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秋天的經典「明星」食療方,一個小兒安秋方,一個秋檸飲,最近諮詢的家長特別多。先和大家強調一下,像疏春方、秋檸飲、暖冬湯這類名字中帶有季節指向的方劑,按照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兒童體質特點來看,的確是當季飲用最佳。但如果當季孩子沒有出現相關症狀,也沒有必要非逼寶寶喝來保健。反之亦然。如果在其他季節,孩子出現了相關症狀,當然也可以對證服用調理。
所以,再優秀的食療方,用對季節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對證下方。那麼,在家長群中口口相傳的比三星湯還厲害的小兒安秋方,在秋季到來之時該如何正確使用呢?
小兒安秋方
周全呵護心肝脾肺
小兒安秋方是根據我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出的經典小兒食療方劑之一:
小兒安秋方
材料:炒谷芽10g,炒麥芽8g,陳皮2g,烏梅5g,蓮子5g,百合8g,瘦肉50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3碗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煲40分鐘~1小時即可。每周1~2次。
功效:消食健胃,理氣潤燥。
適用年齡:3歲以上寶寶對證、少量多次分服;2歲以上只喝湯不吃渣。最好在無病痛時用。蠶豆病寶寶可服。
小兒安秋方的主要配方如下:
小兒安秋方:
麥芽:性平,消食和胃,補脾胃之虛
谷芽:性平,消食和中,醒脾開胃
陳皮:性溫,健脾理氣,芳香醒脾
蓮子:性平,健脾和中,養心安神
百合:性涼,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烏梅:性平,健脾斂肺,生津止渴
瘦肉:性平,補虛強身、滋陰潤燥
可以看到,安秋方所用的材料都是十分溫和的,大部分是藥食同源的食藥材,都對脾胃有顧護的作用。像谷芽、麥芽,就是我常用來給孩子消積食用的;蓮子是被李時珍奉為「脾之果」的。寶寶常積食,體內氣機不暢通,易淤堵,方子中用少量陳皮調理氣機,如同給身體的「齒輪」上上油,促進升降出入,協調各臟腑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外,方劑中蓮子、百合能寧心,不至於受肺氣過盛的影響;烏梅的酸澀則能生津斂肺;加點瘦肉還能清補。
整個安秋方能周全地呵護好孩子秋季易傷的脾、肺、肝。通過安秋方,我們也可以看到,孩子在秋季最應該注意保健的,正是脾、肺和心神——養心、安神,還要疏肝。
安秋方尤其能疏肝安神
適用於煩躁不安、不開心的寶寶
秋天一到,人的心神也會收斂起來。有家長問我,孩子之前很活潑好動,最近好像有些鬱鬱寡歡了,有沒有食療方能調節一下。
孩子在秋天沒有夏天表現得活潑,一般也是正常的情緒波動。當然,我們也不能放任不管,秋天更要重點關注寶寶的情志。
為什麼孩子在秋天更容易心事滿滿呢?《黃帝內經》中說:「憂(悲)傷肺。」秋天肺氣盛,壓制了肝氣,而肝主情志,疏洩氣血。如果肝氣不暢了,人的情緒就不會太好,容易情緒低落。
不過,孩子的總體特質是陽氣升發的,有的寶寶會「悲秋」,有的寶寶則表現出煩躁不安。肝氣過盛之餘,就會「木火刑金」,反過來傷肺;而肺與脾相連,因此還會間接克脾土。
所以,對於煩躁不安、脾氣大、鬱鬱寡歡的孩子,小兒安秋方是很合適的,裡面的食藥材有疏肝安神的作用。這也是方劑名中「安」的由來。
秋季食療保健
三星湯、安秋方、秋寧飲怎麼選?有些家長把「明星」消積方三星湯和安秋方比較:兩者都有谷芽、麥芽,山楂的味道也和烏梅類似,二者都能消積,安秋方還能兼顧肝肺和情志。
於是總結:安秋方肯定比三星湯更好。其實不能這樣理解,也不建議武斷地拿兩個方子這樣對比。
我常推薦家長每周給孩子煲一次三星湯,預防積食、保健用,更重要的是,在寶寶有輕微積食表現時,三星湯是很適合、很安全的。而小兒安秋方,更側重防秋燥,護肺養心安神。
在秋天,對於平時有點愛積食的寶寶,這個日常方劑也可以暫時換成小兒安秋方。每周可給孩子喝1~2次。注意1歲以下、還沒有添加輔食的寶寶,不適合用小兒安秋方。
除了三星湯,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食療飲品:秋檸飲。
秋檸飲
材料:陳皮1~2g,檸檬1~2片,蜂蜜10ml。
做法:陳皮和檸檬入杯,熱水泡開放溫,加入蜂蜜即可。
功效:理氣潤燥。
適用年齡:2歲以上的寶寶,少量分次服用。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安秋方和秋寧飲最大的區別在於,二者滋陰潤燥的程度不一樣。
秋檸飲的滋潤主要靠蜂蜜。陳皮和檸檬主要是相互制約,起到祛溼的作用,力道是比較平和的,適合給秋天還沒那麼乾燥時,給身體有燥、不愛喝水的寶寶對證飲用。而小兒安秋方由多種藥材配伍而成,滋陰潤肺的作用比秋檸飲更強,每周1~2次就夠了。
到深秋時節,秋燥明顯的時候,對於乾燥症狀明顯、一入秋就容易犯呼吸系統疾病的寶寶,建議秋檸飲和小兒安秋方搭配著一起用:有燥的表現的時候,可以適當喝一杯秋檸飲;每周煲1~2次小兒安秋方,增強潤燥理氣,健脾補中的功效。
經過這樣細緻的調理,只要家長正常餵養,不過補,孩子的整體抵抗力就能增強。頻繁咳嗽、晨起打噴嚏、秋痱、溼疹等問題都會有明顯改善。
來源:人民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