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寶寶通常剛吃完就開始拉,媽媽要不定時清理便便。可有一天寶寶突然不拉了,這讓不少媽媽開始坐立不安,總懷疑是不是寶寶生病了?其實媽媽不必如此驚慌,寶寶可能是在經歷「攢肚」期。
攢肚是描述寶寶排便規律改變的一種民間說法。它主要是指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在出了滿月之後排便次數減少,由原來的4~6次減少到兩三天甚至四五天才拉一次大便的情況。與便秘不同的是,攢肚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寶寶之所以出現攢肚,是因為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母乳中的蛋白利用率很高,容易消化、吸收,而且滿月後的寶寶消化能力已經變強了,可以把母乳充分地消化、吸收掉,使得腸道每天產生的食物殘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出現排便反射,當食物殘渣積攢到一定量時,寶寶才會把便便排出。
很多媽媽會有這種疑慮:寶寶幾天不排便,該如何判斷是攢肚還是便秘?其實便秘和攢肚是很好分辨的。
首先,並不是所有寶寶都會出現攢肚,它一般只出現在滿月後且尚未添加輔食的純母乳餵養寶寶身上,如果是人工餵養、混合餵養及添加輔食後的寶寶,若突然好幾天不拉便便,那很大可能是便秘了[2]。
其次,攢肚的寶寶由於腸道裡「便便」較少,他們不會出現任何不適的表現,飲食、睡眠、精神狀態良好;排出的是黃色的軟便,也沒有硬塊、乾燥、排便困難等情況,媽媽可以摸摸寶寶的肚子,是軟軟的。
最後,同樣是大便次數減少,便秘與攢肚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大便性狀的改變,如出現大便乾結、排出困難等。有時強行排出,還可能會擦傷腸黏膜,使糞便外沾有血絲或黏液,大而硬的便塊還會造成肛裂、肛門疼痛等。糞便在腸內堆積還會使寶寶出現食慾減退、腹脹等,家長觸摸寶寶左下腹時,還可以摸到硬硬的糞塊[3]。
寶寶的攢肚雖然是正常的,但沒有大便刺激,寶寶的腸道蠕動會不充分。為避免寶寶以後發生便秘,以及更好地保證寶寶的快速新陳代謝,家長還是要把寶寶的大便調整到理想的次數,也可以培養寶寶良好的排便習慣。
攢肚切忌著急亂通便
無論是攢肚還是便秘,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排便,也是嘗試了各種方法,但方法用不對,就會對寶寶產生不良的影響。
很多人都知道蜂蜜水助排便,於是有人會餵寶寶蜂蜜水。但1歲以內的寶寶不能喝蜂蜜水,因為蜂蜜在生產運輸中可能被肉毒桿菌汙染,其芽孢生存力極強,而寶寶的抵抗力差,一旦中毒就會引發危險[1],因此1歲內的寶寶不宜吃蜂蜜。
有些家長會使用開塞露或肥皂頭給寶寶通便。首先開塞露是為了對乾結的大便起到潤滑的作用,因此,攢肚寶寶的軟便是沒有必要使用的。另外,無論是開塞露還是肥皂頭,都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有的寶寶用完可能會出現腹瀉的情況,或者因反覆使用而產生依賴。因此,調整寶寶大便次數還得用科學的方法。
排便只需讓腸道「動」起來
攢肚的寶寶其實根本不需要什麼通便的藥物或偏方,只需要一個促進腸蠕動的小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爸爸媽媽在家多為寶寶按摩肚子,促進寶寶的腸道蠕動,幫助大便排出。首先用手掌輕輕摩擦寶寶的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由左向右旋轉按摩10次,然後休息5分鐘,再按摩10次,反覆進行3次。或讓寶寶仰臥,抓住寶寶的雙腿溫柔地做屈伸運動,即伸一下屈一下,共10次,然後單腿各屈伸10次[1]。
參考文獻:
[1]李慧玲. 寶寶便秘治療有方[J]. 家庭健康,2015,000(012):26.
[2]平燕婷,張思萊. 別把攢肚當便秘[J]. 時尚育兒,2013(第8期):84-85.
[3]王靜. 滿月後的操心事[J]. 父母,2010,000(012):P.180-181.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