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夜裡,孩子半夜玩遊戲,被老公逮到了,老公敲開孩子的房門,卻不說話,只拿了一把椅子坐在孩子的房門口,孩子也不說話,父女倆就那樣旁若無人地枯坐到凌晨。第二天晚上,我聽到老公又在敲孩子的房門,就問了句:她不是在睡覺了嗎?幹嘛還要叫醒她?「老公晃了晃手中的手機氣呼呼地說:」你以為她真的在睡覺嗎?在玩遊戲哪!「第二天,父女倆大吵了一架,老公氣得摔下一句話:」這孩子完全廢了,都是你造成的,我不會再管了。「然後摔門而去,一個月了,至今不回,我該怎麼辦?
這是我前些天發出的悟空問答,收到了79個回答。網友們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或委婉或一針見血,給我帶來了很多的觸動。
1.老公把責任推到妻子身上,並且離家出走一個月,這是很不負責任的。但妻子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沒盡到賢內助的職責。
2.家長們愛說孩子叛逆,其實是個不公正的標籤。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得給孩子一個自主選擇的時空,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處事能力,又能幫助他樹立信心和責任感。
3.叛逆期的孩子是最可憐的,他們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所以,應該多理解、多開導,不要一味指責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4.不要動不動以自己想法揣測孩子,更不要惡語相身或冷漠地管制。惡語相對是教育裡最差勁的方式,而冷漠的管制其實是一種冷暴力,誰也受不了。
5.教育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媽媽和爸爸要學著輪流去和孩子溝通。溝通的時候不要用長輩的口吻,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和方式。
1.讓孩子向爸爸道歉,給爸爸一個臺階,給爸爸一個釋懷的理由。
2.借孩子的口,說出媽媽的不易以及爸爸自身的錯誤,讓老公迷途知返。
2.帶女兒去做些她比較喜歡的事情,或者下樓陪孩子散散步鍛鍊身體,閒餘時間可以坐一起追劇。
3.媽媽必須尊重爸爸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哪怕爸爸做錯了,媽媽只能背後告訴爸爸讓他改正!
4.媽媽在這個時候要強大,對孩子要耐心引導,不要指望老公(這種會甩手賭氣出走一個月的老公一時是很難回頭的),以避免窩裡鬥,真的把孩子廢了。
5.有的網友認為男人比女人更適合教育孩子,指導孩子。所以,妻子應該想辦法喚回老公。
6.有的網友則認為,聰明的媽媽一定先解決孩子問題,再去和老公討論!
1.老公是在借題發揮,孩子打遊戲這只是他找的一個藉口,而掩飾了自己真正的其他目的。
2.如果孩子心裡承受能力比較差,要提防方法過激導致孩子走極端。
這個案例中的「我」其實是我好朋友婷。提問中提供的信息只是婷家庭中的冰山一角,現在,我根據網友們的理解,再加上後期與婷交流的信息整理出幾點想法。
許多父親之所以在孩子生活中缺席,並不一定是因為他缺少教養孩子的能力,而有可能是母親沒有給他教養孩子的機會。婷曾說過,老公以前會約孩子出去玩,可是她一想到孩子的作業還沒有完成,所以經常投反對票。
婷說,女兒一直很乖巧,成績雖然不大好,但還算聽話會努力。這次疫情,婷希望女兒抓住時機刻苦學習爭取逆襲,所以看管得比較嚴格。怎奈時事弄人,女兒半夜玩手機被父親逮到,偏偏父親因為情緒(夫妻關係這些年不大和諧,疫情之下矛盾更甚)處理不當,以至父女反目。
夫妻和睦才是家庭的基礎。
老公出走後,女兒也破罐破摔,網課愛上不上的,作業根本寫不進去。看著女兒無聊地走來走去,也不願和自己下樓散心,婷的焦慮益發嚴重,整夜整夜地睡不著。所以,母女倆一起去看了心理醫生,結果是:女兒問題不大,婷倒得了嚴重的抑鬱症。
在這種情況下,婷沒有告訴老公自己的病症,理由是:說了他也不會信的。婷又把女兒看作自己的命,抓得緊緊的。女兒的姑姑想接孩子去自己家過些日子,婷卻擔心這顧忌那的,婉拒了。
婷這樣「把孩子當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容不得老公插手,即使老公的出發點是對的,她也沒能用心維護老公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以至今日。著實令人深思和反省。
或許是想督促女兒專心學習提高成績,也或許是因為女兒曾經否認、指責自己胡亂猜疑,所以婷的老公偷偷地在女兒的手機裡設置了某個監控程序,這種行為大大傷害了叛逆期女兒的自尊心,更加強烈地激起了女兒的牴觸和反抗心理。
當婷的老公發現女兒半夜玩手機的時候,他因為自己的情緒有問題(夫妻相處日漸糟糕,關係愈發冷淡),所以採取了一種令人窒息的方式——拿把椅子堵住女兒的房門卻不理論——哼!我說的沒錯吧,我沒有猜疑你,你還有什麼話說。可是,女兒已經有樣學樣了——不認錯不求饒也不爭辯。
這種冷漠的不爭不罵不辯的對峙其實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冷暴力,傷人更重。
第二天,婷的老公一錯再錯,當女兒再次玩手機的時候,他欲故伎重演,被「護犢心切」的婷打亂了,他憤然離家而去。
這一走,沒有臺階,就更上不來也下不去了。
爭執對錯是一個讓彼此都容易激動和挫敗的方式,因為彼此背後的期待都沒有被理解,彼此的需求都未獲得滿足,誰也不能釋懷,誰也高興不起來。
一個家庭和諧的地方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彼此信任,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以正面管教為上策。
珍尼爾森博士在她的有關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其實,當孩子犯了錯被發現時,她自己也明白不對,但嘴上未必會承認,這就需要家長的耐心,給孩子一個反省的過程,等事後再和她他溝通,相信孩子也能接受。
《親密關係》中講到:和相愛的人吵架並不能解決任何事,而只會讓我們愈來愈不信任對方,也愈不信任我們的愛。我們原本應該讓愛來療傷並接近彼此的距離,但我們卻讓怒氣將彼此的距離拉大。
婚姻生活裡,有一件事是誰也不能替代的,那就是教養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合力。夫妻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孩子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孩子出現問題,任何一方都不能逃避不能賭氣,逃避解決不了家庭問題,堵氣更容易走進死胡同。
有天晚上,網友夫妻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吵架了,網友妻子氣得和衣而臥,網友也氣得吃不下睡不著,就穿上衣服散心去了,沒想到,妻子給他發了條信息,說她也出去了,如果網友不回去她就順著一條路一直走下去!網友大驚,趕緊只好開著車子到處找,於凌晨兩點終於把妻子找回家!
設想一下,如果網友也賭氣一條道走到黑,那場面真的沒法收拾了。
所以,男人最有價值的投資,就是好好做丈夫、好好做父親!
有網友這樣說:你老公要離家出走了,是因為他對你和你女兒都很失望,你也得反省一下自己在教育女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我們建議她耐心和女兒溝通,指出女兒身上存在的問題,並告訴她雖然爸爸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出發點一定是為她好,希望她能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用實際行動做好自己,到時父親一定會高興地回歸家庭。
婷說,我也曾要求女兒給她爸爸發個信息打個電話道個歉,可女兒似乎更委屈,不是沉默就是哭。一看到女兒哭,婷的心就受不了,認錯道歉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在交流的過程,婷一直糾結於「女兒以前一直很聽話的……問題不是女兒玩遊戲,而是課聽不進去,做不了作業」。
聊到這裡的時候,感覺婷的家庭就是中國版的《熱鍋上的家庭》——16歲的克勞迪婭叛逆了,吸菸喝酒,離家出走,跟她媽媽吵架,不服她媽媽。
需要治療的真正就是孩子嗎?不。
我們看到的都是現象。通過家庭治療師一次一次像偵探行為一樣的會面,最終抽絲剝繭,我們才看到這個家庭問題的的真正根源在哪兒——最嚴重的問題是父母之間無聲無息的疏遠和婚姻關係的逐漸冷卻,在某種程度上,克勞迪婭的危機也許就是夫妻發展出來的,是夫妻拿來應付更嚴重的婚姻冷卻問題的辦法。
從《熱鍋上的家庭》一書中,我們知道了,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系統,系統才是決定著整個系統是否運轉的最本質的東西。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一個系統來談論幸福感,所有不快樂的人都來自於壓力巨大的家庭。
婷把女兒看作自己的命,把女兒的教育問題看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以至於老公回到家只能躲進書房與電腦相伴。以至今日都在有意無意地責怪對方,都認為對方已經不在乎自己,便不再交流,所以這是導致家裡的氣氛變得越來越緊張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芒格說:在一個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眼裡,看世界上什麼東西都覺得像是釘子。
婷現在就是一個手裡拿著錘子的人,所以,我們建議她大膽放手,主動撤退——找個地方放鬆放鬆自己,一方面緩解自己的焦慮,一方面為丈夫創造教養女兒的機會。
希望婷能像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中的尋找,放下手中的錘子,看到滿地的綠草和鮮花,重新抓住屬於自己的幸福。