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治麻麻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到了三歲多該上幼兒園的時候,朋友理所當然準備送孩子去上小班。
沒想到朋友婆婆竟然不同意孩子上小班,說小班就是老師幫你帶孩子而已,根本不教什麼知識,上了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錢,等到了上中班的年紀直接去上中班就行。
我朋友還是堅持要送孩子去上幼兒園,因為孩子三歲多了,本該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紀,怎麼能不上學呢?
朋友婆婆之後也同意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但更絕的是朋友婆婆先斬後奏直接託關係把朋友孩子送去了中班,朋友真的非常不情願。
但朋友婆婆在當地有些人脈,而我朋友是遠嫁並且全職三年,沒有辦法反對婆婆的這一決定,所以朋友孩子最終跳過了小班,直接去上了中班。
孩子上了幼兒園中班沒幾天,老師就跟我朋友反應,孩子經常小便在褲子裡,也不知道跟老師說。
上課期間老是坐不住,喜歡跑來跑去,中午也不睡覺,躺著亂動還愛說話,影響其他小朋友,為此老師建議把孩子轉去小班。
其實像朋友婆婆這種小班上不上無所謂,直接上中班就能學到知識的理念真的不可取,凡事還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也需要一個「過度」的過程。
並且讀小班並不是像家長們所認為的那麼一無是處,雖然孩子在小班是不學什麼知識,但是小班的設置,也有它存在的意義。
幼兒園小班更注重的是「育」而不是「教」,是為之後的學習打下基礎,那麼小班對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提高孩子環境適應能力
孩子入園之前,基本上是沒有時間觀念的,在家都是想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覺,想什麼時候玩就什麼時候玩。
但是孩子上了小班之後,老師會教孩子許多「社會化」的規則,也就是合理的時間做合理的事情。
比如說上課鈴聲響了,孩子就會意識到上課了,應該安靜下來了,這節課是遊戲課,那就和同學們一起玩遊戲,下節課是上音樂課,那就唱歌跳舞,中午該午休的時候,就睡覺。
經過小班的過度,孩子自然而然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之後再去上中班就不太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第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很多孩子在家裡依賴性很強,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脫離開父母的懷抱,單獨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就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多孩子去到了幼兒園就連最基本的穿衣吃飯都不會。
那麼先把孩子送進小班,在這個大集體裡,雖然老師是不可能把每個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照顧得過來,但是老師會去耐心教導孩子在吃午飯的時候,讓孩子學會自己去吃完自己的那份飯菜。
在午休的時候,讓孩子學會穿脫簡單的衣服還有鞋子,在沒有爸爸媽媽陪伴的情況下學會自己睡覺,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通過老師的引導既讓孩子學會了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讓孩子具備了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
第三、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入園之前在家裡和孩子打交道的就只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但是去了幼兒園,要面對老師和同學,孩子就會去學著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和同學之間建立友誼關係,建立自己的朋友圈。
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既學會了怎麼樣和同學們相處,也學會了獨立解決和同學之間發生的衝突。
當看到老師,知道主動向老師好問好;和同學在一起,會主動跟同學說:「我們一起玩吧」,同學遇到困難,也會主動提供幫助。
通過在小班的學習,孩子可以學會溝通、交流享、分享、合作,所以說孩子的小班教育對孩子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不教授很多知識,但是老師會傳授孩子一些基本的禮節和日常生活常識。
雖然現在看起來和孩子學習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卻奠定了基礎,毋庸置疑孩子的小班教育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