾氣是怎麼回事
    總是煩躁不安、愛發脾氣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總是煩躁不安愛發脾氣是怎麼回事如果是情緒問題,很容易出現心情壓抑、煩躁、敏感、多疑,對別人的一舉一動特別在意,甚至反覆思考痛苦的事情,這個時候就會變得脾氣不穩定,甚至易於激惹,總因為小事就跟人發脾氣、與人吵架等。
  • 為什麼懷孕後容易發脾氣?原來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但是也會有些準爸會納悶,明明自己的老婆平時賢良淑德,為什麼懷孕後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一下子像林黛玉,一下子又像一隻隨時會發飆的母老虎。為什么女人懷孕後容易發脾氣?孕期又如何來舒緩自己不安的情緒呢?今天小恩和大家分享一下與孕期情緒有關的知識,希望對各位姐妹們有用~一、為什麼懷孕後容易發脾氣?
  • 奧斯塔羅 你是個容易發脾氣的人嗎?
    有些人天生就是好好先生 什麼都笑笑的 但要某些人控制脾氣 就好像天塌下來一樣困難 那你呢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佛說現實世界並無一物。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
  • 佛法:出離輪迴不是那麼簡單,不懂借力修行,終究還是人天往返
    這是個關鍵問題,佛所傳授的法那麼多,是不是都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眾生的特性?是不是修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出離輪迴?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我們首先要明白《楞嚴經》中開示的是通途,也就是靠自力修行出離輪迴的。那麼你要靠自己,你就必須徹底斷淫,正淫邪淫都必須斷除,不僅淫慾的行為不能有,連淫心都不能產生。
  • 修行後,出現這4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如果一個人,僅僅只是將修行,停留於表面,卻心存惡念,甚至於,修行後,你的煩惱越來越多,恐怕你的修行,就是走錯了路。修行的人,非常注重因果。不論你修行,還是不修行,都要懂得尊重因果。很多人,到寺院中去燒香拜佛,希望求佛保佑自己生子發財、消災解難。佛說人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你做了多少好事,就有多少福報;你做了多少壞事,就有多少磨難。
  • 炎炎夏日煩躁易怒 你或許是得了「情緒中暑」!
    圖片來源於網絡炎炎夏日,天氣悶熱,人的情緒容易受到高溫影響而變得浮躁。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焦慮不安、總是發脾氣……如果這些症狀常困擾著你,那可得多加小心,你或許是中了「情緒中暑」的招!張女士說,下班回家之後,她也常感覺心神不寧,甚至看家人也不順眼,動不動就找茬發脾氣。張女士察覺到這樣的狀態影響到了生活,應該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畢竟老是生氣煩躁對工作、家庭都不好,所以特地來諮詢醫生。」聽了張女士的述說,諸暨市人民醫院心理門診的陳國統副主任醫師認為,張女士是遇到了「情緒中暑」。
  • 為什么女生來姨媽容易發脾氣,你想過原因嗎?
    下面,小秘就來告訴大家為什么女生來姨媽容易生氣。1、壓力過大。其實不管是不是處於經期,當自身感覺壓力過大時,如果沒有及時發洩和緩解壓力,是很容易變得暴躁易怒的,而此時正好處於經期的話,那情緒就更不穩定,脾氣說來就來也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孕育壓力也是女生的逃避不了的,當然,這主要是針對已婚女性。
  • 為什麼念這一佛,就會得一切諸佛的保佑?
    那麼為什麼信佛的人都要念這句佛號呢?念此佛號又有什麼作用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這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四十八大願,建立西方金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之功德。他是西方三聖之首,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創立的淨土宗,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 當你衝著孩子發脾氣以後,孩子為什麼反而更喜歡黏著你呢?
    相信大多數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衝著孩子發脾氣以後,孩子雖然哭鬧,可是卻反而緊緊地抱著你。這件事讓我感觸特別深,前陣子孩子發燒住院了,打吊瓶的期間,他頻繁地把手上的滯留針拔掉。因為住院期間每天都得輸液,拔掉以後就得重新打。小孩子血管細不好打,每次打的時候都要好幾個人按著他。然後哭得撕心裂肺,作為一個母親看著這樣折騰心都快碎了。可是他偏偏就是好了傷疤忘了疼,一不留神就拔掉了。
  • 容易發脾氣的孩子遇著了性子急躁的父母,防止孩子發脾氣的策略
    防止孩子發脾氣,消除不良行為的最佳途徑,是對良好的行為加以鼓勵,這是我們始終強調的—個主題。這個原則也適用於防止孩子發脾氣。你應該消除那些引起孩子情緒煩躁的條件,鼓勵對情緒穩定具有增進作用的各種因素。
  • 修行之後出現這三個「徵兆」,是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要留意!
    很多真正修行的人,有意無意也揭示了一些修行中的奧秘。由此,修行距離普通根器的人,不再遙遠。話雖如此,很多人在自己學習修行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在修行,或者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塊修行的「料子」。特別是聽到很多人說,通常修行是師父找徒弟,於是心下惴惴不安。如果你有以下幾個「徵兆」,通常證明你的修行已經起作用了,或者說是你已經可以算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了。
  • 父母情緒管理:明知道發脾氣沒用,為什麼還是忍不住吼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切身體會,也許你學了很多教育方法,但在自己孩子身上不太好使;明知道這是「親生孩子」,並默念無數遍「親生的,親生的……」,可很多時候還是忍不住又對孩子發脾氣。明知道吼叫用處不大,但還會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你以為是孩子惹毛你了嗎??不!是因為你自己,因為你沒有放過自己、接納自己!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奇怪?
  • 怎樣修行才對?尤其現代人要怎樣修行?
    無論做什麼事,要用佛、道的思維來判斷、分析、踐行。即使是生活中的小小事也要滲透和應用佛法、道法。才能使之深入骨髓、深入阿賴耶識,也才能真正起用。最後,要認真領略道學、佛學的精髓,尤其大乘佛法的「無我」修法——要學會奉獻自己、付出自己、放空自己。三、為什麼修行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呢?
  • 心理學丨為什麼你的情緒,那麼容易變壞呢?
    當然了,接受確實是重要的,可如果能有些自己能做的,也不是一件壞事,你說呢?看樣子「為什麼他那麼容易生氣」這個問題,已經不能以「他就是這樣的人」來解釋,或者說,這句話只能當做一種「對當下現實的接納」,可接納之後,該有的調整與改變,也還是要有的。
  • 佛教:雖然淨土法門修行很簡單,但很多人不願意念,為什麼呢?
    如果按我們普通凡夫的角度來理解,覺得好像也沒那麼難,其他法門反而覺得更難一些。其他法門其實是難以理解,也難以修行。淨土法門,也可以說難以理解,因為是唯佛與佛才能究竟的。但是淨土法門的行持卻非常簡單,誰都可以念佛。雖然念佛很簡單,但是這麼簡單的行法,在我們普通大眾當中,很多人還不願意念佛。這裡面的障礙在哪裡?
  • 菩薩如何修行?佛說分兩個階段,如何理解
    佛像那麼,菩薩如何修行呢?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說: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佛在此跟辯音菩薩說,菩薩的修行分兩個階段,即先先修「奢摩他」,再一起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如何理解呢?
  • 修行為什麼要聞思修和解行並重呢?
    佛法的修行講聞思修,就是說要聽聞道理,然後依道理去行。為了說明行的重要性,佛在經典中有兩個很重要的比喻。說食不飽和看藥方不能治癒病。《楞嚴經》中有一段話:「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得飽。」意思就是只是聽聞道理若不修行,就同沒有聽到過佛法一樣。若是只聽聞不修行,只知不行,就等於聽別人說吃的,你自己肚子能飽麼?解行相應,是佛法修行的基本原則。我們知道了佛法的道理,更要緊的是讓佛法的道理溶於自心,然後按佛法的道理去實踐。《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另一段話:「複次,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