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陷入稅務機關調查傳聞、面臨香港證監會要求解釋等負面新聞後,湯臣一品因宣布「轉售為租」再次成為焦 點。
對一家房地產企業來說,改售為租只是營銷方式的轉變,但湯臣一品的樣本意義決定了此次「轉型」並不簡單,不僅成為滬上豪宅謀求突破困局的標誌,更讓我們從中感受到房地產市場非理性泡沫的破裂。
首先,湯臣一品的「高開低走」證明,靠營造噱頭賺取眼球進行炒作不是企業的制勝之道。2005年10月29日,湯臣一品正式公開發售。頂著「中國第一豪宅」、「天價樓王」的光環,一時風光無限。本以為會創造樓市奇蹟,最終卻慘澹經營。其實,客觀的市場反應只是再次印證了基本的遊戲規則,企業靠華而不實的宣傳是無法真正贏得市場的。一些過頭的賣點甚至會適得其反。
其次,由於國家加強宏觀調控措施和媒體的大量報導,改變了長期以來房地產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狀況。
眼下,改變營銷策略的不止湯臣一品,一些豪宅都相繼選擇了轉售為租。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已經在多個方面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了影響,其中重要一環就是改變了長期以來的信息不對稱狀況。
仍以湯臣一品為例,以前人們對「天價」背後的故事幾乎一無所知。隨著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和輿論的關注,樓盤地價、裝修成本全部公之於眾。面對飆升26倍的房價,人人都會捏著自己的錢袋作判斷。雖然房地產企業是否應公布成本還有討論的空間,但宏觀調控的實施無疑大大加強了信息的透明度。
最後,隨著大家對房地產市場的看法更加理性,人們在上升期的炒作心態逐漸轉變成正常的「物有所值」選擇標準。
從投資角度看,買樓賣樓恰似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在房地產市場預期普遍向好時期,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一個接盤者,房子作為炒作的載體價格越升越高。現在,隨著對房地產泡沫的控制,房子定位回歸到根本的居住職能上,客戶的選擇也轉向那些實用價值強、利潤空間合理的房地產項目上。
正是在這樣的心態下,盛名之下的「樓王」更乏人問津。因為,在新一輪的擊鼓傳花中,大家都害怕那朵有刺的花最終會落在自己的手上。
來源:深圳商報 (200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