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記者從洛陽倉窖博物館獲悉,12月18日,洛陽倉窖博物館將全面開館。屆時,世界文化遺產——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將重新開放。
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是隋唐時期大運河沿岸的重要官倉遺址,2014年作為中國大運河重要見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回洛倉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洛陽都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整個回洛倉城約有700座倉窖,每個倉窖可儲存約50萬斤糧食,整個倉城可以儲糧約3.5億斤。
含嘉倉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自唐代始作為糧倉,沿用至宋代。含嘉倉的規模有糧窖400座以上,每座糧窖儲約50萬斤糧食,可以儲糧約2.5億斤。文獻記載,唐天寶年間,全國儲糧約1200萬石,而僅整個含嘉倉的糧食儲量就達到580萬石。含嘉倉160號倉窖位於隋唐洛陽城皇城內,於1972年發掘清理,窖內堆積著大半窖的炭化穀物,是含嘉倉迄今發現的最完整、儲量最大的倉窖遺存。
今年4月起,洛陽市文物局先後對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景區內綠化、展廳、道路等進行了保護提升和維修,完善了景區服務設施和安全設備。如今,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景區已煥然一新。
洛陽倉窖博物館暫實行免費開放,其中,回洛倉遺址位於瀍河區睦鄰大道與原310國道交叉口北100米,含嘉倉遺址位於瀍河區春都東路60號。18日起,公眾可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有序參觀。
(洛報融媒 記者 劉嘉儀)
開放時間:
1.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
2.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3.特殊情況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