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寡婦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群體。寡婦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往往都是孤苦無依的,但是,在英國近代社會早期,寡婦的形象一直和薄情好色等貶義詞脫不開關係,這與寡婦們滋潤的生活脫不開關係。
雖然她們喪失了配偶,但因為英國的撫恤金制度,讓這一群體的生活相對富裕,俗話說"飽暖思淫慾",在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之下,放蕩的標籤就貼到了寡婦的身上。而且,因為寡婦的社會關係網十分活躍,這讓放蕩的標籤變得愈發顯眼。
航海事業發展所帶來的高死亡率,讓英國寡婦群體數量激增
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時代之一,它不僅將世界的全貌展現在人類面前,還讓歐洲各國的實力有了質的飛躍。
但是在近代社會早期,英國因為自身條件不足,並沒在海上貿易中取得優勢。不過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讓大英帝國借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東風,一躍成為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
隨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額不斷提高,英國的剩餘商品不斷增多,已經遠遠的超出了社會的承載能力。這時的英國,需要更多的殖民地來作為國家發展的墊腳石。
在這種狀況之下,英國與當時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摩擦。最終,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爆發了那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
這次海戰,雖然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其艦隊更是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很小,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只有9000人左右。兩軍對比之下,西班牙可以說是勝券在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不過,英國艦隊的損失也是十分慘重,這導致英國國內許多女性失去配偶成了寡婦。
而讓英國婦女沒有想到的是這僅僅只是一個開端,隨著英國海上貿易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英國男子死在了海上,這讓英國寡婦群體的數量在一段時間內激增。在這種狀況之下,許多婦女根本不敢讓自己的丈夫遠渡重洋。
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英國發展的步伐。而當時的英國雖然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它內部有執政黨的爭奪戰,外部有著法、德等國家虎視眈眈,這時的英國根本承擔不起發展變慢的後果。
於是乎,英國政府推出了寡婦母親津貼、寡婦退休金、寡婦金等一系列政策;這些政策表明,在男子去世後,其家庭能得到一筆可觀的費用,解除英國男性的後顧之憂,讓英國海運事業繼續蓬勃發展。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英國海運事業飛速發展的背後,除了無數英國男子付出生命的代價外,英國的寡婦們也受到了莫名的歧視。
英國政府對寡婦的福利政策,讓一部分英國民眾產生嫉妒,進而讓流言蜚語流傳開來
在英國政府推行的一系列關於寡婦的救濟政策之下,雖然在英國,寡婦這一群體的人數在不斷增加,但是她們的生活已經越來越好.有資料顯示,在當時的英國,寡婦的資產比普通民眾還要多,而這正是寡婦被貼上放蕩標籤的重要原因。
金錢是罪惡的,這一點在當時的英國社會表現的更加明顯。當時英國普通民眾因為深受資本家剝削,而導致他們的生活大多都不盡人意;在這種狀況之下,他們又看到寡婦這一群體緊緊依靠社會補助就獲得了十分可觀的財富,在這種強大的心理落差之下,嫉妒的火焰難免會侵蝕他們的神經。於是乎,一些污衊英國寡婦群體的流言蜚語便在英國社會上流傳開來。
隨著流言的發酵,對寡婦的污衊也愈發難以牴觸。三人成虎之下, 流言逐漸從口述轉化成了文學作品,藝術戲劇的形式。在當時,戲劇大師查普曼的《寡婦的眼淚》等許多作品,都將寡婦貼上了薄情寡義的標籤。
再加上在當時基督教的傳統觀念上認為女人比男人擁有更強的性能力和性衝動,所以當時的英國人普遍認為所有的女性都是潛在的蕩婦。這種恐怖的思想,再加上寡婦都有過一段婚姻,讓倡導父權社會的英國人對寡婦的態度變得更差。
而且,英國社會和中國有明顯的不同,在英國寡婦改嫁是很常見的。英國學者李格利和斯克菲爾德的研究表明,近代早期城鎮寡婦再婚的間隔為943.38天,農村寡婦的再婚間隔為1401.02天。
這些資料顯示,大部分寡婦都會在配偶喪失之後選擇再婚,這就讓英國男性對家長的傳承和孩子的未來產生了擔憂,這種擔憂進一步造成了男人對寡婦的厭惡。
在這些原因之下,以父權社會為主的英國政府,為了重整男性權威,不僅沒有對社會上的流言加以制止,還通過各種形式不斷的醜化寡婦的社會形象。這種局面,也造成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寡婦一直是被社會唾棄的存在。
隨著寡婦群體社交範圍的擴大,讓社會上的流言的得到抑制
不過,縱然社會對待寡婦的態度並不友好,但是他們的生活還得繼續。而且,雖然寡婦群體受到了社會的不公正對待,但他們的生活絕對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堪。
雖然寡婦都是喪失了配偶,但因為一些社會福利政策讓他們往往擁有一定的資產,我們都知道決定一個人能否在社會上生存的因素是金錢,而這些寡婦有了一定資產之後,所擁有的交友圈並不小。
雖然他們沒有配偶,但是兄弟姐妹,公婆姑嫂,侄兒侄女,都依然健在;甚至有一些寡婦他們還有自己的孩子。因為自身擁有一定的資產,所以寡婦能在人情往來時出手一般都十分闊綽,這也導致雖然寡婦在社會上並不受人待見,但是在親屬之間交往是寡婦,往往是受人尊重的對象。
除了親屬關係之外,鄰裡及朋友關係對於寡婦來說也十分重要。雖然迫於輿論的壓力,寡婦在交友初期往往會遇到十分巨大的阻力。但是通過長時間的交往,寡婦往往會和未婚少女一樣,和其他的單身女性一起生活,發展出深厚的情感,成為閨中密友。在朋友多了之後,面對社會輿論時,寡婦就有了反擊的工具。
俗話說的好,謠言止於智者,在沒有和寡婦進行接觸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但隨著寡婦這一群體的交友逐漸深入,她們的朋友開始對社會上一些虛假的流言進行抵制,雖然取得的效果並不明顯,但是在多達數百年的演變之下,這些謠言終於得以解除。
謠言解除之後,寡婦群體的地位得到提高,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而且,對許多沒有孩子的寡婦來說,改嫁是他們最好的歸宿。當時在歐洲貴族之間往往熱衷於娶一個經濟富有的寡婦;甚至,16、17世紀的英國貴族認為娶一個富有的寡婦,被看作是美滿的婚姻。英國著名的白皇后伊莉莎白伍德韋爾,就是一個寡婦。
在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所著的《高老頭》之中,就有很多貴族迎娶的是富有寡婦。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些歐洲貴族看上的都是寡婦手中所擁有的財富,但是對寡婦來說花一些錢來博取貴族的身份和地位並不算是一筆失敗的投資。
在謠言解除之後,一些落魄貴族就對副寡婦的態度就變得越來越好。二者之間,一個需要地位一個需要財富,可謂是一拍即合。於是乎,在這這一時間段的英國,貴族家庭迎娶寡婦上門,甚至成為了一種新的時尚。寡婦這一群體也在受了多年的污衊之後,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世界上最堅硬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而能進入內部的往往就是流言蜚語。對於寡婦來說,他們喪失了自己的配偶,而且配偶還是在為國家做貢獻是失去生命的,從客觀上講他們是弱勢群體,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
但是,因為人內心的嫉妒,讓他們承受了百餘年的唾棄。雖然寡婦群體自身之間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追根究底,她們畢竟是弱勢群體,站在史學家的角度上來說,嚴重背離歷史實際的寡婦形象,是對人性的背叛。不過,歷史是公平的。
縱然縱然世間有各種流言蜚語想將你置於死地,但是在經過歷史的沉澱之後,真相必然會水落石出,歷史會還你一個朗朗乾坤,或許這就是歷史學能夠吸引無數學者的原因所在吧。
參考文獻:《世界歷史》、《英國通史》、《白王后》、《英語國家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