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如何修行?佛說分兩個階段,如何理解

2020-12-23 問過藍天

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只是證悟成佛之中的一個果位,也就是說菩薩這一果位並不是佛教之中最高的果位,因此,就算是菩薩也還需要修行,方可成佛。

佛像

那麼,菩薩如何修行呢?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佛在此跟辯音菩薩說,菩薩的修行分兩個階段,即先先修「奢摩他」,再一起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如何理解呢?

佛像

先說第一階段:「奢摩他」,修「奢摩他」是初修,就是修寂靜、修止、修定,也可以說修到「奢摩他」這個階段,就是阿羅漢的果位,但到這個果位,還沒有成為菩薩,只有不執於這個果位、出了這個果位,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

怎麼說呢?因為有很多人修到「奢摩他」這個果位就出不來或者不願意出來了,就些人就是永遠的阿羅漢,成不了菩薩,更成不了佛。

佛像

但你若修悟成佛,就得經過這個階段,佛在《圓覺經》也說了,所有的諸菩薩和諸佛都要先修「奢摩他」,否則,沒有辦法成為菩薩或佛,這就是佛說要先修「奢摩他」的原因。

第二階段: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這是佛說的三法門之中的另外兩個,這兩個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出離一切妄相、妄見,不再執於任何事物,佛在這裡強調的是不住於阿羅漢(即「奢摩他」)的境界或果位。

佛像

因此,佛才說「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也就是說,修行者雖然修到了阿羅漢的果位,但並不住阿羅漢的境界,只是受用於這個境界之中的靜力來斷除煩惱,斷滅無明,當完成了這些果位之中所有的成就之後,就要脫離這個果位和這些成就了,即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所以,佛在此說的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其實指的是復度眾生,建立世界,如何理解呢?

佛像

所謂的「復度眾生」,說的是重新度眾生,這是身為菩薩的願力,因為他們還沒有成為菩薩之前,就已經在度眾生了,現在成菩薩了,依然還要度眾生,因此才說「復度」,換句話說,你沒有度眾生,就成不了阿羅漢,修到阿羅漢果位後,若是執於這個果位,不再度眾生,就成不了菩薩或者佛,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阿羅漢心裡還有眾生未度,他才可以成就菩薩,也就是若是阿羅漢沒有度眾生這個願力,他就出不了阿羅漢的果位,也就是永遠阿羅漢了。

佛像

所謂的「建立世界」,並不是要菩薩另外建立一個世界,而是強調菩薩的入世與度眾生,因為菩薩原本可以處在有別於眾生的世界,也就是出世,但由於菩薩憐惜眾生,他又重新入世,廣度眾生,並發誓:度不完眾生,誓不成佛!

這就是菩薩修行的兩個階段,換句話說,菩薩也是這樣修行的。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

相關焦點

  • 佛法開示:什麼是修行,如何具神通,如何理解修行的意義
    禪林釋疑;有一天來了一個年輕人,他說:師父啊,請你幫我指點一下,我要如何修行,佛菩薩才會來幫助我啊。禪林便問他說:你知道修行的真義是什麼嗎?他搖了搖頭,然後又說:修行就是神通,佛菩薩會保護我們。禪林告訴他說:是的,就是如此了,所以你明白了吧。他當時又疑惑了。其實他這樣的回答沒有錯,但是他執著在後面部分了。要是仔細的想一想,答案就出來了。神通或者諸佛菩薩的保護取決於我們修行。這就是源頭,修行就是這個根源。這就是答案。如何修行呢?答案也非常的明顯,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
  • 佛對文殊菩薩講,大乘菩薩該如何發清淨心,如何修行?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佛說現實世界並無一物。若將物質細分下去,到分子原子,甚至到質子、介子、夸克,再到色子,最後發現物質只是剎那生滅的波動,進而連波動都是自心變現的。人感知的世界本相猶如虛空,若你能感知虛空的存在,那麼這個所謂的虛空就是假的,即空華相,也就是我們對虛空的認知在大腦裡的反應。
  • 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
    也因為語言文字的差異等因素,直到現在修行佛法的眾生,在研讀經典的時,依然有許多人不能釋義,而落入偏見。最常聽到人們常說的就是「心即是佛」,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心了嗎?我們是否真的明白「心即是佛」的含義呢!本文大茶經來分享與探討,如何理解心即是佛,是心即佛,是心作佛?
  • 為什麼有人說佩戴佛菩薩掛飾不好,真的不好嗎?
    就拿戴佛菩薩配飾來說,如果這樣著相,又如何能夠理解領悟《心經》說的心無掛礙呢?道階法師打造徽章,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試問,過去沒有汽車飛機,難道就不能乘坐了?與時俱進,道階法師給後人一個示範,既然佛菩薩像可以立在寺院佛堂,為什麼把佛菩薩像戴在身上,就是不加恭敬?假如把佛菩薩理解成再生父母,有人把父母的照片鑲入掛飾中隨身佩戴,就是對父母的不恭敬嗎?
  • 法華經:菩薩為何化現聲聞,修行即是自淨佛土(49)
    因為菩薩修行的過程,實際上是自淨國土的過程。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因此說,他們覺根清淨的自我修行,其實是「自淨佛土」。此為自淨佛土之一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
  • 五個佛句,告訴你如何修行
    很多人誦讀佛經,目的是想要如實修行。但是佛經的內容,博大精深,內容極其廣泛。沒有一定的人生經驗,或者沒有一定的學識,根本就無法理解其義理。誦讀佛經不理解義理,就無法對照修行,也就無法達到修行的目的。佛經中的許多佛句,是歷史以來,經過無數人修行的實踐,在實踐中,得出真正修行方式的一些總結。這些佛句,尤其以「三大經王」,以及《金剛經》、《心經》為最。也就是人們的感觸最為深刻。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這五部佛經中的句子,告訴你如何修行。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春節去寺院拜哪尊佛菩薩比較好?如何燒香祈福才正確?
    禮佛二、如何拜佛?我們去寺院拜佛,進入寺院要雙手合掌,合掌是表示恭敬的意思。大殿中央的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用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頭前行走。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併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 佛說:修行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佛教文化認為,人世間都是痛苦,即使有所謂的短暫的歡樂,究其根本,那也是虛幻;苦是常態、樂是非常態,不管是常態,還是非常態,都不符合佛教修行的目的。早期佛教追求目標,即是非苦非樂的「涅槃寂靜」狀態,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得道成佛。
  • 正說大朝臺:如何快速得到文殊菩薩加持?常見5法慢如蝸牛
    本期《正說大朝臺》繼續為您分享《如何獲得文殊菩薩的有力地加持》1、獲得加持的基本條件加持到五臺山祈福或朝臺人的口頭常常出現,那麼到底如何獲得文殊菩薩強有力地加持呢?得到加持也是如此,有人總是希望燒一柱香、磕一個頭、默念幾句祈禱語就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取得預期的結果。希望歸希望,事實上,不符合因果的「加持」是經不起事實檢驗的。我們不能排除碰巧的、偶然事例,但是文殊菩薩或諸佛所代表佛法也不認為停留在燒香、拜佛、磕頭階段就能得到善果。
  • 修行之中,為何說有這四種「禪病」的人,難以覺悟?如何理解
    個人認為,除了根器不同以外,還有的就是佛在《圓覺經》中所提到的四種「禪病」,也就是說,修行之中,有這四種「禪病」的人,很難有所覺悟,如何理解呢?佛說「禪病」有四種,即作病、任病、止病和滅病,如何理解呢?
  • 學佛如何快速修行到菩薩境界品第
    修菩薩法,只會讓你越來越窮,只會享受的人,不建議這樣修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的,你都有發自內心的皈依地藏菩薩。不用刻意的 去法會皈依,只要發自內心的皈依在家也行,正常的念完三皈依再念皈依地藏王菩薩,沒信心的話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皈依地藏菩薩。
  • 南懷瑾老師:如何得到藥師佛的感應
    我說你記不記得《金剛經》有一段話:「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為了這兩句話,在長途電話中一個字一個字解釋給他聽。後來他又寫信來問,根據《藥師經》該如何如何,已經念滿十萬聲以上的藥師佛,又如何如何,然後還遭遇如此的痛苦。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世尊,佛說我得到無諍三昧,在世人當中是最第一的,是第一離開慾念的阿羅漢。我不會這樣想:我是離開慾念的阿羅漢。世尊!我若是這樣想:我得到阿羅漢果,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樂於清淨寂靜的修行者!因為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修行什麼,才說須菩提是樂於清淨寂靜的修行者。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
  • 咒語是佛言,與佛菩薩無二無別
    仁羽:師兄,比如四加行,祈請文到有藏、漢兩語呀,那為什麼不能用漢語?因為我用我自已的母語,誦讀就順暢並能理解,便於觀想!李健:為方便各個層次各種根器的修行人善巧方便。可用多種語言文字誦讀。船,為渡河。過了,就放下。仁羽:那師兄意思是能用自已語言修行,只要能把深讀理解經文要義,不執著於何種語種,都有同等加持力?!是這樣理解嗎?李健:不執外相,不執文字,外在修行法門都是為了保持內在覺照。
  • 佛說:拜觀音菩薩,要做到這兩點,南無阿彌陀佛
    導語:拜觀世音菩薩,要有慈悲心,方能獲得大的福報。信佛的人,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拜佛,當然還有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還有智慧。觀音菩薩是人人皆知的,因為她的一顆慈悲心,以慈航普渡,救眾生於苦海之中,如果說有人不知道觀音菩薩,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在人生路上有困惑,不知道人生路該如何走下去時,便會去菩薩聖像下祈福,希望能夠降福氣於自身。佛說:拜觀音菩薩,要做到這兩點,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淨和我們拜佛時候一樣,都需要有一顆真誠的心。
  • 佛陀智慧,告訴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佛教中的經文是佛陀在滅度之後,在大迦葉的主導之下帶著眾多的弟子記錄下來的,幾千年來度人無數,如果能夠參透其中含義,佛不難修。人們念佛就是為了修行,但是如果你不理解佛經中真正的含義,就很難達到修行最終目的。四句淺顯的佛家經典,開示你該如何「修行」,能生無量智慧。
  • 觀世音教我們如何修行
    所謂明師一指點,其含義是訪到真明師給你指明了修行的方法,修行路線,修行的要領,修行的目的,明白的告訴你怎樣修行才能修成佛。這就是明理了義。懂得如何能修成正果的道理。此謂真經正法也。沒有任何人能有用他的手指一指點玄關穴,就可使被點的人成佛作祖的。天地三界無此理。佛是修成的,不是靠什麼人點成的佛。不修不成佛。
  • 有著大量的咒語和繁雜的手勢,信仰密宗的人是如何修行的?
    此外,在修行方面,密宗受到了印度「左道」的很大影響,所以,密宗有著印度教和佛教的兩種混合,在修行方面也有了很多的變化,比如強調男歡女愛的體驗等等。總的來說,密宗的修行可以歸結為:「三密」這三密就是:「身密、口密、意密。」
  • 《地藏菩薩本願經》要義之序說
    所以這樣佛就對滅度之後,彌勒佛出興的這個中間這段時間的眾生,就非常的悲憫、護念。就把這個階段的眾生殷勤囑託給地藏菩薩。要讓地藏菩薩對這個階段的眾生,哪怕有一絲一毫一渧的善行,都不要讓他下三惡道,都要讓他得到人天的樂果,乃至涅槃的大利。這就類似於一個皇帝臨終的顧命,這樣的一種慈悲的囑託。那這個階段的眾生也就是我等眾生在內的眾生。
  • 如何不丟工作和家庭的情況下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出世入世
    乃至也有人說:「你看看上師就是說最好是的例子,不必說修行人生境界很高,對世間法也相當在行。無論是做公益慈善還是攝受徒弟,全都圓融隨順,吃一頓飯也可以反映各方面的能力,太完滿了!」實際上,為什麼會有這般十全十美的好事呢?對所有人而言,出世間法好的,世間法肯定不太好;世間法好的,出世間法肯定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