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技術變革、研究範式的轉變等深刻影響著學術出版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國際學術出版領域的優秀實踐,研究了新科學研究範式下的學術期刊出版的未來趨勢。研究表明:開放科學環境下的學術期刊出版呈現出新的轉變態勢。首先,角色轉變。學術期刊將成為科學家、基金項目、出版物等主體的連接中心,更多地引導驅動創新過程。其次,範式轉變。用戶導向的學術出版漸成趨勢,通過交叉連結、富數據、開放共享,提高研究的完整性,延伸學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滿足學術交流中的多重需求,實現知識的充分交流與共享,藉助多樣化的媒體資源及運作模式,提升研究成果影響力。第三,理念轉變。從封閉系統到開放分享是大勢所趨。引用數據共享、開放協作式的同行評議、共享審稿意見等,能夠實現學術出版過程更加開放、透明,有望防治學術不端,提高科學交流的效率。
關鍵詞
學術出版;開放科學;eLife;Nature;ScienceOpen
學術出版以促進科學交流、推動學術研究進步為旨歸;技術變革改變了科學研究的模式,同時也深刻改變著學術出版的產業生態[1]。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STM)從2013年起每年發布學術出版領域的技術趨勢報告,以關鍵詞地圖的形式頗具前瞻性地展望了學術出版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STM報告Tech Trends 2020的主題為「The Flood gates of Technology are Open」,指出開放科學、開放數據、可重複性研究等給出版行業帶來的變化[2];Tech Trends 2021的主題為「The Contingency of a Pinball Machine」,指出科研誠信、對科研人員的個性化服務、協作、共享等將成為學術出版領域的熱點問題[3];Tech Trends 2022的主題為「Entering The AI Era」,強調了開放科學環境下「用戶導向的出版(user oriented publishing)」以及深度知識出版(deep publishing knowledge)[4]。
「開放科學」(Open Science,或稱Science 2.0)是一個廣義概念,用於描述科學進行方式的變化,包括運用技術使研究活動更具協作性和開放性。開放科學包含廣泛的主題,如開放獲取[5-6]、開放數據[7]、研究計量指標[8]、公眾科學和科研誠信[9]。歐盟《「Science 2.0」:Science in Transition》,將開放科學的影響趨勢概括為3個方面:研究產出急劇上升、科研人員和科研受眾顯著增加、數據密集型科學必然興起[10]。所謂「第四範式的數據密集型科學」對學術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學術出版技術再造和理念革新。傳統學術出版,從出版模式(出版商壟斷資源阻礙開放共享)方面,到出版技術(數據與文獻內部關聯程度低)等方面,都無法適應開放科學背景下科學交流和學術研究學的需求。隨著e-Science、第四範式等科學研究範式的發展,科學研究過程更注重科學協作、科研共享、數據重用,更關注科學數據、軟體工具、多媒體信息等非文獻型數字資源[11]。傳統模式的學術出版,出版論文與數據材料相互割裂,較難找出兩者之間的聯繫,很難發現有效數據,並且紙質形式和數字形式均不能獨立滿足日益增強的學術交流需求。這就與科學交流方式及成果多元化相矛盾[12-13]。「傳統論文+增補內容」的增強出版模式也成了新科學範式下學術出版催生的新態勢。
此外,移動網際網路及「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14],也使得科學交流與學術研究方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15-16]。隨時隨地連接一切的移動網際網路理念正塑造著學術交流的新趨勢。學術論文與社交網絡(如博客)的聯繫、與其他數據材料(如多媒體)的關聯及語義環境(如XML)日趨重要。移動閱讀拓展了時間和空間,充分利用碎片時間,科學交流的界限日趨模糊。閱讀媒介新興化,交互式、社會化閱讀更加流行[17-18]。數字閱讀時代,閱讀方式多樣化全媒體融合[19];出版產品也不僅僅局限於靜態文本,更趨向為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元素綜合體[20]。數位化技術使數位化產出形式更加多元,規模也更加龐大。學術期刊與當前的科學創新體系緊密相連。出版受技術革新影響顯著,學術出版尤其如此。本文通過分析國際學術出版領域的優秀實踐,總結新科學研究範式下的學術期刊出版趨勢研究,以期為我國的學術出版提供借鑑參考。
2011年,eLife由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馬普學會(the Max Planck Society)和威康信託基金會(Wellcome Trust.)創立。2018年,the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Foundation基金會加入[21]。該刊旨在促進重要科學成果的發表和分享,提高科學論文發表的效率。定位於生物學科領域的高端期刊,自創刊以來為學術出版行業提供了一些創新的服務形態,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
2.1.1 頂尖學者主編、科學家編輯、專業管理團隊
eLife主編是Randy Schekman,201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美國科學院院士。共有41名高級編輯(Senior editors)及分布於各個學科領域的審稿編輯團隊(Reviewing Editors)。董事會共8位成員,多來自不同出資方;34人行政團隊,主要負責期刊運作、市場營銷、網絡技術支撐、生產部門、財務部門等,其中包括期刊內容方面的編輯和編輯助理。據其2016年報顯示,本年度共出版1082篇論文,同行評議了7091篇,論文從最初提交到最終接收的平均時間為121天[22]。完整的專業團隊也保證了該刊審稿出版的高效率。
2.1.2 開放協作式同行評議
eLife對同行評議流程進行了改革,實現了高效精練的目標,摒棄了傳統的雙盲評審,採用了一種開放協作式的同行評議。eLife同行評議運作的主要特點包括:
(1)開放協作。進入同行評議階段後,每篇論文將配有專門的評審編輯,編輯主導監督整個評議過程。評審編輯啟動一個在線諮詢會議,評審專家之間並不匿名,可協作交流對稿件的評審意見,形成最終的綜合、明確的修改指導意見,反饋給作者。
(2)透明公開。eLife徵得作者同意後,對相關評審意見採用公開化、透明化的管理模式。文章發表後可展示審稿意見和作者回復,並提供評論功能。
(3)共享。eLife和其他期刊建立了共享審稿意見的合作關係,被eLife退稿的稿件,在作者和審稿專家同意時,可將審稿專家信息及意見轉投合作刊物[23]。
2.1.3 建立科研社區,支持青年研究者
eLife更重要的目標是擴大研究者分享其成果的選擇,並支持更廣泛的科研創新[24-25]。
(1)eLife的科研社區包括支持期刊的研究基金,維持期刊運作的編輯和同行評審專家及職業早期諮詢小組(Early Career Advisory Group,ECAG)。由於意識到青年研究者面臨的壓力,eLife以多種方式支持青年科學家及其工作。eLife的ECAG由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博士eLife後和初級研究帶頭人組成,以反映青年科學家的需求和願望,並幫助開發新的舉措以更好地塑造改變學術出版的現狀。
(2)eLife對青年研究者的支持。對於文章通過eLjfe同行評審流程的作者,編輯樂於為其提供相應的推薦信,以協助其科研學術事業的發展。
2.1.4 高可讀性的交互平臺
eLife在軟體開發、新產品設計、協作和推廣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支持可擴展的開源工具,以實現為科學和科學家提供服務的生態系統。eLife在出版形式方面多有創新,實現了學術出版的多元化。
(1)元數據更翔實規範。相比傳統的文獻題錄信息外,eLife標準化的元數據欄位還包括:作者檔案除了基礎信息,還被要求提供是否利益衝突的條款,作者貢獻等;文獻檔案包含了評審及出版歷史;審稿者意見及作者回復,具有DOI可引用;數據集和報告標準,鼓勵作者將數據集存儲於各自專業領域的公共資料庫或通用型資料庫內。
(2)動態可擴展。eLife Lens是以類電子書形式展示論文,左側為正文區域,右側為引用材料(圖片、表格、參考文獻等)的顯示區域,提供一種新的閱讀方式,比傳統靜態方式閱讀體驗更好。eLife平臺上論文有HTML、PDF、XLM等多種訪問方式。其中論文的各個部分被分解標引,從而實現全文的可搜索、可引用。
(3)多方擴大影響。eLife Digest由評審專家與作者合作編纂,提綱挈領地點明文章的創新性和領域內的重大影響性,吸引用戶閱讀;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公開某些科研出版物的出版,擴大科研學術出版的社會影響力,提供給科研人員通過文字、圖片、數字、表格、視頻等多維方式展現其科研成果、表達其思維過程的平臺,創新了科研協作和交流模式[26]。
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是國際著名的科學期刊的出版公司,現已與斯普林格合併。旗下有很多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的期刊,在學術出版方面,其多樣化的媒體運作值得稱道。
2.2.1 增強型學術出版
增強型學術期刊的構成要素包括原始論文及其關聯的附加數據。增強型出版物是連接文獻與數據的橋梁和紐帶,是有機的複合數字作品,構成對象可獨立存在,也可通過多種形式出版[27]。以交叉連結、富數據、開放共享為理念的增強型學術出版,實現了研究數據的完整性,延伸了學術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能夠滿足學術交流中的多重豐富需求,實現知識的充分交流與共享,可以拓展提升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Nature規定作者投稿時需按規範提交增補信息,論文接收後規範的增補材料被上傳到網站伺服器,可通過引用符號連結擴展數據的增強內容。例如可查看圖表,放大瀏覽、下載高清圖表,同時也支持多種格式的視頻,並可在線觀看或者下載。增補數據一般需要下載後才能查看,格式豐富[28]。
2.2.2 學術出版衍生產品
圍繞核心的學術期刊,Nature擴展開發打造了多種知名的期刊衍生產品,形成了特色的學術期刊生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基於文章計量(絕對貢獻)、分數式計量(相對貢獻)、加權分數式計量3種方式從文獻計量學視角評價科研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國家地區與科研機構科研水平的新穎指標,成為影響廣泛的科學評價的新工具[29]。Nature也與NPG的姊妹公司Digital Science積極展開密切合作,Digital Science的產品如:替代計量學(altmetric)、科學圖片分享(https://figshare.com)等網站工具都在其學術出版中得到應用。自然前沿(Nature Outlooks)欄目聚焦於自然科學、臨床、社會福利等最熱門研究領域,一方面報導最新前沿科學進展,發表新聞專業科學記者、行業領先的專家學者對前沿的評論,同時通過專業團隊製作視頻動畫(Video and Animation)、在線研討課(Webcasts)等多媒體形式擴展推廣。另一方面,自然雜誌編輯也邀請作者對熱點研究領域論文進行訪談,製作廣播節目,內容涵蓋腦科學、分子、神經、基因等研究領域。Nature藉助其豐富的媒體資源及成熟的運作模式,面向公眾,充分擴大學術成果的影響。比如論文出版前舉行新聞發布會,爭取世界各地重要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臺和電視等新聞媒體最廣泛的關注報導[30]。
學術出版的同行評議包括公開評審與匿名評審。隨著開放獲取和開放科學的不斷深入發展,開放同行評審也開始進入學術出版領域。ScienceOpen是一個集研究與出版為一體的開放專業的網絡平臺,採用新興的公開評審模式,以更好地滿足科研人員進行學術交流的需求[31-32]。
2.3.1 出版後評審
傳統的同行評審在論文發表之前完成,由於涉及印刷等相關成本,這種模式在印刷出版時代具有意義。目前儘管多數學術期刊都實現了在線出版,但仍採用傳統的同行評審。在線出版使得出版後評審(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PPPR)比以往更容易。
ScienceOpen的評審意見完全公開,通過給評審意見分配DOI,也使審稿意見能夠被認可引用;同時也規定只有發表了5篇以上與ORCID相關聯論文的科研人員才能進行評審,發表1篇以上的可以進行評論以防止評審和評論的濫用[33]。
出版後評審指稿件經過編輯審查出版以後才進入透明的同行評審過程,不但評審、評論的內容完全公開,而且身份也是公開的,這使得科研成果的出版過程更加開放、透明和公平。從而避免了存在利益衝突的審稿專家對論文的打壓;同時作者可以對審稿意見直接表達看法,不必像傳統評議過程那樣小心翼翼地措辭回復,從而提高了科學交流的效率;讀者了解整個評審過程,還可對贊同的意見推薦,從而為論文評價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來源。
2.3.2 單篇論文評價
ScienceOpen的單篇論文評價體系涉及論文重要性、有效性、完整性、可理解性等4個方面,分為一星(差)到五星(優秀)的評價等級。重要性主要考察論文結果的創新性和重要程度。有效性考慮的因素包括:是否假設明確,論證嚴格,數據健全,控制良好且具有統計意義,結論是否得到數據的支持等。完整性考察作者是否引用了適當的參考文獻;可理解性考察文章能否被容易正確理解。論文平均得分會隨著論文一起顯示,且動態變化。如果論文得到了2位及以上同行評審意見,且得分不低於3,則將會被推薦到谷歌學術和DOAJ。
通過對當前學術出版領域優秀實踐的案例分析研究,我們可以洞悉在開放科學環境下學術期刊出版呈現出的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角色轉變。學術期刊將成為連接科學家、基金項目、出版物等創新主體的中心,學術期刊不再僅僅是一個研究成果展示的媒介,更多的將成為研究創新的驅動源泉。學術期刊雖然只是複雜的科研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它們與當前科研創新體系緊密相連。在服務科學研究的理念下,學術期刊出版應致力於消除壁壘,並從渠道到源頭積極引導,策劃研究選題,主動參與科研過程,引領研究方向,提升科學交流效率。
其次,範式轉變。從內容數位化者到數字內容生產者,從「內容為王」到「服務為王」。內容雖必不可少,但信息爆炸、內容過剩更是當前的時代特徵。優質內容不是由賣方定義的,而是由買方定義的,是由對讀者的實用性和適用性定義的,用戶導向的學術出版已逐漸成為趨勢。處於技術創新前沿的學術期刊出版,需將眼光聚焦於數據,通過研究數據實現作者、內容和讀者之間的有效串聯,以交叉連結、富數據、開放共享為理念,實現研究的完整性,延伸學術成果的轉化應用,滿足學術交流中的多重需求,實現知識的充分交流與共享,藉助多樣化的媒體資源及運作模式,開發期刊衍生產品,逐步構建期刊生態,拓展提升研究成果的影響力。
第三,理念轉變。開放分享是大勢所趨。封閉系統必將不再適應未來的出版技術發展趨勢。通過引用數據共享,打破私人出版商對源數據的壟斷,打破個體引用資料庫之間的割裂,從而更全面、更有效地進行大數據分析,不僅能夠有效提升當前信息檢索、知識發現的效果,同時也有望改善當前基於引文數據的科研評價方法。新科學研究範式的發展,科學研究過程體現出協作共享、數據重用等特徵,更強調開放創新導向的開放科學。開放協作式的同行評議,公開化、透明化共享審稿意見,能夠實現學術出版過程更加開放、透明和公平,有望防治學術不端,提高科學交流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方卿,王一鳴,李舒格.技術的閘門已開啟:2016年海外學術出版技術熱點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7(2):15-19.
[2] STM Tech Trends Outlook 2020[EB/OL].(2016-04-28)[2018-01-28].https://www.stm-assoc.org/tech-trends-2020/.
[3] STM Tech Trends Outlook 2021[EB/OL].(2017-04-27)[2018-01-28].https://www.stm-assoc.org/standards-technology/tech-trends-2021.
[4] STM Tech Trends Outlook 2022[EB/OL].(2018-04-26)[2018-04-28].https://www.stm-assoc.org/standards-technology/tech-trends-2022.
[5] 張志剛,毛一雷,袁芳.國外學術論文開放存取平臺建設分析[J].情報工程,2017,3(6):116-126.
[6] 餘文婷,梁少博,吳丹.基於CKAN的社會科學開放數據服務平臺構建初探[J].情報工程,2015,1(5):68-76.
[7] 張迎,張志平,梁冰.科學數據管理應用模式的研究[J].情報工程,2017,3(4):71-77.
[8] 聞浩,魯立.科技期刊論文質量評價方法及相關研究[J].情報工程,2017,3(5):60-67.
[9] STM positionon Open Science[EB/OL].(2016-10-30)[2018-01-28].https://www.stm-assoc.org/2016_10_31_STM_Open_Science_Position.pdf.
[10] Tyfield D.Transition to Science 2.0:「Remoralizing」the Economy of Science[J].Spontaneous Generations A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 Philosophy,2013,7(1):29-48.
[11] 徐麗芳,王鈺.開放科學的挑戰與因應:2017年海外科技期刊出版動態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8(2):13-21.
[12] Bardi A,Manghi P.Enhanced Publications:Data Model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J].Liber Quarterly the Journal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ies,2014,23(4):240-273.
[13] Woutersen-Windhouwer S,Brandsma R,Hogenaar A,et al.Enhanced Publications:Linking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Data in Digital Repositories[M].Amsterdam: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9.
[14] 肖會敏,侯宇.網際網路+環境下科技信息資源共享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情報工程,2015,1(06):39-42.
[15] 任翔.出版業的下一波顛覆浪潮:2017年歐美數字出版的發展與創新[J].出版廣角,2018(2):37-41.
[16] 任翔.學術傳播的數據化與智能化:2017年歐美學術出版產業發展評述[J].科技與出版,2018(2):6-12.
[17] 原平方.移動場景下的國際學術期刊出版趨勢[J].新聞愛好者,2015(10):51-54.
[18] 徐銘瞳,吳星.國際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創新模式的思考與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5(4):83-85.
[19] 崔玉潔,包穎,廖坤.全媒體出版中增強出版的模式研究[J].編輯學報,2018(1):70-73.
[20] 張新玲,謝永生.國外頂級學術期刊《Nature》新媒體應用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7(4):75-76.
[21] elife[EB/OL].(2018-01-01)[2018-04-28].https://elifesciences.org/about.
[22] eLife-annual-report-2016[EB/OL].(2017-01-28)[2018-04-28].https://elifesciences.org/inside-elife/d457b4cd/annual-report-2016-in-review.
[23] 程磊,汪劼,徐晶,等.eLife期刊特點及其學術質量[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03):244-251.
[24] Mark P,Randy S.Prospects for improving research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centive system in science[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3-7.
[25] Schekman R,Watt F M,Weigel D.eLife and early career researchers[J].Elife,2013,2:e01633.
[26] 樓劍鋒.知識傳播新模式eLife項目研究及啟示[J].圖書館學研究,2015(03):51-55.
[27] 李小燕,田欣,鄭軍衛,等.科技期刊增強出版及實現流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3):259-264.
[28] nature[EB/OL].[2018-01-28].https://www.nature.com/nature/.
[29] 林琳,何書金,朱曉華,等.Nature Index對科技創新評價的意義與思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91-197.
[30] 周慶輝,殷惠霞,凌昌全.英國Nature雜誌的成功經驗及其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62-1065.
[31] 陳曉峰,雲昭潔.區塊鏈在學術出版領域的創新應用及展望[J].情報工程,2017,3(2):4-12.
[32] 梁潔.ScienceOpen的「網際網路+學術出版」模式介紹、分析及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85-192.
[33] scienceopen[EB/OL].[2018-01-28].http://about.scienceopen.com/.
姚長青1) 田瑞強1)2)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00038,北京;2)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430072,武漢
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投稿
請登陸我刊投稿平臺http://www.kjycb.com
訂閱&合作
訂閱雜誌:010-62770175轉3418
聯絡合作:010-62770175轉3411-3413/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