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樂法師《練習空性》第15講
什麼是抑鬱?當自己的人生目標得到滿足之後,自己因為此前只是在物質上面滿足,只是小目標的滿足。一個人跑到山頂之後,他無路可去。他的人生一直把自己設置為登高再高,更快更高更強。可是他已經到了山頂之後,他無路可走。中國人對人的要求,特別長輩對晚輩的要求,還有一個錯誤的邏輯,叫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說有一個人爬旗杆,這個旗杆有一百尺,能爬上去也很不容易了,小孩子已經爬到最上面了。大人在下面說:再上去,還要再上去一步。百尺竿頭再上去,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兇險的處境。人生處於上升通道之後,一定要懂得,給自己更多反轉的餘地。在這個物質充裕的年代當中,在這個如果沒有很強大心理力量的情形之下,我們在這個物質充裕的年代生活是一個非常兇險的狀態。
因為我們如果沒有信仰,原來生活的追求都消失了,你就變成一個沒有追求的人。經典當中常常在描述,有求皆苦,這是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裡面,我們需要去面對的人生。如果在當下這個情景,不是有求皆苦,是求都不知道求什麼了。抑鬱就是沒有追求,人生灰色一片。怎麼樣才能過上自律的、有節制的生活呢?
我們常常在就事論事地持戒,你總覺得這件事情要做,你沒辦法做到。除非怎麼樣?除非你有信仰。實際上,佛教裡戒律的修行,是在強大的信仰基礎之上產生的。如果沒有追求,我們的貪心是放不下的。如果不懂得賢者的、聖者的樂趣,我不會聽他們的勸導。純粹就事論事的修行、持戒,是自我貪心的壓抑,這種壓抑式的修行、持戒會不知不覺地埋藏很多隱患。
你看我們身邊很多的修行人,他們常常處於一種急躁和煩躁狀態當中。有些修行人他不發脾氣則已,一發脾氣,比那些不修行的人還厲害。你知道為什麼?因為他採取的是壓抑的修行。我們到這裡是講戒律的屬性,並不是菩薩套在我們頭上的緊箍咒,並不是別人要我們去做的,而是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我們要像佛菩薩那樣自在。
於是我們聽從了佛菩薩的勸導,聽從了佛菩薩的告誡,說人生在追求解脫的、追求幸福的過程當中,不能做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去做。所謂不能做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那我們就不要去做。如果懂得了這一點,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才會用戒律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貪心。
在信仰的前提之下,在你要跟菩薩一樣自在解脫的情形之下,我們的修行、真正的戒律才能成為貪心的一劑良藥。套用經典當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只有在信仰的前提之下,能看到貪心的錯誤性,看到佛菩薩戒律的重要性,我們才能夠放下貪心,受持戒律,然後像如來一樣解脫自在。
這個持戒,是別人給我們的、佛菩薩外在力量給我們的要求,以及我們能認識到,其實戒律是我們內在追求解脫過程當中的訴求。我們是想放下,可是沒有辦法,有一些習氣在,於是要受持這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