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光傾城DIY店裡,顧客在親手打磨送給朋友的首飾。
▲在匠杺社木工俱樂部,顧客體驗玩木頭的樂趣。 ◥在尚匠手造皮革藝術體驗店裡學習裁剪皮革的年輕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忙裡偷閒,他們精雕細琢,用心製作一件獨一無二的皮具;他們打磨拋光,親手磨製一顆屬於自己的琥珀。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腳步,享受造物的慢時光,手作工坊開始受到都市人的青睞。
本報記者 範佳
實習生 馬卓儀
一天的時間在皮革的香氣中匆匆流過
咯吱咯吱,鋸木聲音從匠杺社木工俱樂部二樓傳來。體驗課的牆上,擺放著木工製作的各式工具,木錘、鑿子、刨子、尺、劃線器……只見一群孩子正在製作木勺,平日裡歡騰的孩子們同家長一道坐下來畫形、挖形,打磨內壁、鋸形,再打磨、潔面上油。
80後紀宇與木頭結緣要追溯到2016年,那時他看到朋友做的一把牛角椅別有一番意蘊,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興趣。他專程前往杭州親手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木工作品,一個難度頗大的燕尾榫的木盒。為了傳說中嚴絲合縫的精度,竟讓紀宇感受到了眼睛變成放大鏡、耳朵自動屏蔽雜音、時間空間全然忽略的神奇境界。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技術、工具的了解,他對木頭可以用四個字形容——欲罷不能。
抱著人生第一件木工作品,紀宇心中滿是憧憬。木工俱樂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經火爆,但當時濟南甚至山東都極其少見,想讓更多人知道玩木頭和想像的不一樣,紀宇想做這一領域的開拓者。他招兵買馬拉來各路能手組建創業團隊,同時在濟南地毯式尋找適合工坊建設的房子。找到了合適的房源後,他又親自設計美觀又實用的布局空間。拼盡全力花費三個半月的時間,木工俱樂部便打造了出來。
同樣在2016年,熱愛皮革製品的張亮在萬達廣場附近開辦了尚匠手造皮革藝術體驗店。客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選擇不同價位的皮革。「這些皮子好硬啊,皮子不是越軟越好嗎?」「我只能做成這樣嗎?我想換個樣子。」「植鞣做的東西時裝性好差!」每每聽到客人們的這些談論,張亮心頭便湧上一陣鬱悶,他下決心一定要把皮革的知識講給客人聽,讓大家知道如何來分辨皮革製品的優劣,讓更多人清楚皮革文化,而不僅是簡單地教授每一步的製作工序。
90後濟南姑娘張曉雪初次走進張亮的手作店是一次誤打誤撞,她推開門,只見各色皮料被整齊地卷好放置在pvc管中,感覺自己仿佛穿越了時空,進入了另一番世界。沒有寒暄,張亮便直奔主題,為姑娘上了一堂皮料普及課,一時間張曉雪對這些知識有些消化不良。沒想到半個月後,張亮再次見到張曉雪時,她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想法,讓媽媽成為菜市場的焦點,張曉雪打算為媽媽做一個簡易手拿包。張亮從pvc管中抽出一塊皮料,「這是義大利老牌皮料廠植鞣革聯盟生產的Minerva Box。」下料、封邊、上拉鏈、上卡位、兩片皮縫合、安裝舌鎖包蓋……一天的時間就這樣在皮革的香氣中匆匆流過。
打磨的過程像拆開一件禮物
紀宇和張亮的手作工坊主要定位於中高端客戶群,同時兼顧普通人的消費水平,不同物件定價跨度大。親手做一把黑胡桃的山姆馬洛夫搖椅,要用十天時間,花費11800元,做一枚小小的冰箱貼或鑰匙扣只需138元。而製作一隻拉鏈手拿包的價格為1500元,一件拼圖蘋果手機殼則為145元。張亮坦言,目前的濟南消費者對手作工坊的認知度還不高,尤其是皮料方面。更有業內人士認為,濟南的文創行業仍然在推廣期,行業利潤低,產品不成熟。
不過,在快節奏的生活之餘,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願意親手造物,開拓一片淨土。近年來,濟南的手作店也多了起來。在恒隆廣場,新開的幾家DIY店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琥珀、銀飾、油畫、音樂盒……便宜的僅需幾十元就能體驗造物樂趣。
在J·Enjoy油畫店中,美術專業出身的店長小珍正在指導一位零基礎的男孩畫畫。男孩拿來一張心愛女孩的寫真照,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他在店員的指導下,女孩秀美的輪廓已經清晰可見。
而在不遠處的日光傾城銀飾店中,一位女孩挑了一顆形狀獨特的琥珀耐心打磨了兩個小時,隨著粉末的飄散,這顆原石逐漸顯現出令人驚喜的模樣。「原來它像一條金魚。打磨之前誰都不知道它會是什麼模樣,打磨的過程就像拆開一件禮物的包裝。」女孩笑著說。
這家小店不定期舉辦手作活動。濟南姑娘劉雨薇就參加過最近的一場口紅DIY活動。店主小楊介紹,親手做一支口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將一定比例的天然植物色粉、配比油、植物蜂蠟放在一起攪勻。裡面含有顆粒,混合物還需要研磨十五到二十分鐘,研磨好後放到熱水中融化。
在劉雨薇看來,自己親手做的口紅,內含的成分瞭然於心,使用起來更加放心。「雖然製作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比如脫膜的時候一小部分口紅黏在了模具上,但在老師的幫助下還是戰勝了困難。上嘴一塗竟感覺比外面賣的大牌還贊。」劉雨薇說。
小楊選擇的口紅顏色也緊跟大眾口味,一般是流行的正紅色,抑或是豆沙色、西柚色。有時小楊也會別出心裁,調配出靚麗的橘色,或blingbling的人魚姬色,製作兩隻口紅僅需158元。
每件手作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紀宇給匠杺社定下了一個規矩:不允許出售任何一件作品。他始終認為用雙手和專注創造出來的器物,是有價值的,卻也是無價的。張亮也很喜歡義大利頂級手工藝師Filippo Picone的名言:「每件手工藝品的背後都有一段獨一無二的故事。」他們更看重親手造物時的心境與心意。
做手工對於陳曦來說是一個治癒的過程。她和曾經的他開始於花了三天親手做的鹿角盤,沒想到從盛夏到凜冬,當時的欣喜還在,他卻只留下一個離去的背影。在心緒難平的時候,她就會挑一塊有著舒適木紋的木材,反覆地打磨,也將潮湧的心情慢慢變得熨帖。那些往日時光也都隨著手中的木屑變得輕盈,最終沉澱。陳曦發現,也許時光本應拿來做無用且美好的事,回歸初心的純粹。
正在孕育小生命的陳欣正和寶爸商量著要給將要出生的孩子一件什麼樣的禮物,無意間了解到這家皮革飄香的工坊。他們親手做了一本皮質封皮的手帳,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初為人父人母的憧憬和喜悅。從一塊皮革一步步切割、打磨,一點一點呈現出心目中的模樣,就像孕育生命的過程,其中既有艱辛更有喜悅。「我們也希望寶寶長大後能理解我們的用心,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用心程度和結果是成正比的。」陳欣說。
而在文化西路的「蘿蔔桃子」美學商店裡,有造花、銀雕、油畫、捕夢網、植物染、皮雕等豐富多彩的手工體驗。打桌球認識的一對情侶來這裡做一對手鍊,他們想做一對桌球拍,僅桌球是加在球拍上還是放在旁邊就討論了好久。兩人小心翼翼地磨出桌球的邊緣,細緻地刻出對方的生日。切割、退火、簪刻、打磨、手工拋光,用一個下午做出獨特的紀念。「在跟客人的接觸中,可以看到兩個人的相知相遇,突然又相信愛情了。即使天天被餵狗糧我也願意繼續幹下去。」這家美學商店的銀飾老師楊玉傑感慨道。
手作人更看中的是手在動,心變靜。在紀宇看來,每一道看起來簡單的工序其實都不那麼簡單,把手洗乾淨,把作品上的灰吹乾淨,拿一塊新的棉布擦上蠟,都如同成人禮一般。每一道工序都有強烈的儀式感,這也許就是手作工坊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