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都知道,菩薩只是證悟成佛之中的一個果位,也就是說菩薩這一果位並不是佛教之中最高的果位,因此,就算是菩薩也還需要修行,方可成佛。
那麼,菩薩如何修行呢?佛在《圓覺經》中如此說: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佛在此跟辯音菩薩說,菩薩的修行分兩個階段,即先先修「奢摩他」,再一起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如何理解呢?
先說第一階段:「奢摩他」,修「奢摩他」是初修,就是修寂靜、修止、修定,也可以說修到「奢摩他」這個階段,就是阿羅漢的果位,但到這個果位,還沒有成為菩薩,只有不執於這個果位、出了這個果位,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
怎麼說呢?因為有很多人修到「奢摩他」這個果位就出不來或者不願意出來了,就些人就是永遠的阿羅漢,成不了菩薩,更成不了佛。
但你若修悟成佛,就得經過這個階段,佛在《圓覺經》也說了,所有的諸菩薩和諸佛都要先修「奢摩他」,否則,沒有辦法成為菩薩或佛,這就是佛說要先修「奢摩他」的原因。
第二階段: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這是佛說的三法門之中的另外兩個,這兩個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出離一切妄相、妄見,不再執於任何事物,佛在這裡強調的是不住於阿羅漢(即「奢摩他」)的境界或果位。
因此,佛才說「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也就是說,修行者雖然修到了阿羅漢的果位,但並不住阿羅漢的境界,只是受用於這個境界之中的靜力來斷除煩惱,斷滅無明,當完成了這些果位之中所有的成就之後,就要脫離這個果位和這些成就了,即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所以,佛在此說的齊修「三摩缽提」和「禪那」,其實指的是復度眾生,建立世界,如何理解呢?
所謂的「復度眾生」,說的是重新度眾生,這是身為菩薩的願力,因為他們還沒有成為菩薩之前,就已經在度眾生了,現在成菩薩了,依然還要度眾生,因此才說「復度」,換句話說,你沒有度眾生,就成不了阿羅漢,修到阿羅漢果位後,若是執於這個果位,不再度眾生,就成不了菩薩或者佛,因此,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阿羅漢心裡還有眾生未度,他才可以成就菩薩,也就是若是阿羅漢沒有度眾生這個願力,他就出不了阿羅漢的果位,也就是永遠阿羅漢了。
所謂的「建立世界」,並不是要菩薩另外建立一個世界,而是強調菩薩的入世與度眾生,因為菩薩原本可以處在有別於眾生的世界,也就是出世,但由於菩薩憐惜眾生,他又重新入世,廣度眾生,並發誓:度不完眾生,誓不成佛!
這就是菩薩修行的兩個階段,換句話說,菩薩也是這樣修行的。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圓覺經》《壇經》《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